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作为东北文化传播的载体,存在表现形式小品化、人物设定丑角化倾向。这种结构形式,使东北人的形象被解构,"东北形象"作为所指的意涵呈现了扩大化和变异化倾向,负面形象的所指意涵造成了受众对东北地区形象的误读,长白山文化的厚重决定了我们对它传播的责任。本文通过创作者应对东北文化的重新解读和对文艺创作的新常态思维运用,提出重塑东北形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东北大鼓作为有近三百年的历史的中国北方曲种,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2006年,东北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概要记述了东北大鼓的艺术门派、代表人物、题材内容和曲调韵律等基本内容,旨在增进大家对其的了解,以期抢救濒危的东北大鼓文化,并大力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东北"二人转"体现了东北地区的地域和文化特征而,二人转印象馆的舞台设计以二人转为主线,以东北民俗为背景,其形式是复原性和多样性。本文就是以刘老根大舞台二人转舞台设计为例,来对东北二人转的舞台设计这个话题来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4.
东北大秧歌的文化底蕴及其价值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大秧歌是东北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运用文献资料查阅、牧区调查、亲身体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东北大秧歌的文化底蕴及其价值开发进行深入研究,增进人们对东北大秧歌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对振兴地域经济,提高民族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萧红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优秀作品,以女性作家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描写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也将笔触伸向国民灵魂深处,深刻地揭示和嘲讽了民众的愚昧、麻木和无知,借助笔下的主人公发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问.纵观萧红的所有作品,她笔下的人物几乎都是底层民众以及底层民众中更底层的女性群体.作为女性,萧红很早就敏感地意识到了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对女性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和悲悯.《桥》恰恰采用了女性和穷人的视角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意象世界,从中可以窥见萧红超越时代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6.
萧红的作品带有浓郁的东北地域色彩,是区别于现代其他女作家的标识。萧红乡土小说的成功离不开民俗文化对小说的浸润。试从自觉的民俗意识、鲁迅启蒙和指导两个方面来分析萧红民俗创作意识的来源,分析萧红小说创作民俗叙事的缘起。  相似文献   

7.
东北民俗造型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新媒体动画创作中,以东北民间故事为题材,以民俗造型艺术为作品的艺术造型,不仅增加了动画作品的民族风格,而且对弘扬民族精神,丰富文化内涵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新媒体动画作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东北方言词缀中,"子"是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它既有增强语气及幽默感的作用,也有语法上变动词为名词的作用。文章主要从《东北方言大辞典》中选取语料,从词缀"子"的分布、使用规律和发展趋势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东北秧歌健身群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主要抽样哈尔滨、大庆、牡丹江、齐齐哈尔、肇东5个市区作为调研对象,重点收集和梳理各市区健身秧歌群体的发展现状,探析黑龙江省东北健身秧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与关联,剖析健身秧歌与构建和谐社区过程的关系,并针对健身秧歌群体的现状从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服务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东北秧歌的沿革和社会控制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视角考察了东北秧歌的起源以及在近代的发展 ;论述了现阶段东北秧歌民俗、锻炼价值和作为健身手段发展创新的现代化 ;说明了对东北秧歌活动进行社会控制的意义和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以研究东北流亡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流亡学生运动的关系,探讨中国共产党如何成为东北流亡学生运动的引路人,使东北流亡学生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前途,并在抗日救国斗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清朝末年,中国东北地区出现边疆危机,使得人们把目光转向东北,众多学者开始研究东北历史.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区域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区域政治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因此,对清代东北地区移民及行政管理体制变迁的研究,也日益成为相关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整合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东北西部农牧交错带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脆弱性理论与方法已成为研究复杂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通过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东北西部农牧交错带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如下。1)东北西部农牧交错带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脆弱性得分由2005年的1.343下降到2015年的1.197;适应能力的提高是地区脆弱性降低的主要原因。2)脆弱性水平呈"西南高、东北低"、"北部稳定、中南部下降"的时空分异特征。3)低应对能力是地区脆弱性的主要特征,而各脆弱类型呈差异化分布态势。在当前东北地区粮食结构调整背景下,针对不同地区的脆弱性特征,实施差异化的应对策略是保证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唐代经营东北与突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王朝经营东北的目的能否实现,即东北诸族是否内附唐,取决于唐与突厥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突厥降户叛乱引起东北政局的变化,又给突厥的发展壮大造成了机会,最终导致了后突厥的崛起,并且一度主导了东北诸族;后突厥的复兴是促使幽州成为军事重镇、平卢节度使建立的直接或间接因素。因此,隋至唐前期,是由隋唐王朝与漠北游牧政权争夺东北地区统治权的时代,虽然最终以突厥的失败而告终,但唐与突厥均是东北地区的主导力量,东北诸族是否内附唐是一个决定性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15.
经济的背后是文化,文化是经济的驱动力。人文因素的差异、历史发展进程的快慢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产生了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东北地域文化的特征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它对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了东北地域文化创新的举措。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时间比较早,一些产业进入衰退期,市场竞争力下降,而替代产业又没有发展起来,特别是一些资源型城市,面临巨大的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决定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调整、改造和振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的是要理清和确定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发展的思路,从而走出一条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本文从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入手,立足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产业结构等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探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加强技术改造,加快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东北民间故事作为一种精神文化遗产,是东北这片辽阔土地上绽放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而其中的一类民间故事因其着重表现女主人公的聪慧机智而被人们称为"巧媳妇"故事。这类故事的各类事件遵循着可续性原则,以时间、人物、因果关系三种方式构成了以首尾接续式的行动序列为主的叙事情节模式。这种独特的叙事策略对展现民间故事的艺术魅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抗日战争是整个民族史上最为惨痛的记忆,抗战文学是时代的忠实记录。萧红的《生死场》反映了东北沦陷区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台湾作家赵淑敏所著的《松花江的浪》在当代和平语境下对那段历史进行了追溯。萧红和赵淑敏作为东北籍的女作家,其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语境下“抗战叙事”的不同风貌。本文将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表现内容三个方面,来分析二者“抗战叙事”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东北沦陷时期的女作家是特定历史时期女性生存的亲历者,她们饱食了家庭中的悲剧、目睹了社会中的不幸,因此,她们在作品中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同类,以一种同情、关照的态度给予她们情感,用一种如同己出的同位关怀表现东北妇女的命运,在她们自然存在地位与社会存在位置中间思索,领悟出她们生的"哲学".  相似文献   

20.
继成名作《生死场》问世后,萧红又完成了自己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小说的最后一章写了磨倌冯歪嘴子在东北残酷的自然环境和冷漠无情的群体氛围下顽强的生命力,而颇为耐人寻味的是,在《呼兰河传》发表之前,萧红还发表了一部短篇小说《后花园》,里面同样讲述了磨倌冯二成子的故事,只不过整个故事内容有了变化,人物性格也迥然有异,所要表达的感受和体悟也不同,这可能与其彼时彼地的处境、心境有关,萧红产生了多种不同的想法和多种不同的人生感悟,也因此为同一个人物立了不同的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