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将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并置,在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比较分析中,揭示了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外在地表现为英雄人物形象的死亡和人物形象的平面化,内在地表现为理性意识的消失与精神憧憬的返魅。  相似文献   

2.
村上春树(1949-)和夏目漱石(1867-1916)作为相隔大半个世纪的备受瞩目的作家,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两位作家的生活体验中都经历过"孤独",并将"孤独"一词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孤独"的角度入手,具体分析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孤独"。《挪威的森林》中通过细节描绘所流露出的多是普通人的孤独。而《心》则反映了明治时期日本近代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3.
村上春树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集中体现了村上春树独特的文学风格,通过奇幻的故事情节,借用了俄狄浦斯王的故事,通过两条主线将两个主人公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虚与实以及小说当中诸多隐喻的使用都体现了村上春树的小说的异质特色。  相似文献   

4.
作为村上春树首次以现实主义创作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为日本乃至世界文坛的不朽丰碑。书中巨大的文化思考和丰富的主题意蕴,构建起了该书享誉文坛的基础,长期以来文学界对该书的判读也主要从这一立足点出发。在此主要选取书中伦理错乱的现实象征这一切入点,对本书作简要解读,力求更加接近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小说的艺术真谛。  相似文献   

5.
《微暗的火》是一部创作手法独特、叙述技巧新颖、主题表现方式隐晦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读者、作者和文本之间的智力游戏体现在阅读和探索小说之中,小说的意义难以穷尽。笔者着眼于新的角度,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导致小说叙述者之一金波特孤独人生的缘由,即身处“文化霸权”之下的外来者被“边缘化”,成为“他者”。文章进一步分析得出了金波特试图摆脱“他者”身份的方法,即按照自己的理想设计人生,建立一个摆脱现实秩序的乌托邦——影子王国。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人类体验,孤独是一个常见的文学主题。终其一生,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都在作品中探索孤独这一主题。张爱玲的小说也以荒凉和孤独的基调打动无数读者。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张爱玲的《金锁记》中的孤独意识都反映了中外女性作家对孤独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生的思索与理解。  相似文献   

7.
在王安忆创作中的不同阶段,都倾注着她对个体生命生存状态的关怀,对生命孤独话题的书写则是这种关怀在文本中的呈现。本文通过对生存孤独和情感孤独的分析进入王安忆的小说世界,试图解读王安忆小说创作中对孤独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马尔罗的小说《人的命运》是以1927年上海工人的第三次武装起义和蒋介石"四·一二"大屠杀为背景的政治性题材小说,通过对主要人物之一"京"的形象解读,探讨《人的命运》中人物塑造的特点,能够展示马尔罗通过此著作向读者们展现的一个男性的世界,里面有爱、有恨、有死亡、有孤独。  相似文献   

9.
《挪威的森林》由一系列依靠死亡而连接成的生死链条构筑了整篇小说。死亡是叙事线索、叙事动力以及叙事内容,小说的死亡观既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也有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子,不仅可以看作是村上春树对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他对美的更深层次理解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0.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代表作。作家借用了赋格曲的音乐形式来安排小说结构。小说的三个章节就如同赋格曲的呈示部、中间部和再现部。在每一章中,众多各不相同的人物就像不同的声部,他们先后出现,诉说着同一个主题:孤独。这种新颖的叙述手法不仅可以使庞杂的人物关系变得井然有序,也将无声的主题同有声的音乐联系在一起,赋予小说一种音乐之美。  相似文献   

11.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一位颇具影响的新进作家.他的小说描写了繁华都市里青年的基本精神和生活状态,揭示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生存困扰和各种自我的失落.《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中唯一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作品,也是他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品,表现了日本都市青年浓重的失落感和现代人本困境.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美国作家凯瑟琳.安.波特之作《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为例,从主题人物刻画、环境烘托、写作手法以及创作视角等方面分析了欧美成长小说之不同。主题上,欧洲经典成长小说以乐观的态度和完美结局来表达成长主题,美国成长小说充满悲剧色彩;人物刻画上,欧洲经典成长小说主人公都是在向社会"妥协"中达到同化的,美国成长小说非常注重"自我"的表现和人生目标的实现;写作手法上,美国成长小说更加多样化;创作视角上,由经典成长小说的全知视角向多视角的转换也是其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3.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代表作之一。在小说中,麦卡勒斯延续了她一贯的孤独主题,通过三个主人公之间爱与被爱的情感纠葛,向我们传达出一种绝望的孤独和爱的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唐纳德·巴塞尔姆的长篇小说《白雪公主后传》和短篇小说《玻璃山》为例,探讨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非后现代性"。作者认为,就其本质而言,后现代主义小说依然是对美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5.
迷失与寻找一直被认为是村上春树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迄今为止,有许多关于村上文学中迷失与寻找主题的文章,但大多是总体介绍或关于《寻羊冒险记》,具体到《挪威的森林》这部作品的并不多见,所以本文将结合《挪威的森林》内容,分析人物的迷失与寻找。探讨《挪威的森林》中的迷失与寻找,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理解村上对现代年轻人生存困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自然主义是19世纪后期发生于法国的一个重要文学思潮。自然主义在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杰克·伦敦"狗的小说"的创作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倾向,他的自然主义观点在《野性的呼唤》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从自然主义的概念出发,通过对《野性的呼唤》这部作品的主题以及小说中巴克的形象的分析,探讨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主题中的建构,以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自然主义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童年的春节     
冰心 《阅读》2016,(Z3):14-15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春节还是文人墨客们津津乐道的文学主题,在他们的笔下,春节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我童年生活中,不光是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从前的"新年",现在叫做"春节"的。那时我家住在烟台海军学校后面的东南山窝里,附近只有几个村落,进  相似文献   

18.
艾丽丝·门罗是加拿大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短篇小说家。她的小说描写的主要是小镇中的平凡人们的工作生活、婚姻、家庭琐事片段,内容涉及人生中的"喜、怒、哀、乐"以及生老病死等主题,揭示了小镇平民在平凡简单的琐碎生活中内心的茫然和虚无。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解读艾丽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逃离》中创作结构的后现代主义手法的拼贴性和零散性,内容上的"去中心化"、人性化和反英雄主义,体现创作中视角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同时也体现了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内容主题的"逃离"既是对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其进行戏仿和反讽。  相似文献   

19.
努力勘探人类生活真相一直是刘震云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这既促成了刘震云创作中的重大收获,同时也导致了其创作中的重大缺憾。读刘震云近作《手机》,我们既看到作家在话语上一贯的机智和犀利,和“城市乡村对人物的双重拒绝”的主题,但也看到作品中存在的情感书写的严重缺失,对小说的能达到的成就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哥特小说自诞生之日起经历约60年的探索发展,终由于传统模式和消费控制的影响一度使其逐渐走向衰亡,哥特小说与恐怖小说、灵异小说的区别也变的模糊不清,而且大有被取代之势。但是,随着美国文学家爱伦·坡对哥特小说传统的突破与发展,哥特小说被注入新的生命体征,其一,具有魔幻色彩的"死与美结合"的诗意追求;其二,由传统单纯的"心理恐怖"的表现转向具有本体意义的"内心恐怖"的探索,进而以预言的姿态自觉反思人类荒诞的生存处境,使哥特小说充满了超越传统形式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