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它的社会性无法割裂。因此,文学批评具有审美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二重性。文学批评的审美功能一方面表现为批评文本自身具有美感吸引力,另一方面表现为通过对作品思想和艺术的分析,深化读者的审美体验,增加读者的审美愉悦。文学批评在分析文学艺术性的同时,必然要涉及文学作品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关系,并对它们作出衡量和评价。文学批评的社会批评性质,不仅使批评在透视作品的社会性时发现其独特价值和局限,而且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评价,使文学批评超越审美和艺术的层面,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获得自身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伽默达尔认为艺术本文是一种开放性的结构。对艺术本文的理解和解释也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一般意义上具有普遍性的标准用于文学批评就有些失灵。这就是文学批评标准的非普遍性。它不专注于共同的文艺特征而专注于具体作品的特性。非证伪性是文学批评的第二特征;不能通过自己的正确来说明对方的错误,或由对方的正确来检视出自身的错误。它只是要进一步地保护文学批评的个性化特色。科学崇尚“唯一”原则,文学则应当实行“杂多”原则。文艺批评标准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它的非操作性上,不能有操作模式和程序来框界。文学批评的多向发展,批评标准的多维并存已经在现实中出现了。  相似文献   

3.
假如我们笃信人之常谈,将文学批评当作是对不同文学作品的评价,那么精神分析和文学批评就会漠不相关。假如我们将精神分析引入文学批评,就会遇到穆尔自然主义谬说的逻辑障碍:在逻辑上,人们无法进行从描写性的论述到评价性的论述。正如其他学科,精神分析心理学渴望了解一门科学的前提,即试图成为描写和解释现实世界的一种体系。从逻辑上说,它对我们毫无价值。相比之下,许多文学批评似乎仅仅追求批评家自身的价值、冲  相似文献   

4.
“首届全国文学批评期刊与当代文学走向学术研讨会”围绕当下文学批评的尴尬及其各种不良症候,和文学批评期刊自身建设所遭遇的困境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文学批评及批评期刊在文学健康发展上负有重要责任,应在当下语境中强化社会风尚的引领功能,重新认识文学批评的价值,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形成共识,指出困难既是考验更是一种抉择,批评家应和批评期刊紧密合作,实现困境中的突围。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媒体与媒体价值观,认为媒体批评是大众传媒和文学批评相结合的产物,它主要受制于传媒文化,是传媒文化操纵、策划的结果,因而具有某种价值导向性。媒体批评对传统批评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同时也给文学批评带来了生气和活力。从媒体的价值观及媒体批评的基本特征、自身利弊中可以体现出媒体批评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建设已经走过了30年,其发展历程令人瞩目,发人深思。大体来说,这30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代是它的"黄金"时期,文学批评回到自身,从独断式政治批判转向社会性文化批评,再到审美批评;1990年代,文学批评一度在政治和"商品化"潮流及外来理论、批评等因素的冲击下,迷失自我,陷入困惑和低落中,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在之前发展的基础上,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趋于平实、稳健,有走向"交流对话、综合创新"的自觉意识。无疑,对30年文学批评的检索、剖析与反思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及意义,而且能够为建构充满学理、富有特色和创造性的当下文学批评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学批评有着古老的历史,文学批评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附庸到独立到兴旺发达的上升过程,然而,文学批评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贬低或取消文学批评本体存在始终是文学批评获得健康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对文学批评的错误操作又扭曲了它的功能形象,实际上,文学批评的运作过程充分说明了它的功能之巨大,同时也表明了它还处于不断地新陈代谢之中,这也预示着文学批评光明的前途。  相似文献   

8.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具备一定的文学批评能力.本文便从“开阔视野,直面作品”、“问题意识”以及“批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强调学生对作品的体验是文学批评能力形成极为基本的一步;同时重视自身“问题意识”的培养,又是体现独立性、创新性的关键,是文学批评能力形成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文学批评方法,既能拓宽自身的批评视野,活泛思维,也能进一步提升文学批评能力,促进“问题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知人论世"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经历了不断地衍变与发展。它有着自身存在的文学理论依据,也在漫长的批评实践中证实了其有效性。但20世纪以来,随着文学内部批评、接受美学的兴盛,"知人论世"也显现了理论的局限性。文学批评应立足文本,参照"人"、"世",以求对文本的阐释具有审美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文学批评离不开文学创作,同样,文学创作也离不开文学批评。那么,什么样的文学批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呢。我认为,文学批评应随时保持一种理性。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文学批评还能不能够保持住一种理性的姿态呢?当前的文学批评已经不是单纯的文学批评了,它往往伴随着职称、待遇以及自私的欲望。那种健康的、理性的文学批评似乎已成了遥远过去的一种同忆,变得虚无飘渺了。  相似文献   

11.
张治国 《鄂州大学学报》2005,12(5):31-34,46
《十博士直击中国文坛》是一部振聋发聩的文学批评佳作。它以理性品格、批判精神对当下文坛症候的尖锐抨击,既是对“酷评”的否定,也是对“谀评”的反拨。“表扬化”倾向是当下文学批评的突出病象之一。其实质是放弃批判,反映出批评家执业水平的低下、人文精神的缺失、职业道德的沦落,必将导致真正文学批评的死亡。因而,对其作现象批判和根源探询,对挽救和振兴文学批评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的特质与中国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文论需要认真反思。其致命缺陷是“西化”导致的自我消解。实际上.中国文学的特质是情采——言志缘情的情本体和讲究文采的辞本体;中国文论的主要特征是体验感悟的人文性;诗性呈现是中国文论的言说方式,具有整体性、意象性和暗示性的特点;创作论是中国文论的核心;未来的中国文论由文道论、文体论和文术论组成。文道论是中国文论的基础理论,主要从学理上回答中国文学的来源、特质等“道”的问题;文体论是中国文论的分支理论,重点研究中国文体的要素、嬗变等“学”的问题;文术论包括创作论和批评论.着重探讨“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失语的由来     
本立足于世纪之交论“失语症”和重建中国论话语的学术背景,全面回顾了20世纪中国论与学所走过的历程,指出论“失语症”是由于论与学之间的疏离,隔膜,倒置,错位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建立,是以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为基础的。如何看待西方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在探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西方的关系中明确提出"开放的民族主义"的立场。论文首先重新诠释了"民族"的概念,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具有相关性,民族性中蕴涵着普遍性,民族的发展在于创新。接下来阐述了开放的民族主义的基本要义,即坚持民族差异性和有容乃大的原则。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接受西方文学批评时,一方面需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其对象作为异质文化语境和经验的产物的复杂性,同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学批评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革命性影响。当代文学批评的策略乃中和之美,以宽容的精神、多元的价值观、对话的姿态倾听其他民族的声音。中国未来的文学批评应是一种善于吸收不同文化优势,能够研究和解释本土文学问题,体现本民族深层意识和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5.
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特色已成定论,但对其学批评深层结构的研究正在且有待深入.从诠释学角度可以发现李健吾的学批评具有客观主义和历史主义两种诠释倾向.他的历史主义诠释态度对当代学批评和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通过掌握文学经典的解释权力而取得了主导地位,其具体方式是:颠覆原有经典,重新确认经典,文学经典重释,强化原有经典。简言之,通过共时态的文学经典建构与历时性的经典评价从而实现文学批评的经典化。由于文学经典的形成受他律性因素的支配,文学批评的经典化与非经典化范围总是处于流变之中,其流变的复杂过程呈现了建国前后文学批评观念的转型态势,也预示着建国后主流批评话语的建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现代文学批评带有时代赋予的救亡情结,集中表现为:以社会改良面目出现的救亡情结;以文学革命为旗帜摇旗呐喊的救亡情结;以论争形式参与政治的救亡情结。对中国近现代文学、文学批评来说,救亡情结是无法选择的时代必然,它的存在可谓利弊同在,不仅影响了现代文学批评的转化与发展,甚至远及当代。  相似文献   

18.
以批评建理论——关于当前文学理论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一直纠结在一起。文学理论的建设,可以尝试从文学批评入手,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结合起来,从具体的批评中来阐发理论。具体说来,先要弄清楚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之间的联系,然后搞清楚文学批评的内在要求,在此基础上,寻找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之间的契合点,从这个契合点切入,可以通过文学批评来进行文学理论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