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点摘编     
所谓价值性工具,是指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把高校的德育作为传授和灌输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的工具。在国际上,我国高校德育受重视的程度是绝无仅有的。所谓工具性价值,是指我国高校的部分德育教师把教授德育课程和灌输价值观念作为保证自己工作和饭碗的价值,而不管所传授和灌输的价值观念自己是否接受和理解,仅仅是一种工作而已,教完后便完成任务。试想,让教师去传授和灌输连他自己都不一定接受和理解的价值观念,学生又怎么能接受和理解?其效果便可想而知了。于是在高校德育中教育行政部门的价值性工具的指导思想便与高校教师的工具性价值的工…  相似文献   

2.
冯国首 《甘肃教育》2000,(12):10-11
德育工作的要素,有内外之分:外部要素主要是指德育环境,包括自然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而就学校内部而言,德育要素则是指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和方法等,其中主要因素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他们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便是德育的功能,即效果。由此可见,一个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即教育者)和学生(即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从教师的角度讲,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管理、教育、灌输和引导学生的思想、言行;而学生,除了认同、接受、内化教师的管理、教育、灌输,约束自己的言行外…  相似文献   

3.
杨启华 《教育探索》2008,(12):98-100
从德育所具有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角度分析,道德灌输既有合理性,也存在不合理性。道德教育中的灌输与反灌输处于不断协调之中。为兼顾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避免灌输与反灌输之间的争端,应该力求做到道德教育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道德教育的适应与超越目标的统一。道德教育的个体性功能更为根本。道德灌输只有在不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集合。但在实践中,这种全方位的德育常常变调,许多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不顾学生个体的发展和需要,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行灌输社会意志,从而大大淡化了德育的教育功能。长期以来,人们对德育功能的认识定势于政治倾向性方面。更有甚者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用读报纸、讲形势代替德育课,对德育功能的认识和理解滞留于表层现象和形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虽然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讨论和研究日益增多,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学的英语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语言点的灌输为主,教师的最大作用还是向学生灌输条条框框的知识语法点,却忽视了课堂理解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本文从课堂理解的角度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内隐学习理论与学校德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概括了内隐学习理论的一些重点观点,并且从内隐学习的角度分析了“灌输”式德育方法消极面,提出要注意使用内隐教育方法发展学生的品德。  相似文献   

7.
目前 ,用刻板的灌输、管理、训练等方法 ,强制学生去服从各种道德规范和“美德袋”式的道德教育仍是我国学校德育中的主流 ,这些德育方法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且忽视了学生之间的理解与交往活动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的活动教学模式 ,从合作学习的“小组奖励”、“个体责任”、“成功的均等机会”三大特征看 ,它在自德 (个人自我德育 )和群德 (群体互相德育 )两方面进行了有机结合 ,是德育改革的有益探索。一、“小组奖励”激发了学生间的积极互赖 ,促进了学生间的理解与交往活动 ,是自德与群德的基础鲁洁教授说…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德育教育首先需要对受教育者(在学校主要指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认识。目前我们的德育教育所遵循的就是这个原则,不管你的年龄多大,能不能理解,一进入学校从小学一年级或从学前班就开始向学生灌输共产主义信念,教育他们如何热爱中国共产党,如何热爱祖国,如何热爱人民。然而我们的德育理论忽视了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忽视了教育对象受其掌握知识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学校德育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从社会视角审视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应树立科学的德育价值观。主要包括:德育社会观、德育功能观、德育素质观、德育效益观、德育层次观、正确的学生观。学校德育应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注意在德育实践中避免道德教育上的绝对灌输和相对主义,最大限度地实现德育价值,实现对学生精神人格的真正提升。  相似文献   

10.
提高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度陈宜平德育有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而其中知是情(情感)、意(意志)、行(行为)的先导和必要条件。由于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角度与深度千差万别,因而要有效地实施德育,笔者认为必须提高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度。第一,提高学生对教师态度...  相似文献   

11.
“灌输”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教师方法贫乏的一个客观结果,是教师实施的一种不恰当的德育方式和方法。“灌输”不是一个方法层面的概念,试图通过德育方法的革新来克服“灌输”德育的困境无异于隔靴搔痒。灌输的根源在于精英化的德育价值取向,是精英化德育价值取向的主观选择、必然要求和实践表征。认识灌输的实质有利于德育真正回归生活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解放。  相似文献   

12.
论树立高校理性德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丽华 《职教论坛》2004,4(12):19-21
当前在我国高校德育领域还存在这样的片面认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就是不断的强化和灌输的过程.这显然还是一种非理性的道德教育观点.灌输作为德育方法之一是必不可少的,但灌输的实质就是强迫学生接受道德的知识,这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校的德育现状,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高校的道德教育就必须从非理性走向理性.在分析高校德育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后,提出了我国高校树立理性德育观的必要性,最后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实践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德育灌输的实践价值取向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灌输"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教师方法贫乏的一个客观结果,是教师实施的一种不恰当的德育方式和方法."灌输"不是一个方法层面的概念,试图通过德育方法的革新来克服"灌输"德育的困境无异于隔靴搔痒.灌输的根源在于精英化的德育价值取向,是精英化德育价值取向的主观选择、必然要求和实践表征.认识灌输的实质有利于德育真正回归生活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解放.  相似文献   

14.
走出困境:“无灌输道德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惠 《教育探索》2005,(4):80-81
我国当前的德育困境,既有社会根源,也有教育自身的问题。对“灌输”的过分迷信和依赖.是德育工作缺少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倡导“无灌输道德教育”,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各种道德准则能够顺利地被学生所接受,从而增强德育的实际效果,帮助德育从当前的困境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15.
鲁作良 《成才之路》2011,(28):17-17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本文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开始,就初中数学中德育渗透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如何挖掘教材进行德育渗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学生德育主体性的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德育主体性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传统德育的突出问题是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目标和内容上,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造成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方法上,单一的道德灌输,抑制了个人主体性;实践中,德育与生活世界阻隔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当前正处于"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型期,因此,要匡正学生德育主体性,提高德育实效:建立交往德育新模式;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认知模式德育课堂交往源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其基本特点一是认为行为决定于过去的学习经验,比较忽视当时的情境等细节,忽视个体对当时情境的情绪反应和主观感受对行为的影响。二是重灌输,轻启发。三是关注外在德育行为的解释和理解。四是课堂德育交往的评价机制单一,注重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  相似文献   

18.
《河南教育》2005,(7):16-17
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客。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认识、判断和选择价值理念、价值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标准和方法。价值教育是一种“规范教育”,是向学生进行特定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的灌输。从本质上来说,德育更体现为一种价值观教育:在开放的环境里,如果仅仅是把德育定位在“价值教育”层面上,对学生只是进行某些规范、标准的灌输,必将导致德育实效性的欠缺。德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但并不排斥价值教育.  相似文献   

19.
德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开展德育建设要从文化规律出发,利用文化因子,充分发挥文化的价值整合功能。为此,应重估"灌输"在德育中的价值,发挥"灌输"对文化的自觉选择和价值定向作用。由于文化视野中的德育具有主体性、民族性、价值定向性、创新性等特质,"灌输"作为德育的手段,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所以,"灌输"在本质上与德育是契合的、适应的,在运用中要遵循德育的特性,以人为本,尊重道德主体,注重文化灌输,注重个人示范。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德育模式主要依靠德育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存在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强调灌输说教的德育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等弊端,中职学校德育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创新学校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坚持以"完善人性"为目标指向,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坚持灌输与无灌输相结合的实施过程,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良好师生情感氛围中培养学生品行的德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