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8 毫秒
1.
李珊 《考试周刊》2007,(50):43-44
后殖民研究是近年来在中国人文科学领域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知识体系,涵盖了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范畴。而后殖民主义理论也以其文化政治的批判策略引导翻译研究走向更广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语境,由此给予翻译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后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研究的概况,后殖民主义研究给翻译的启示以及后殖民主义入侵下的翻译策略。与丰富多彩的后殖民研究文献相比,后殖民翻译才开融了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2.
安德莉亚·利维是牙买加裔的英国女作家,其作品多围绕种族独立及文化认同探讨牙买加人的生存困境。在其历史短篇小说《长歌》中,她采用后殖民主义的方式再现了英国白人殖民者对牙买加种植园奴隶的话语压迫及人生奴役。以《长歌》为例,从后殖民话语生态批评理论视角切入,再现殖民背景下英国白人殖民者的话语权力,黑人奴隶的话语反抗以及黑人对自由的话语诉求。  相似文献   

3.
随着后殖民主义的发展,盖娅特里·查克拉巴蒂·斯皮瓦克被公认为是当今仅次于赛义德的最有影响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位后殖民批评家。她的文学批评不仅揭露了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于第三世界女性造成的压迫与影响,而且批判了西方女性主义者及对第三世界妇女真实面貌和生存状况的歪曲和遮蔽。本文从后殖民批评理论中斯皮瓦克的"他者"研究、女权主义批评等角度出发,分析《腹语者的故事》中女性文化身份困境、女性身份重建之路及通过对在这种统治结构中被边缘化的女性的描写,利用后殖民主义观点来揭开殖民面具,达到找寻女性自我身份、唤醒民族身份意识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他者是后殖民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小说《眷恋》是英国作家保罗·司各特最后一部小说,荣获了1977年布克文学奖。小说取材于上世纪70年代,它的价值在于艺术地反思了殖民时期的英印关系对后殖民时期的影响。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析小说中"他者"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殖民主义风靡台湾,引发了一股台湾后殖民主义思潮。在邱贵芬、陈芳明、廖朝阳等后殖民主义批评者的影响下,后殖民思考成为台湾文学研究中的普遍现象,台湾儿童文学的后殖民理论研究也日益兴起。台湾儿童文学界先后出现了以蔡尚志为代表的"去中国"派;林文宝、邱各容为首的"抵一切中心"派;杜明城的"去西方中心"派。以上三种理论学派基本构织了后殖民视野下的台湾儿童文学研究的面貌。  相似文献   

6.
章萱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1):57-59,74
康拉德对于殖民主义有着强烈的批判,但是生活在西方话语世界中他依旧无法摆脱西方思维和话语的影响。从后殖民主义的叙事视角、"东方学"的阅读者、后殖民主义思想的继续三方面来挖掘小说《黑暗的心》中的后殖民话语,发现小说体现了康拉德敏锐的反殖民主义视角,又无意识地流露出了强烈的后殖民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于二战之后,是一种多元化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其中,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则概括地表述了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的后殖民关系。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也对华裔美国人"他者"身份进行了探讨,而且她在作品中,为了迎合西方人的阅读习惯,大量地描写了中国的陋习,体现了她的"东方主义"的观点。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入手,探讨《喜福会》中所体现出来的华裔的"他者"身份,并试图进一步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东方主义"情节。  相似文献   

8.
该论文主要是讨论了《胜利》这部小说中的西方人的形象构建,东方人形象的构建以及作者对中国人“王”的话语权的剥夺三个维度来分析康拉德的后殖民意识.通过这三个维度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康拉德传统的欧洲中心意识和白人至上的后殖民意识.最后笔者对康拉德的后殖民主义意识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试探性的分析:主要是由于特殊的国际历史背景以及康拉德的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在2007年被请上了诺贝尔丈学奖的领奖台。她的作品中有对殖民主义和妇女自由关系的探讨,有对两性关系和妇女自由关系的探讨还有对中年妇女生活的探讨。该文介绍了她的传奇人生,对《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本》和《黑暗前的夏天》三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自由”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是西方学术界"少数话语"的两种主要代表.一批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批评家在二者之间开辟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从后殖民立场对西方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简·爱>作为女性主义的经典文本,它所包含的殖民主义话语一直没得到人们的重视.琼·里斯从不同视角对<简·爱>进行了重写.她的<藻海茫茫>揭示了<简·爱>中存在的帝国主义压迫,颠覆了勃朗特的殖民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11.
混杂是后殖民理论中一个重要术语,霍米.毫芭在其《文化的定位》一书中指出当今现代社会不存在所谓的“纯种”、“单一”的文化。西方殖民者所宣扬的高贵的纯白种人,在历史上根本不曾真正存在过.所有的人类种族只不过是各人种相互结合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小说《我儿子的故事》的理论基础和作者的简介;第二部分,分析了殖民统治下的黑人的变化:第三部分.指出在与黑人的交往中,白人社会发生了变化;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即戈迪默希望南非的白人和黑人能够实现民族和解.从而在和解的基础上,在剧烈变化的世界中形成新的南非民族.  相似文献   

12.
“后殖民主义”理论于1993年前后被引入我国,笔者在简单地介绍其理论的内容、性质、进步意义之后,分析和阐述了中国当代文化背景下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理论”运用中的“后殖民”色彩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库切的代表作《耻》是一部典型的"后殖民"小说,其中的后殖民和种族元素一直备受关注。运用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从殖民和生态的双层视角解读这部小说,可以揭示殖民主义霸权对南非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后种族隔离时代,对土地的占有和剥削改变了人们对土地的文化态度,动物生存权受到威胁,民族矛盾加剧,社会角色的转换带来精神上的异化和扭曲。库切对南非的环境正义、族群正义和伦理正义表现出深深的忧虑。  相似文献   

14.
王婷婷 《文教资料》2009,(16):33-34
后殖民研究是近年来人文学科领域里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与丰富多彩的后殖民研究文献相比,后殖民翻译研究只是刚刚起步.本文主要从后殖民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以及学者对后殖民主义研究的相关争论分析后殖民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谭恩美在其第四部力作《接骨师之女》中,又一次再现了她一贯的主题——居美华裔母女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借助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进行分析,便可注意到"失语"作为一种现象经常出现在文本中,母女三代人以不同的方式受到"失语"困扰。作者谭恩美将三个人不同形态的失语巧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历经挫折后,三位主人公各自做出努力,力图打破"失语"的困境,找回真正的自我。  相似文献   

16.
《三个陌生人》是英国十九世纪中页二十世纪初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短篇小说集《韦赛克斯小说集》中故事之一。《三个陌生人》的故事结构,故事背景和故事情节中蕴含着无限永恒的宇宙和不可抗拒的宇宙力量。第一部分简短介绍该小说故事情节;第二部分介绍该小说结构所体现的无限永恒宇宙;第三部分介绍小说背景体现的强大不可抗拒的宇宙;第四部分从哲学和美学层面对小说作品中的宇宙以及哈代认为的宇宙意识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三个陌生人》是英国十九世纪中页二十世纪初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短篇小说集《韦赛克斯小说集》中故事之一。《三个陌生人》的故事结构,故事背景和故事情节中蕴含着无限永恒的宇宙和不可抗拒的宇宙力量。第一部分简短介绍该小说故事情节;第二部分介绍该小说结构所体现的无限永恒宇宙;第三部分介绍小说背景体现的强大不可抗拒的宇宙;第四部分从哲学和美学层面对小说作品中的宇宙以及哈代认为的宇宙意识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西方理论家对殖民地话语的研究。后殖民批评话语的出现。是西方理论界首次把非西方的文化事实作为理论研究的主题并形成热点,使西方中心理论在全球化跨文化语境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一点上。后殖民主义理论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但后殖民理论家远非超然于西方传统价值体系之外,带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单人纸牌游戏》是作者艾米·刘的代表作。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深受男权社会,主流社会以及西方社会压迫的女性形象。本文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小说中的艾米这一形象。在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融合了民族和性别于一体,更好的阐释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相似文献   

20.
赛珍珠拥有跨文化身份和多元文化观,与后殖民理论家有着诸多异同。她从积极的意义上言说中国,解构殖民话语霸权对它的歪曲和丑化;在与明恩溥的个案比较中可见,她和殖民主义文化立场有着巨大差别。这一切证明赛珍珠有鲜明的后殖民性,对她的研究可以和后殖民主义建立起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