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其中有些注释和课后练习的参考答案令人费解,这里略述拙见,供同仁指正.一、《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课文注释为“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从这条注解来看,显然,注者是将“过”解释为名词“过失”了.既然如此,“是”又该如何解释呢?  相似文献   

2.
《论语·季氏》中,有这样一段话: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其中的“无乃尔是过与”该怎样理解呢?这需要作语法分析。“无乃……与”是一个固定结构。始见于战国文献。“无(毋)乃,在战国时代的语言中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在汉代的使用有衰减的趋势,六朝时期的口语中,“无(毋)乃”可能消失了,或者趋于消失。“无”和“毋”古代是同音字,写作“无乃”成“毋乃”,记录的是同一个语音单位。甚至同一部古书,这两种书写形式都可以出现。例如  相似文献   

3.
很多<古代汉语>文选部分都选用了<论语·季氏>中的"季氏将伐颛臾"章.在注释中对"求,无乃尔是过与?"中"是"的解释又往往与古代汉语常识词序部分对"是"的句法作用的阐释不相一致.本文通过对比探讨了"无乃尔是过与"中"是"的词汇意义及语法功能,即"是"当释为:通"寔 ",做谓语"过"的状语.  相似文献   

4.
一、《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按:课本注:“这不是你的过错吗?”释“是”为“之”,即助词“的”;释“过”为“错”,名词,非是。此句属疑问句宾语提前,“尔是过”不可解为“尔之过”,因为古代人称代词表示领位极少再加别的虚词。此句“过”作动词,意即责备,归罪;  相似文献   

5.
高三册语文P314《季氏将伐颛臾》注:“〔无乃尔是过与〕难道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按:这个解释不对,应当解释成“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为妥。之所以会解释错误,主要是忽视了其中“尔是过”这个语序特殊的宾语前置结构。在“尔是过”这个结构中,如果宾语不前置便是“过尔”;中间的“是”字只是一个作为宾语前置标志的助词,其意义很虚,在宾语前置时用到,决不能当成判断词“是”,更不能译成否定判  相似文献   

6.
1.求,无乃尔是过与?课本注为:“难道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此注有两个错误。把“无乃……与”译成表反诘语气的“难道……吗”是第一个错误。“无乃”不是表示反诘语气,而是表示委婉语气,作用是用委婉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意义相当于“恐怕”、“只怕”等,它常和“乎”或“与”构成固定句式。“与”通“欤”,用法与“耶”相似,“稍微带些测度的意味”(人教社《古代散文选》中册附录)。“无乃……与”应译成“恐怕……吧”。把“尔是过”译释成“你的过错”是  相似文献   

7.
先看第一册。在《两小儿辨日》中,“孰为汝多知乎”原注释为:“为,以为,认为。”笔者认为应注释为:“为,同‘谓’,说。”在《乐羊子妻》中,“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原注释为。廉,廉隅,方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谁能知道“廉隅”是何义?又有谁能理解“廉”为何作。方正”讲?故笔者认为注释应通俗些,注为“廉,不贪,廉洁。一个洁身自好的人不接受别人施舍的食物。”在《卖油翁》中,“但手熟尔”原注释是“不过手熟罢了。”笔者认为句中“但”字的含义无着落,故当注释为:“只(不过)手熟罢了。”  相似文献   

8.
高中三册《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把“无乃尔是过与?”一句注解为“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我们认为是不妥的. 首先,这样的翻译不符合古汉语的语言习惯.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一书中指出:“‘尔是过’,不能解作‘尔之过’,因为古代人称代词表示领位极少再加别的虚词的.”通常都是把表示领位的人称代词直接放在隶属的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前.如: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②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相似文献   

9.
<正> 《论语·季氏》:"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文中"过"字作何解释呢?新版《辞源》给"过"提炼五个义  相似文献   

10.
《桃花源记》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个“有”字当作何解?有不少研究资料和注释本将这句译为“不知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如宁鸿彬主编的《新编初中文言文详解》(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版)注:“有汉:有过(经历过)汉朝。”这种解释带有普遍性,但是不  相似文献   

11.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城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见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相似文献   

12.
《高中生之友》2010,(7):36-37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相似文献   

13.
《季氏》“无乃尔是过与”句中义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对“尔是过”的理解。“尔是过”不能等同于“尔实过”;更非“过尔”的倒装;乃是表严励斥责的“尔之过。”《侍坐”曾点所言之志的特有内涵为何,孔子于其志深表慨叹与赞许的原因何在等,历来说纷纭而难于取信,这里在有着背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切近文理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文注释,是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的一件必做的事情。一个词,一个词组,一句句子,为什么这样注?注释是否完善?还有没有别的注释方法?必须让学生弄清楚。否则,只要求学生死记注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读书的能力是很不利的。怎样才能教会学生读注释呢? 一、指导学生联系句、篇阅读注释,理解注释,帮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词语和句子。例如《最后一课》中有一条注释:“哽:声气阻塞。”单是这样告诉学生“哽”的含义,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相反,如果是联系句子“‘我的朋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季氏将伐颛臾》一文的开头,冉有、季路将季孙氏要攻打颛臾的消息告诉其老师——孔子时,孔子马上说道:“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两位爱徒身为季氏家臣却没有尽到责任的不满与批评。这里,既不谈孔子用语之简练精辟,也不论其见解之深刻独到,  相似文献   

16.
读《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一文 ,明显感到孔子话语中蕴含着一股怒气。当冉有 (名求 ,字子由 )和季路 (名由 ,字子路 )把“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的消息报告老师后 ,孔子闻言便怒道 :“求 !无乃尔是过与 ?”采用反诘句式 ,语气强烈 ,责备中蕴含着一股怒气。受到老师责备 ,冉有急忙为自己开脱责任 ,谎称 :“夫子欲之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听了冉有的辩解 ,孔子怒气未消 ,又训斥道 :“求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 ,则将焉用彼相矣 ?”冉有、季路见老师火气大 ,口气硬 ,知道今天搪塞不过去 ,只好实话实说 ,和盘托…  相似文献   

17.
析“有间”     
《吕氏春秋·去私》:“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注释为:“居有间(jiàn):过了一些时候。间,间隔,指一段时间。”《战国策·楚策四》:“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学习辅导》注释为:“有间(jiàn):过了一段时间。间,间隔。”其它一些教科书及辅导材料也多如此注释。看来,这一注解很有影响,确有辨析之必要。古籍中,“有间”可分为两个大的义类。第一个义类的核心义是缝隙、间隔。如:(1)《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有间,空隙义…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四册《左忠毅公逸事》中,有一段左忠毅公训责史可法的话:“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其中“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一句,课文只注释“奸人”与“构陷”,至于全句如何翻译,注释未提及。  相似文献   

19.
《陈涉起义》中有一句“苟富贵,无相忘”。苏教版《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注释的:“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注释为:“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我认为这两种注释均不妥。原文语境是:“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苟”,倘若;“无”,通毋,不;“相”在这里不能解释为互相,“相”有指代人称的作用,相当于“之”,可译为“你们”,“相忘”即“忘相”;这在古汉语中是一种特殊用法,指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译为“七嘴…  相似文献   

20.
屈原在《天问》这首诗的开头,就大大地写了一个“曰”字:“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这开头的“曰”字,是什么意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这个“曰”字没有注释。按照训诂惯例,凡是第一次出现的字,都应该注释。那末王逸为什么不注释这个“曰”字呢? 一种可能是:王逸看到的《天问》原本开头就没有这个“曰”字,所以他不注释。就是说,现在《天问》开头的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