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诗歌文本因其语义、意象和意境的不确定性而使其翻译产生了特殊性和复杂性。关联理论认为,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将译文和原文关联起来进行相似阐释的过程。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对诗歌文本进行阐释翻译,对诗歌“原生态”美的保留和意境传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苏轼的代表作《定风波》的三个英译本为例,分析在诗词翻译中基于语言、意象和意境三个要素进行“阐释性相似”关联的必要性,证明关联理论对诗歌翻译指导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80午代兴起的翻译研究“化转向”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将性别纳入翻译研究中,颠覆了建立在结构主义基础上的传统译论,以新的视角审视了翻译中的“忠实”、“对等”、“译者的隐身”等概念。本文除了对这些观点阐释之外,还将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翻译策略、局限性及受到的批评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3.
发端于符号学、又被文艺批评领域广为关注的“互文性”理论这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它提醒从事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学者去探究翻译与“互文性”的关系。这无疑会给翻译研究增加一个新的维度。“互文性”理论将翻译视为文本间的互换,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原作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并赋予译者三重身份,即:读者—阐释者—作者。文章详细论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从不同层次把握住自己的身份来实现文本的互换。  相似文献   

4.
武红 《宜春学院学报》2005,27(3):104-106
关联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借助于认知环境,运用推理——明示的模式来推断交际者的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而文学翻译交际涉及到社会文化、文艺美学等问题。因此,译者并不能仅仅对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进行的简单的逻辑推理。此外,按照关联理论要求,译文要与原作达到最大程度的“阐释性相似”。但是由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复杂的原因,翻译史上故意曲解、背叛原文,“误导”读者的情况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而关联理论则对这一现象无法做出合理的阐释。因此,现有的关联理论不能有效地解决文学翻译问题,也不能为文学翻译提供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窦汝芬 《广西教育》2009,(33):74-75
翻译标准强调对原作及原作者的忠实,是表述方式的一个共同的理论内核,而文学阐释否定了文本的绝对意义,使翻译中的忠实丧失了理论可能性,是对整个传统的翻译标准体系的“叛逆”。但这种“叛逆”也促成了翻译研究的描述性转向.从而极大地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翻译理论认为译文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读者的阐释,其注重译作读者的反应。功能理论学派的“目的论”强调译者有权利按照翻译的目的和要求来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诗歌翻译应将两者相结合,实现译者与读者的共鸣,并实现译本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以哲学阐释学视角审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是当下译学研究突破传统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结构主义藩篱而开辟的新视域,有相当的探索空间,而借哲学阐释学理论探析译者的阐释之旅,透视翻译的本质与特性,也颇具尝试性意义。文章认为译者阐释的主体性客观存在,但“努力再现原著”仍是译者阐释原著时必须遵守的道德性原则,这也是丰富和发展译语语言能力的绝好路径。而“再创造”翻译观混淆了创作与翻译的界限,模糊了译者主体能动性之度的把握,如果阐释者一味追逐创作而非专注于对文本的理解,那么,翻译将进一步蜕变为一种既不像创造也不像翻译的畸形文类。因此,准确界定译者的翻译行为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视域中,民族志和翻译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化传通和再现他族文化是民族志和翻译的共同目的;同时,民族志和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手段,在对文化的阐释、“撰写”及翻译作为一种“改写”中,表现出显著的主体性、历史性和社会性。民族志和翻译研究在当代文化研究语境中的相互阐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话语。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性别研究的角度对传统译论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了重新阐释,颠覆了传统译论中译者“隐形人”的角色,彰显了译者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由于过分强调“性别意识”,因而在译介活动中会在某种程度上偏离,甚至歪曲翻译活动的本的质。  相似文献   

10.
本拟从思维逻辑角度探讨傅雷提出的“神似”翻译理论,借用中国哲学中有关言、意名题,形、神命题和中庸之道来阐释“神似”理论,找出其哲学理据,并认为傅雷的神似论符合哲学思辩规律,为后期的翻译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拟从思维逻辑角度探讨傅雷提出的“神似”翻译理论,借用中国哲学中有关言、意名题,形、神命题和中庸之道来阐释“神似”理论,找出其哲学理据,并认为傅雷的神似论符合哲学思辩规律,为后期的翻译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之多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达、雅”是由严复首先提出并应用于实践的翻译理论,虽褒贬不一,却雄霸中国翻译界达100年之久。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翻译标准作细致的整理,以求抓住这一概念发展的历史脉络,并结合现代翻译理论对其进行多元的分析,力图在现代语境下对该理论做更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王峰  刘伟 《外国语文》2023,(6):101-109
科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为应用翻译提供了广阔空间,方梦之以此为契机创立“应用翻译研究”。他的“一体三环”译学体系为应用翻译研究提供了源头活水。本文受到他的“一分为三”理论的启发,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维度论述了他的应用翻译研究理论体系,从筹办学术会议、创办学术刊物、著书立说方面总结了他推动应用翻译研究的建立和发展付出的努力,阐释了应用翻译研究顺应数字时代发展所擘画的蓝图。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功能派翻译理论为基础,从目的论视角重新阐释了“信达雅”的内涵。根据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翻译对象《天演论》,笔者提出“信达雅”是以“雅”为中心,兼顾“信”与“达”。“雅”不是外在的“润色加藻”,也不是翻译的“脂粉”。在《天演论》的翻译中,目的法则赋予了“雅”的核心地位,使“信”在严复的翻译实践中从中心走到了边缘。  相似文献   

15.
李小龙 《文教资料》2014,(5):25-27,34
本文以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的德文《论语》译本为研究对象,借助德国著名翻译流派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对卫礼贤采取的跨文化翻译策略进行评析,分析其工具型翻译和文献型翻译的翻译策略,并以其中“仁”字的翻译为例,阐释其采用不同概念翻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在后现代社会,随着后殖民主义理论大潮的兴起,原先不带任何意识形态的“语言”的范围已扩展到带有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色彩的“话语”。因此,翻译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而带有了范围更广的阐释之功能,即从仅囿于字面形式的翻译(转换)逐步拓展为对文化内涵的翻译(形式上的转换和内涵上的能动性阐释),因此翻译就变成一种文化问题,涉及到两种文化活动。由于文化缺省的存在,阐释学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也就有了其发挥作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武璇 《海外英语》2013,(16):135-136
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斯坦纳是阐释学派的三位杰出代表。该文试图对阐释学视角下的翻译理论做出客观分析,通过对"对话"、"前理解"、"视域融合"、"翻译四步骤"等重要概念的阐述,进一步探讨了阐释翻译的三大核心问题:意义的不确定性、译文的多样性和译者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对阐释翻译理论的优缺点予以评析。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评析一首名诗的汉译引出对翻译本质的讨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认知接力。并在此基础上对“信”、“达”、“雅”作出新的阐释,提出以“信”、“达”、“明”取代“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此外,文章也试图廓清如何把握“异化”和“归化”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翻译活动不仅是语言转换,也是译语文化向本土文化的渗透过程。用让·皮特斯的“异的介入”理论可以阐释在翻译活动中译者的重要性及文化渗透力对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成功与缺失两个向度,考察了林语堂为实现西方幽默理论本土化而实行的某些手段、策略,描述了林氏幽默理论本土化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认为他对“幽默”概念的翻译是本土化的基础,而他借用梅瑞狄斯的“喜剧”概念阐释幽默,也导致了幽默泛化的不良后果;注意引用本土事例、以中国关学的“味”、“趣”等去阐释“幽默”的特性、用英国式的幽默改造中国的幽默形态等,是林氏幽默理论的本土化阐释的主要手段;因疏于与本土既有的幽默概念或喜剧美学因素的辨析,又使得他对本土幽默内涵、范式的多样性缺乏足够的重视,由此造成林氏幽默理论陷入文化与逻辑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