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刘俊凤 《考试周刊》2008,(8):140-142
中国诗歌历来缘情言志,玄言诗以其浓厚的说理特点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它因此也难以得到研究者的赏识.后人往往根据它"理过其辞,淡乎寡味"[1]的特征及由此引起的在文学史上的非主流地位而忽视它应有的价值,对它研究颇少,表现在对其义界的研究上,就比较简单.文章梳理自南朝以来对玄言诗义界的研究观点,结合玄言诗本身,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归纳得出玄言诗的义界,将玄言诗定义为:玄言诗是用玄学义理和玄学思想方法创作的诗歌.  相似文献   

2.
诗理探微     
中国是一个诗国,从上古时代的歌谣到现代的自由诗,简直是汪洋大海,无法计量。在如此众多的诗篇中绝大多数都是以抒情为主的,而以说理、议论见长的实属少数。“诗缘情”(语出陆机《文赋》),意谓写诗的基础是情感,诗歌是为表达情感而抒发的。但这决不意味着诗歌就不能用来议论、说理,相反,如果议论得好,理说的透,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能启发读者的思维、联想和想象,使感情更加浓烈,意境更加美妙。正如近代学者、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说:  相似文献   

3.
<正> 何谓诗歌“理趣”呢?简言之,就是诗歌说理而有趣,即既饱含哲理,又富于形象,它是诗歌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独特的抒情手段表达精警的哲理而形成的美学特征。中国的诗歌传统素来崇尚“吟咏性情”,叙事、写景、咏物等等总是与抒情融为一体。然而,诗歌传统是一个积淀着诗歌创作整体经验的多层次结构性系统,“吟咏性  相似文献   

4.
就表达内容而言,兰亭诗无疑属于玄言诗,也体现了玄言诗理感赏心、情调逍遥、意趣恬淡的审美特质。但是,由于兰亭诗创作特殊的山水背景、"以玄对山水"的审美态度、趋同的审美心理以及因景体玄的创作倾向,使兰亭诗与一般玄言诗又有细微区别。二者之间,既表现出兰亭之景与山水清音的趋同性,又表现出直接说理与参玄悟理之差异性。而兰亭诗追求的理趣与诗思的融合,又拓展了玄言诗境,对后代诗歌尤其是山水诗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5.
魏晋玄言诗和山水诗之关系并不像传统所谓的"山水诗是从玄言诗蜕变而来。"如此看法是因片面理解"庄老告退,山水方滋"的具体含义之结果。若以魏晋清谈为考察场域,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皆是玄学清谈内容的书面体现,即刘勰所谓"因谈余气,流成文体"。二者是同时存在的,具有同质异构性。同质性即二者皆为"谈玄悟道"之结晶,无论是创作主体、创作目的、还是创作环境,都具有同一性。其异构性主要表现在:1.山水诗以具体形象"山水媚道",玄言诗以抽象概念"以理证道";2.山水诗情、景、理三合一,玄言诗纯理性客观说理;3.二者叙事、写景、说理在诗中比例有别。由于山水诗的文学功能符合了中国人重感性、重主观、重传统的民族心理特点,其最后完全挤走曾经共存过的玄言诗也是必然的了。  相似文献   

6.
玄言诗开创了说理诗的新体类 ,同时 ,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平淡风格也有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来是抒情诗的国度。自《诗经》起 ,抒情诗就一直是中国诗歌的主流。然而在理论上 ,首先揭示诗歌以情感为本体 ,以审美表达为形式 ,从而界定诗歌独立存在的则是陆机“诗缘情而绮靡”的提出。 (《文选·文赋》)这一命题实则为中国诗歌情感论的滥觞。其后刘勰“情采”论 ,钟嵘“怨情”说 ,唐代“情境”理论 ,王夫之“诗以道情”论 ,都深受此命题的影响。本文主要是探讨此命题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一、从“诗言志”说起在“诗缘情而绮靡”提出以前 ,中国诗论主要是“诗言志”。“诗言志”出自战国时的《今文尚书·尧典》 ,主要就诗歌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诗歌中,对景物作“变形”的描写,对人事予以“幻化”的处理,将情感加以“反常”的表现,曾被诗论家称之为“情悖于理”。但是,“情悖于理”是有前提的,它只能是指悖于生活感性层面的物理、事理和情理,而决不能有悖于“诗理”,违背诗人感知事物的逻辑和情感发展的逻辑。诗歌中决不能排斥“理”,也不能乏“理”。“情必依乎理”,诗歌中的“情”必须以“理”为准则,受“理”的规范。  相似文献   

9.
东晋是玄言诗流行的时期。玄言诗因以枯燥的说理代替形象的塑造,辞雕旨虚而日益遭到遗弃。东晋诗人将山水诗引入玄言诗中,清新细致的景物描写和玄远虚灵的意境使诗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随着山水描写成分的逐渐增多与玄言成分逐渐减少,山水诗最终取得了独立的艺术地位。  相似文献   

10.
诗与理杂谈     
诗歌是以人的情感为审美对象,最直接、最浓缩地表达人的情感的艺术。它对于情感方面的要求,比起其他文艺样式来说,要求自然要更高一些。《汉书·翼奉传》云:“诗之为学者,情性而已。”袁枚《答蕺园论诗书》亦云:“且夫诗者,由情而生者也。”它们把诗歌说成就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未免强调过分,但是,情感的确是诗歌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是最根本的构成因素。自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强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看来,情感又是诗歌  相似文献   

11.
宋词词境中的意象质感--兼与唐诗意象质感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唐诗阔大的境界相比,宋词意象精美绮丽,幽细感伤,以自己特有的质感使词境具有了独特的情感色调.以自身心绪作为审美对象的极具感性色彩的心态世界和词的传播演唱方式,使宋词形成了狭媚幽深的境界,获得了动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诗论在宋代之前强调的是“诗言志”或者“诗缘情”,而反对诗中说理。但在宋诗的创作实践中,却出现了大量优美的富有理趣的哲理诗,成为宋诗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宋代的理趣诗,关在情景交融,理在境中;美在“触景生理”,景理浑成;美在造境说理,而又含蓄自然;美在议论说理,而又形象生动,韵味深长;可以说宋代蔚成风气的理趣诗,进一步扩大了诗歌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3.
江西诗派重议论重说理的诗歌创作最能体现宋诗的理性风格特征,黄庭坚等人的诗歌创作及主张从创作与实践两个方面总结了宋诗的创作并影响后人。宋诗理性特征的形成可能主要有以下原因:文学创作上的求新;严酷的政治局势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内敛;北宋理学兴盛也使宋人的文学创作带有更多的说理说教意味。  相似文献   

14.
焦仕刚 《培训与研究》2007,24(12):13-15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21世纪本该诞生世界级作品的中国新诗,却陷入粗鄙化的泥潭。本文通过叙述新世纪近八年诗歌堕落与挣扎的轨迹,反思中国新诗,寻找现代中国诗歌的出路。中国新诗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不断的"断裂"中抛弃了传统,同时自身又没有沉实的诗学理论研究,中国新诗成为文化孤儿。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诗要重生,就必须重建与传统诗学的联系,建立起自己的诗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屈原骚体诗,以其瑰丽奇幻之美创造了中国古代抒情诗的艺术典范,其魂丽奇幻抒情特定之形成,在发生学意义上,源自屈原对于诗“抒情”的自觉以及诗人对民族高度活跃的情感个性的承传与超越。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大量的当代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原文的对照,可以发现,流行歌曲多方面地继承了古典诗词的优秀词句和意蕴,并因此为广大人群所接受,得以广泛流传;而它对于传统文化的承传发扬之功,也是不能被抹煞的。  相似文献   

17.
王士禛的杜诗学研究主要围绕六个层面进行:综论杜诗的诗歌史地位,探究杜诗的艺术性,论断杜诗的渊源,论说杜诗主变的特性,考证杜诗的相关性诗学问题,指摘杜诗之失。这六个层面的研究既有独立的品格,又有互融的性质;既有高明之处,又有浅见之失。由此折射出的文化蕴涵是:凸显经典的力量,弘扬求真求实的学术精神,揭示复杂而深刻的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18.
评价梁启超、黄遵宪等人的诗界革命,可以联系他们对小说界革命的看法,他们面对两种文类革新时发言的姿态是很不一样的。在以激进的言论探讨小说界革命的同时,对诗界革命的态度却是审慎的,甚至趋向保守的。这说明不同的文类成规对美学变革有不同的制约作用。梳理和比较梁启超、黄遵宪等人面对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不同反应,可以借此更深入地反思古典成规对诗歌革新的强大牵引力。  相似文献   

19.
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自由体诗歌的出现,一举结束了早期新诗文白参半的稚拙局面。在具体的创作中,郭沫若主张“形式的绝端自由”、“感情绝端的流露”,其结果是在获得一种“狂暴的技巧”的同时也失去了诗歌现代性的深层表现的朦胧美。探寻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得与失,对当今日益衰微的新诗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网络诗歌犹如现代版文学神话,骤然改变了中国诗歌的版图。当诗人们哀叹文学死亡,诗歌的边缘化、私人化与平庸化时,网络诗歌却呈现出诗歌的世纪复兴。在虚拟世界的互联网上,数以千万计的诗歌网站、诗歌博客等色彩纷呈的诗歌圈子和QQ诗群,已构成网络诗歌的辽阔疆域。网络诗歌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年至2004年"诗歌网站和诗论坛"阶段,第二阶段是2004年至2008年的"博客诗"阶段。网络诗歌在2008年汶川抗震大潮中激情登场,恢复了诗歌的神圣性和非功利性,呈现出精品化、群体化、生长型等诸多特征,但网络诗歌由于缺乏商业获利模式,其创作主流化尚需国家文化资源的扶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