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邓雀屏 《林区教学》2012,(11):78-79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之一,她的光彩不仅在于她是宝黛爱情中的女主角,更是因为她身上有着当时社会的女性所不具备的新思想,这些新思想让林黛玉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在不平等的社会里,在不堪的境遇中,她满腔悲愤、不屈不挠,她是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是一个具有民主平等思想的生命强者。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与曹雪芹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对林黛玉的恋爱观及其爱情生活做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并反观作者曹雪芹的经历及思想,从而找到二者的内在联系,得出曹雪芹思想的矛盾决定了林黛玉形象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简·爱》中的简·爱是中外文学史上两个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同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二人都大胆执着地追求美好的爱情,但简·爱最终收获圆满的爱情,林黛玉却抱憾而终。将从作品人物性格特征及追求爱情方式的不同、创作主体的差异两个方面,探讨她们爱情结局一喜一悲的原因,以及带给我们的深刻启发。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与明清才女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黛玉的身上有许多当时明清才女的影子。透过明清才女们的生存状态,爱情婚姻以及她们的思想、才智、追求、理想等方面,可以看到曹雪芹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并非天马行空,而是把那个时代的生活内容熔铸其中,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曹雪芹笔下的妙玉是一位才貌俱佳的女子,因其“言语狂妄”、“行为怪诞”,历来颇受非议。本文试从妙玉的女性意识与抗争精神的角度来解析妙玉: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她对爱情有了自觉的追求,而她特定的身份让她举步维艰,她选择了抗争,却归于失败。《红楼梦》正是用妙玉的爱情悲剧为那些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与抗争精神的女子谱写了一曲无尽的挽歌。  相似文献   

6.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都是探不到底的。"初中教师在讲《葫芦僧判葫芦案》一课时说,《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高中老师在讲《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又说,《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线索,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  相似文献   

7.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个对立的艺术形象。中国社会到了十八世纪中期,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使封建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更加尖锐、激烈,同时,随着新兴市民阶级的兴起,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向孔孟之道的传统思想展开了斗争。这种社会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也影响着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使他们当中产生了一些具有叛逆思想的人物。林黛玉由于和贾宝玉叛逆思想的互相支持,特别是受大观园阶级斗争的薰陶,使她产生了民主主义的思想因素,成了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薛宝钗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孔孟之道的卫  相似文献   

8.
贾宝玉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人本主义”新人的萌芽,林黛玉是飘逸着东方文化芬芳的“潇湘妃子,”而薛宝钗则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贵族淑女。曹雪芹通过对《红楼梦》中宝、黛、钗这三个主要人物爱情婚姻悲剧的描写,寄托了他对“人本主义”人生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林黛玉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倾尽一生心血刻画的女性形象.从林黛玉身上,可以找到曹雪芹的影子.但是林黛玉和曹雪芹的关系不止局限于作家和主要角色之间,而是有更深层的关系等待去挖掘.曹雪芹无论是从出身、经历,还是从个人气质上来看,和五柳先生十分相似.曹雪芹和五柳先生一样出身贵族,经历了家族的由盛转衰,晚年过着隐居生活.看似毫不相干的林黛玉和陶渊明,经过细心推敲,却会发现,这两个人物性格的相似之处:他们有着同样高度的自尊心,有着桀骜不驯的诗人气质,有着冰清玉洁的高洁的品格,有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  相似文献   

10.
妙玉与贾宝玉、林黛玉是《红楼梦》以“玉”为名的三个人物之一,他(她)们共同的思想品性是蔑视封建礼教,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秩序,是封建社会中冥顽不化的顽石,所以都以“玉”名之。但妙玉对反抗封建社会所采取的方式是走向怪癖、遁入空门,这是作者所不同意的,因之她未成为《红楼梦》的主人公之一,而只是贾宝玉、林黛玉的陪衬形象。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前八十回为何不避曹雪芹家族之讳?乾隆二十二年秋曹雪芹开始著书。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的客观作用--肯定曹雪芹原创了《红楼梦》,否定曹雪芹是《石头记》的作者。脂砚圈子读到的是《石头记》系统的本子,永忠圈子读到的是《红楼梦》系统的本子,“两个圈子”绝缘,这是红学史上令人困惑的不解之谜。应该重新探讨曹雪芹的著作权。曹雪芹仅原创了明义所见的《红楼梦》,脂砚斋组织了《石头记》的创作。  相似文献   

12.
区分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是研究红楼梦虚无思想的前提;对红楼梦中一些虚无思想的描写应纵观全书,全面辨证地具体地分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红楼梦中对佛、道人物和道、观、寺、庙的调侃、嘲讽的描述,说明曹雪芹了解佛道经典而不信佛道。有意无意的借助佛道一些语言表达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要分清两种不同的虚无思想,是悲痛中的苦闷彷徨还是对神佛世界神往的超凡出世?从作者创作红楼梦的伟大实践看,作者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不能认为红楼梦写的是“偏重人生消极一面”。  相似文献   

13.
古典文献与实际调查表明,南京江宁与曹雪芹家族及《红楼梦》创作有着密切关系。曹上村的《红楼梦》故事采风及花塘村农民的《红楼梦》研究,以及当地有关曹雪芹家族的民间传说,作为一种后《红楼梦》文化现象,很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红楼梦研究是一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学问。关于曹雪芹的生平,《红楼梦》的版本,红楼人物形象塑造,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不同观点的论争,成为红楼梦研究永恒的话题。本刊开辟“红楼梦研究”专栏,旨在促进当代红学研究的深入和普及,配合本校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扩大刊物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5.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心态解析》这本专著以探究曹雪芹的创作心态为总纲,既有宏观论说,也有微观探讨,见出著者长期积累的研究心得。书中论及毛泽东主席对《红楼梦》的评论的主要特征是从小说中观察、捕捉到深刻的政治、社会现象及其意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评论文学作品的传统特点。《明代文人与文学》是一本论文集,其中有关明末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的论文占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数目,再结合著者的《冯梦龙与通俗文学》专著的成就,就可发现,在近十年来多有推进的冯梦龙研究过程中,著者实际上已成为受人注意并重视的冯梦龙研究专家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今年正值我国文学巨匠、《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逝世250周年,重新审视他的一生,有三个方面令我们难以忘怀:一是遭遇家庭变故;二是注定难以入仕;三是暮年魂断红楼。  相似文献   

17.
脂砚斋批语中有关信息指明:脂砚斋的身份是江宁织造府中的书童,<红楼梦>原作者的伴读.脂砚斋对<红楼梦>原作者的家世生平、内心世界、创作意图,以及创作过程一清二楚.曹雪芹的友人都认定雪芹诗人、画家身份,<红楼梦>原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曹颜.  相似文献   

18.
袁枚的两则涉红诗话一度曾是胡适先生新红学的奠基石之一。后来由于其学生顾颉刚先生的质疑,袁枚就成了对曹家的不知情者,以致他那两则著名的涉红诗话也被打入冷宫,不再被采信。然笔者根据袁枚的人际交往圈的考察后认为:袁枚对曹家不但知情,而且知之甚深。所以对袁枚《随园诗话》中两则涉红诗话的可信性和可靠性,不应再继续采取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9.
从“童心”和“意淫”两个角度切入,分析了曹雪芹“人学”思想的基本表征及其在《红楼梦》中的体现。认为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倾注了对“人”的关注、爱意与温情,是“爱博而心劳”的人性悲剧。  相似文献   

20.
曹雪芹经历了人生的跌宕沉浮,饱尝了世事的辛酸甘苦。他以其一生心血创作的辉耀千古的奇书《红楼梦》不仅把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顶峰,同时也代表了我国古典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众多文献材料记载了《红楼梦》的著作权的归属,有力地证明了《红楼梦》的作者只能是曹雪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