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爱情是中外诗歌永恒的话题之一,吸引大量的忠实读者。就著名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八百多首抒情诗来说,其中爱情诗的比例是相当大的。文章尝试从认知角度解读裴多菲早中期七首爱情诗歌中的爱情概念隐喻,从而得到启发,进一步丰富英语诗歌的爱情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2.
"爱情"这一抽象的概念在概念隐喻的指导下与其他人们熟悉的概念形成映射关系,从而使英语爱情谚语——英语民族表述爱情的语言精粹能更加具体、形象地诠释爱情这一美好的感情。本文在概念隐喻视角下解读英语谚语中的"爱情",从而更好地理解体会英语对爱情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现代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本文将试从概念隐喻角度对电影《空房间》进行解析,通过例证进一步阐明概念隐喻的基本理论、特点和工作机制,帮助深刻理解和欣赏电影作品所要传递的信息,解读导演如何用"第三只眼"看世界,思考爱与暴力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深刻和丰富了人们对爱情的体验和表达。本文正是以富有民间性、现实性和情感性的流行歌曲为语料,总结出几种不同的爱情隐喻。通过分析歌词中的爱情隐喻,进一步揭示了当代社会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5.
隐喻不4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有力工具.从认知的角度阐释了概念隐喻的意义,并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中英文广告中的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进行了研究.认为概念隐喻在广告语篇中起着重要作用,验证了概念隐喻理论的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对流行美剧《绝望的主妇1》中的多模态隐喻进行分析,研究目标域、源域和映射的实现过程。多模态隐喻的应用体现的不仅是编者独具匠心的语言技巧,更是影片主题和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多模态隐喻弥补了单模态隐喻中的缺陷不足,为语言研究和文本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促进了语言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一经发表便在美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本文首先对认知语言学与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继而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隐喻手法使用。小说通过多个实体隐喻和空间隐喻展现了作品更深层次的含义和作者深刻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贝奥武普》是一部著名的民族英雄史诗,在英国文学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部作品以"战争"、"复仇"来展开故事,其中的文学隐喻也值得我们去品味。本文主要从人、物、神话几个角度来分析民族英雄史诗《贝奥武甫》中的文学隐喻。  相似文献   

9.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在该作品中,托尼·莫里森运用了大量的隐喻以展现故事的线索与脉络.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隐喻,旨在揭示美国主流价值观对黑人造成的人性扭曲及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了广告语中广泛存在隐喻的原因,即隐喻的相似性和隐喻表达的经济性,符合广告语表达需要具有相关性和追求经济效益的特点,并运用Fauconnier与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广告语隐喻意义的构建。该理论揭示了整合空间中层创结构形成的动态过程,能够详细地阐释隐喻的意义建构和分析隐喻过程中的推理机制。概念整合机制的运作基于相似性,可以对广告语隐喻意义的构建进行更好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郭沫若《女神》中的《凤凰涅槃》和郭沫若使用这些隐喻的用意,认为隐喻在诗歌语篇连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诗性隐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外衣,没有诗性隐喻,诗歌就会失去它独有的韵味和美感,更失去了作者所寄予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所以理解诗歌中的隐喻非常重要.通过对隐喻和诗性隐喻在国内外发展状况的分析,对中英文诗歌中隐喻和诗歌翻译的分析,旨在挖掘诗歌深层的隐喻概念和思想,并从跨文化和认知能力的角度去研究隐喻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它深深根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理解隐喻不能脱离其所处的背景环境。由于历史文化环境的差异,中英文中关于爱情的隐喻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4.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人们使用隐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时间是抽象的,人们往往借助于隐喻来认识这种无法感知的抽象事物。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认知为理论基础,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为语料,分析时间的空间隐喻、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在作品中的应用,并揭示汉语时间表达背后的隐喻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手法,是一种认知手段,隐喻的本质是使用人们比较熟悉的意象,表达出内心的情感的一种方式。在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中,隐喻手法的应用,使得作品的主旨更加深刻。本文对《包法利夫人》中的隐喻象征意象进行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汉语广告中的隐喻能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视且具体起来,从而达到对产品销售的目的。本文选取典型语料对广告语隐喻使用的恰当与否作了分析,意在指出,隐喻在凸显商品功能上有重要作用,但不恰当的隐喻会给消费者的认知带来了困扰、犹疑和不解,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合理的广告隐喻必须注意始发域概念的主要属性所要宣扬的目标概念属性的恰当对接。  相似文献   

17.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非裔美国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作品突出了母亲、迪伊和麦吉这三个黑人女性人物的性格和矛盾冲突。本文将从隐喻的角度来分析文本以凸现文章的主题,以便使沃克的这一作品得到更好地理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以及实体性隐喻出发,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其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和分析,从而阐释了概念隐喻理论在政治语篇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据,借助LOB语料库和LCMC语料库,探讨英汉语言在"红"色隐喻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对比研究英汉颜色词"红"的隐喻现象,并从文化角度分析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基于胡壮麟先生在《语法隐喻》一文中对语法隐喻的认识,早在古典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语法隐喻,中世纪人们开始大量运用。但这都仅局限于现实世界与语法术语或语法形式之间。以韩礼德为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对语法隐喻的理解有了新的发展,它将一个常见的语法形式,即一致式,隐喻为另一种语法形式,即隐喻式。本文拟从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个方面来讨论和揭示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在语法隐喻研究上的成果。并通过对《功能语法入门》1985/1994和1996版本对语法隐喻论述的比较,分析韩礼德对理论框架做出的调整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