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女性消费文化的社会意义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社会性别差异导致女性消费成为一种“代理消费”,这揭示了消费化所隐藏的男权社会中男女不平等关系以及女性的弱势地位。女性消费化具有竞争性、功用性美丽和功用性色情以及媚俗的社会特征,这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塑造女性消费化的社会化机制有:生产消费化、媒体消费化和都市消费化。女性消费作为一种化,其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对社会意义的欲望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尤卡·格罗瑙立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运用凡勃伦、西美尔和利奥塔等人的观点,论述了时尚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揭示了消费社会的来临标志着时尚神话的降生,也标志着时尚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最终形成。他进而指出,作为大众文化重要部分的时尚是社会再生产和权力产生的关键机制,它具有阶级性和崇拜性、循环性和转瞬性、强制性和约束性、欺骗性和虚假性、创新性和破坏性等诸多特性。时尚作为一种现代性的文化和经济现象具有自身独特的发生机制和运行模式,它依赖于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借助于广告等大众媒介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重大而全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消费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构成了青少年成长的宏观环境。作为世俗化、生活化的文化样态,消费文化中既包含着消费主义价值观,也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使其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学校德育资源。消费文化所蕴含的消费道德和消费伦理是现代德育内容的重要构成;消费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整合机制不断创生着社会新道德,推动着学校德育体系的更新与发展;消费文化对消费者身份的塑造促进了青少年的道德社会化;消费文化关照日常生活的世俗取向为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回归提供了路向支持。  相似文献   

4.
一、电视接受是一种全方位的精神活动电视时代的来临,全面塑造着电视观众——电视人。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主体,具有双重的“生产——消费”属性。作为电视接受的观众,也不可避免地受“生产——消费”的社会机制的制约。广义而论,人的这种“生产——消费”属性具有两大方面的内容,即物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电视接受在一种文化形态上,正是这两种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体,但在观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对社会系统结构和功能提出新的要求,社会结构发生局部性变迁的性质,引发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非政府主导的社会流动。大规模、自由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进步重要特征。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选择机制.挑战传统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中的先赋性和后致性因素,对社会的结构性流动具有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和组织的模式,集中体现着现代社会理性化运行的机制和规则。把现代性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应当穿越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随着后现代社会思想的产生,现代性这种具有广泛涵括性的发展模式是否将自然归于终结,这只是一种单向型的结论。后现代或者可以看作是反思现代性,是后期现代性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7.
名人符号是特定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表征。消费社会符号消费逻辑改变名人符号生产机制与内涵所指,使名人符号的生产机制由意识形态宣传、公共知识传承转向娱乐化、大众化,自身沦为一种可以消费的商品,同时造成信道资源被抢占、无效信息的广泛传播与信息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在分裂破碎、结构松散的后现代社会里,名人符号也是一种联结社会的工具与纽带。消费社会大众传媒与广告主要制造了三种类型的名人叙事:偶像神话型、肥皂戏剧型与恶搞反叛型,形成了文化传播中的一种特殊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购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购物的新兴消费形式,正以其独特的力量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白领阶层后备军的大学生是网络购物中的最主要群体,其参与网络购物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意义。本研究发现,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型消费形式,是对传统消费形式的继承和创新,消费社会学中的自我认同理论适用于网络购物。在大学生网络购物中,网络购物满足大学生符号性、体验性和功能性需求;自我认同是社会面向和个人面向的整合;自我认同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带来了异化的消费观,盲目追求奢侈性消费、攀比性消费、愚昧性消费、陋俗性消费等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现实生活,对社会造成了不当的消费引导和价值认同。大学生作为重要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也在日益变化,对其消费观的引导和教育也成为凸显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符号消费与广告伦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符号消费在现代经济与文化中的意义日益凸现,作为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符号消费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而广告传媒作为符号消费的重要推介力量,具有正确解读符号消费、避免消费异化的重要功能.关键在于,必须规范广告伦理,建立广告文化的伦理批评机制,倡导社会伦理、媒体伦理和广告人行为自律,培育和建构健康、适度、自主、和谐的消费伦理,使广告活动与伦理道德文化精神相吻合,实现功利性与伦理性的逻辑统一.  相似文献   

11.
论人在现代消费社会中的物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张扬和理性的主宰地位,而当它过度膨胀时却背离初衷,颠覆了人的主体地位.在资本无孔不入的消费社会,人的主体性逐渐丧失,物与物的关系取代了人与人的关系.资本给一切神圣美好的抽象或具体的东西去魅,现代性带来了量化、异化和物化的社会关系.在消费社会里人的主体性物化,人的审美感性物化,人际关系物化,人只能无助地任资本左右而支离破碎,难以再找回曾经在地球上诗意的栖息.  相似文献   

12.
从历时态的角度说,文艺消费的主体经历了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从无主体到主体再到后主体的演变,其情况十分复杂.从共时角度说,在当代市场社会的有机依赖体中,商业化的出版、发行和销售网络、批评机制、大众传媒、种种文艺机构、各种类型的消费者群体共同营造了大众文艺消费的场域,在一个众语喧哗的消费场中呈现出的是众多的交互性主体,文艺消费活动更像是一种妥协、协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我国也不例外。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如何满足其消费需求,是各种市场开发者需要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开发老年人消费市场,已成为当前完善市场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关爱老年人与构建和谐社会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旅游消费是老年人消费非常重要的部分。老年人旅游市场有巨大的空间,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只有很好地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引导老年人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并会直接影响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他们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理财能力——"财商",在当前就成为当代大学生共同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波德里亚等人的消费理论因其产生语境与阐释语境与中国语境存在差异,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文化消费现实。在我国的文化消费及发展战略中,实现民众的平等而不是差异是一个主导策略。如果说平等是我国推进文化消费带动社会趋向和谐的核心理念,那么利润最大化则是激发中国的文化艺术生产单位走入日常生活,贴近民众的首选策略。在社会主义语境中多侧面、多层次的文化消费带动了文化生产,影响了文化产品的功能,使文化生产——消费系统不断调整内在结构,使消费对象、消费品身份、评判模式以及服务理念都发生着新的逆转。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由此产生了一些不良的消费观念,如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超前消费等。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不良的消费观的分析,探索在大学生中培育科学、健康消费观念的途径,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健康的消费。  相似文献   

17.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艺术地再现了后现代美国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美国消费社会建构的三个关键领域——媒介影像、消费行为和大众文化,成为美国后现代社会的景观。《白噪音》展示了后现代美国社会的两大消费行为——看电视和购物,同时,揭示了美国大众文化甚至学术研究也趋向商业化。这些异化消费使得人们丧失了主体性,陷入了精神空虚、焦虑、孤独与异化,并导致垃圾激增、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苏州太湖周边城镇不同收入等级居民体育消费行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收入等级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动机、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内容及参与型体育消费场所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其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关注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因素,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财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在当前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消费社会"的兴起,消费主义取代新教伦理成为支配资本运作的价值观基础。消费主义的支配作用使自然、社会、人及人的思想走向了"单向度化",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伦理困境与危机,思想与现实之间的批判性张力消失殆尽。面对这样的历史与思想语境,需要我们发挥道德哲学的否定性批判功能,在对消费主义的伦理反思与批判中,回归消费的本质,重新确立一种"合理的"消费伦理观,超越消费主义。对西方消费主义的伦理批判与超越,将为当今中国社会消费的和谐发展和新型社会秩序的形成提供富有启迪性的学理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