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二象对偶理论,将区域创新系统设计为由创新能力为表征的状态子系统和以创新效率为测度“工具”的过程子系统的二象子系统构成的动态系统,从区域创新系统状态子系统和过程子系统两方面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二象特征;构建了基于投入产出的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运用收集的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原始数据,对各区域创新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二象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及二者间的协调度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从创新协调指数和创新发展综合水平两个维度对各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情况进行归类、分析与评价,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6—2015年的统计数据,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广东各经济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域的两子系统综合序参量值呈现较为一致的增长态势,且呈现较高的正相关,科技创新系统综合序参量值比经济发展系统综合序参量值增长得更快;各区域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两子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耦合度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且近年均达到高度耦合和高度协调耦合阶段,说明广东各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两者的交互作用较强。基于此提出建议:广东各经济区域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产业为载体促进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效益双提升;珠三角地区深化机制体制创新,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粤东西北地区注重提高科技创新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两个关键子系统,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两个子系统间的协同耦合.从系统协同论思想出发,通过构建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度及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综合测度区域创新绩效水平,并以河北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4.
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从知识创造和获取能力、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创新协同配置能力、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创新经济溢出能力5个要素,选取31个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测度2008—2013年间京津冀区域各子系统协同创新有序度及整体协同度。研究表明,北京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最强,天津其次,河北最弱,由于各子系统区域协同创新有序性差异较大,导致京津冀整体区域创新协同程度较低。基于此,提出应做好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整体规划,打造区域协同创新的软环境,搭建区域科技创新的合作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各领域的深度合作,建设区域协同发展创新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科技服务业与科技创新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对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2015—2019年中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科技服务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相关时序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QAP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各省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均在稳步提升,但是存在明显的地区分化趋势;各省份科技服务业发展系统与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耦合关系已经达到高水平耦合层次,两大系统的关联性较强;目前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关系仍处于低耦合协调的状况,尚未达到高水平耦合协调的层次;科技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明显,整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南北中趋向均衡,由东部沿海向内陆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差距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科技服务业系统的劳动力、资产和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上游环节。基于此,提出增强科技服务业对区域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建立健全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机制,把人才和资金作为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核心资源,重视上游环节在科技...  相似文献   

6.
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及其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特点和运行机制,给出了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区域科技创新系统评价模型,并利用相关数据对2004—2008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发展对区域知识经济增长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通过对科技金融内涵的界定和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互动耦合关系分析,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并运用我国省级区域统计数据,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大部分省市科技金融滞后于科技创新发展;东、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差距较为显著。据此给出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集群发展的实践表明,中卫型企业集群的在知识共创和联合创新方面显示出了较大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源自集群独特的网络结构.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可以发现其存在的系统缺陷,明晰集群创新网络各要素之间的耦合效率,从中找出阻碍集群创新的障碍因素.首先根据中卫型集群创新能力的构成及机理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集群创新能力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对集群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加以验证.为相关部门政策制定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能力,国内学者围绕科技创新能力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模型等方面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热点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0.
基于熵视角构建了煤炭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协同性评价模型,采用2000年~2014年主要煤炭资源型区域相关数据,通过模型评价,对比分析了6个主要煤炭资源型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子系统、经济发展子系统及相互间协同发展状态。结果表明,目前在主要煤炭资源型区域尚未形成良好的协同机制,针对此问题,从共生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大陆31个省区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局部自相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2002—2014年科技创新能力空间演变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科技创新能力及其各组成要素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各省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由低层次水平逐渐向高层次水平演变,东部沿海和长江沿线部分省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西北和西南两大片及中部少数省区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3)大多省域科技创新能力在空间关联演变上呈现路径依赖与锁定特征;(4)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提升,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跨越了从失调衰退到优质协调的七个阶段类型,各省区都形成了关系类型的阶段提升,空间梯度格局明显。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06—2011年数据,依据系统协同学原理构建了"兰白都市经济圈"区域创新系统协同测度模型,从区域创新投入子系统、产出子系统、扩散子系统与支持子系统四个方面对兰白都市经济圈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协调状况进行量化评价,并对影响要素进行分析。最后,对加快提升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创新协同发展能力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黑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区域创新能力的五个构成要素建立一套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SPSS软件运算,对东北三省的区域创新能力作出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黑龙江省区域创新各方面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该区域创新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选用耦合模型,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粤港澳大湾区2009年至2018年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看,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两个子系统都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科技创新序参量优于金融创新序参量;且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大幅提升;从内部看,大湾区内各城市之间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序参量、耦合协调度还存在显著差异。文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区域整体、核心城市和非核心城市三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高度融合,推动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有效构建。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协同学基本原理基础上剖析了都市圈协同创新的内在机理;分析了都市圈协同创新的序参量、控制参量和自组织演化过程;指出都市圈协同创新系统是不同创新子系统间协同及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企业、政府、中介机构、研究组织为序参量的有序集合,其中非线性机制是都市圈协同创新系统要素耦合的根本机制;放大涨落是都市圈协同创新系统的基本效应。由此,为提升都市圈区域创新能力,需遵循协同学机理,构建都市圈跨区域的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有序的自组织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6.
综合考虑我国食品工业低碳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从低碳创新资源投入、低碳创新生态产出、低碳创新科技产出、低碳创新经济环境、低碳创新自然环境5个方面构建食品工业低碳创新能力评价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状态转移矩阵及集对分析耦合模型,对"十二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低碳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以这段时间为基期,运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对2015—2017年以及稳态下的食品工业低碳创新能力进行预测,以期为企业提升低碳创新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从科技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异质性动态演化的视角出发,首先将中国除港澳台外31个省市区按照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区域划分,然后运用六个距离测度与交叉效率集结模型对2014年31个省市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同区域内部评价分析,再利用改进的熵权法确定各区域最优权重,以此区域间交互评价得到的综合效率值作为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依据,最后对其结果加以分析并给予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复杂系统论的视角,将区域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分为研究与开发机构子系统、高等学校子系统、科技企业子系统和支持环境子系统,采用2009—2015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的统计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各地区创新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及子系统有序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各地区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整体偏低;4个子系统的有序度呈现出差异性;各地区的科技创新复合系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严重制约本地区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科技创新要素的内涵及分类特征和科技创新要素企业转移的系统机理,建立企业集聚科技创新要素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集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相对熵原理的组合赋权法综合评价江苏13市大中型工业企业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的水平和集聚效益,分析二者评价值及评价值对比关系并提出改善区域企业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状况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投影寻踪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6—2015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时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二者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逐步落后于科技创新能力;(2)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协调度由低中度协调向高度协调转变,耦合度空间格局演变与协调度空间格局演变趋势相似,高值区域由东部沿海向长江中下游流域扩散,低值区域集中在西部边疆地区;(3)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波动性,二者水平越低支撑其协调发展的稳定性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