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国法学领域对“亲亲相隐”一直持否定态度,但“亲亲相隐”并不必然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违背,本文从分析我国“亲亲相隐”的历史渊源及现状入手,通过比较分析当代国外刑事立法的一些成功经验,结合犯罪行为的可罚性理论,以及现代刑法应符合人道主义原则等,阐述了在刑事法律中适当引入“亲亲相隐”原则的合理性及其进步意义,并在结尾就如何引入这一原则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亲亲相隐"是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面相,从传统律法的历史演变这一角度来讨论"亲亲相隐"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可在辨清这一历史线索的基础上对其思想价值做出分析与论证。"亲亲相隐"表达了儒家极富生活智慧的哲思,而由其所凸显的法律与人情的冲突也并非不可调和,至于说"亲亲相隐"导致腐败的问题则更是捕风捉影的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3.
尽管法学界对“亲亲相隐”原则大多持否定态度,但其精神实质与价值追求并不必然与现代刑事法精神相违背.在考察“亲亲相隐”原则的发展演变并对其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亲亲相隐”原则不仅符合现代刑事法的谦抑主义思想,而且体现了现代刑事法保障人权的价值追求.最后,结合我国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探讨了现代社会活化“亲亲相隐”原则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4.
"亲亲相隐"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最早提出的思想主张,随着汉代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它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刑法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和制度。作为儒家伦理法律思想的直接体现,亲亲相隐不仅有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法律价值合理性,即使对于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也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亲亲相隐制度是我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刑法原则,期待可能性理论是20世纪以来在大陆法系国家日益兴盛起来的理论。从人性的角度,从亲亲相隐制度出发,探析亲亲相隐制度和期待可能性理论所蕴涵的普世性价值,借鉴期待可能性理论完成亲亲相隐制度的现代建构,使我们在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明智地对待这两项制度资源。  相似文献   

6.
"亲亲相隐"是先秦时期儒家最早提出的思想主张,随着汉代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它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刑法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和制度.作为儒家伦理法律思想的直接体现,"亲亲相隐"不仅有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法律价值合理性,即使对于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也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刑事法制的亲伦关怀是一个国家法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体现。对中国亲亲相隐制度的历史考察和中外亲亲相隐制度的比较分析表明,中国本土的亲亲相隐制度以巩固家国秩序为宗旨,以维护亲伦礼教为目标,以规定个人义务为特征,但它毕竟契合人性,体现了对人情的尊重和对事理的顺应。中国现行刑事法制中的关系人犯罪立法非但无视亲伦关怀,甚至混淆了道德与法律、强加了法律义务。我国刑事法制应当承认容隐权,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重构亲亲相隐制度。  相似文献   

8.
"亲亲相隐"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一部分,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法律原则,对古代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刑事诉讼法》第188条规定了近亲属强制出庭作证予以豁免,该条规定让"亲亲相隐"再次引起法学界广大学者关注.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我们可以选择性地继承,适当地完善我国当代刑事法律中亲亲相隐的制度,从而更好地实现法治.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法律传统中的一个典型制度和古代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亲亲相隐"体现了鲜明的人伦精神,而我国现行立法中的相关规定舍弃了这一制度,这其实违反了人性与人伦道德,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也不利于保护人权及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危害日益显现。"亲亲相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符合刑法谦抑精神的要求,体现了对人性的呵护和关怀,反映了法律制度改革的要求与方向。  相似文献   

10.
亲属免证权本应为"亲亲相隐"传统观念在刑事立法中的体现,但现行刑事立法,不仅在程序法中没有确立此原则,而且实体法中个别罪名之设置更为其之确立带来诸多阻碍。亲属免证权对亲情伦理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它的确立必须从程序法与实体法两个方面推进,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