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邹可享 《中国德育》2013,(14):68-69
一、用孩子的标准而不是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孩子卢梭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因此,我们应该习惯用孩子的标准而不是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孩子。因为儿童  相似文献   

2.
正不少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总觉得他们什么都应该会,总不自觉地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以成人的高度来衡量学生,因此学生常常陷入达不到教师要求的苦恼中,而教师也会陷入对自身教育能力怀疑的深渊。其实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儿童期、青少年期,有其自然的发育与成熟的过程。"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卢梭的这句警世名言常常给我们以启迪和思考,我们应该用孩子的眼光洞察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规则来处理孩子的问题和矛盾。  相似文献   

3.
卢梭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类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教师要真正让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就不能把成人化的生活强加给学生,必须用学生的视角去认识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拓展深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开发来自学生生活的人、事、物等各种资源,善于捕捉课堂学习过程中随机出现的学生资源,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就能生成别样的精彩。  相似文献   

4.
席海燕 《文教资料》2014,(18):91-92
早期教育理论诞生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之中,即诞生在崇拜儿童天性与内在自然的土壤之中,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起点,它至今仍是教育的基本立场。随着人们对儿童发展理解的增进,早期教育理论经历了从自然主义(儿童的秩序与天性)——建构主义(个体化与社会化)——关系(成人与儿童共同成长)的发展阶段。可以说早期教育理论变迁的足迹是:在遵循孩子天性的基础上,邀请有责任的成人关注孩子的成长。在尊重孩子内在秩序的同时,支架孩子探索"我-它"世界和"我-你"世界。  相似文献   

5.
孩子小时候,我们把他们当作完全不能自理、没有生活知识、不具备独立人格的婴幼儿来"养"。我们养孩子、疼孩子、宠孩子,把孩子看作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块肉,跟孩子不分你我。孩子到了八九岁,突然长大了,有自己的思想,敢对家长说"不",敢与家长对着干了。这是孩子成长中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8,(68):11-12
我们很少把儿童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认识儿童,其实,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他不是成人的附属品。童年也是有它独特的价值,不是成人生活的预备。我们在培养儿童时,应该把儿童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重新认识儿童,给予儿童充分的尊重,遵循自然规律,适时给予儿童一定的引导。同时,我们还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  相似文献   

7.
卢梭的《爱弥儿》以哲理小说的形式向世人阐述了"自然教育"的思想。他强调要"把孩子看作孩子",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欲念,并指出"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和"不能把人固有的自由本性赶出了教育"。而素质教育所提出的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的思想和教育实践无疑正是《爱弥儿》"自然教育"思想的回归和在当代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初中学生处于儿童到青年的过渡期,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心理。他们开始把自己看作是"成人",而且处处力求证明自己是"成人",不愿再与孩子为伍。在班集体活动中,极尽所能独立去完成集体分配的任务。开始有自己的主见,能用批判的态度对待一切客观事物,忌讳老师和家长在众人面前说自己的"短  相似文献   

9.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儿童的地位,必须把成人当成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相似文献   

10.
当前学前教育中,儿童被看作是随意灌输的容器,被当作成人自己美好理想的实现工具。要实现学前教育中儿童主体地位的回归,开展主体性教育势在必行。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确保幼儿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环境,保证幼儿的自主选择;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保障幼儿的民主平等。  相似文献   

11.
在万物的秩序中 ,人类有人类的地位 ;在人生的秩序中 ,儿童有儿童的地位 ,必须把成人当成人看待 ,把儿童当儿童看待。[1]一、问题的提出儿童是教育的对象 ,儿童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教育者正确认识、对待儿童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儿童的研究 ,有助于建立科学的儿童观 ,有助于教育者自觉遵循儿童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有助于教育者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地开展教育活动。所以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 :教育者的职业就是研究人。但当前不少教育者对儿童的研究很不够 ,存在“四化”倾向 :表面化、随意化、单向化、抽…  相似文献   

12.
田爱琴 《陕西教育》2008,(11):29-29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心全部奉献给他们。”热爱和理解学生是教师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我们只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学生自然也就把老师当作亲人,同时还要学会用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这样,他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你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走向共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文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物境:水泥成了新的石头,塑料成了新的木头,路灯成了新的月亮,计算机成了新的人脑……它在不断地解脱着人在自然界的种种劳役的同时,也一块块瓦解和消蚀自然,征服自然,表现出明显的“反自然”倾向;在学校教育中则集中表现为“反童性”,违反儿童的天性。它将技术时代紧张、生硬的现代生活节奏,强加给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造成了儿童生活时空的过分拥挤,使他们失去了欢乐的童年。教育的过程被看作是按照成人世界整齐划一的标准加工儿童产品的过程。我们已经习惯于用成人…  相似文献   

14.
嘟嘟的故事     
这篇自然来稿,心情和作者一样,忧伤而复杂。怀着童年伤逝的情感,我们很能理解作者的困惑:由自然的人变为社会的人,在习得社会规范的同时,是否意味着要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封闭?人类本性中那些至纯至善的成分难道就不能保留下来么?这是作者在同我们的讨论中反复提及的问题。作者自己无法解答,而我们的讨论似乎也只是停留在理想的层面,这一切到最后让人有些沉重。然而需要提醒的是,事情并不如想象中悲观。在与宋老师的交流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中国儿童教育的未来希望,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在自觉思考与探索中"发现了儿童"。"发现儿童"必将引导出具有现代文明精神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正是现代教育的起点,它意味着对儿童世界、儿童成长的尊重,而这种尊重主张成人给予儿童更富人道的影响。什么才是更富人道的影响呢?首先它并不放弃对儿童成长的指导。粗暴和专制地将儿童当作"成人世界的附属"当然不正确,但完全把成人作为儿童的对立也不正确。更富人道的儿童教育应通过对儿童天性、儿童世界和儿童文化更仔细更科学的了解来有效地帮助和指导儿童成长。其次这种教育影响要求教育者既拥有儿童本位观。能够融入、尊重儿童,又应该是一个理解儿童成长愿望、具备人格魅力的成人世界代表。在学校教育中施与这种影响的人是教师,因此,一个具备现代文明精神的教师,理应是儿童文化、儿童世界的"守护者",是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那个过滤、筛选社会文化的"把关人"。教师,用鲁迅的话说,应该"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这一切需要主动创造、自觉担当。惟此,我们才会看到一个健康而美好的儿童未来。  相似文献   

15.
龙荣  覃静 《父母必读》2014,(4):54-54
正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小版,所以,用药也不是成人药减半那么简单的事,有些成人药,孩子是绝对不能吃的!"孩子生病了,家里没有儿童专用药,就给他吃成人的药吧,减半就行!"这种做法可要不得。不能简单地把儿童看作成人的缩小体,儿童时期各个脏器都在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婴幼儿胃内酸度低于成人,口服药物的吸收与胃肠道生理特点有关,因此对药物吸收与成人不尽相同。成人药有些在说明书上会注明"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尚  相似文献   

16.
老师甲和老师乙处理纠纷的方法体现了他们不同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老师甲是位责性心很强的教师,他能积极主动地处理儿童的纠纷,但把儿童放在从属于教师的地位来解决纠纷,把纠纷本身当作错误及时平息,忽视了儿童的心理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其结果强化了儿童对他律道德的依赖,延缓了儿童自律能力的发展。往往他带的班纠纷不断,孩子习惯于“告状”,依赖成人的裁决。老师乙注重了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关心儿童并“不动声色地观察”了解儿童,尊重儿童交往的需要,善于给儿童留出社会化活动交往的“空间”。期盼儿童在面…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有两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一个是"曹冲称象",一个是"司马光砸缸"。自古以来,曹冲和司马光一直被当作神童广为传颂,并且成为我国教育儿童、开发儿童智力的典范。但是,人们只是惊奇于曹冲和司马光的聪明智慧,却忽略了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所反映出来的最宝贵的东西——创造性思维。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我们不妨将它看作是一个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活动,具体到教学中可  相似文献   

18.
一、儿童观的历史演变18世纪末,在欧洲,成人对儿童及其心理的认识发生了极大转变,他们开始把儿童看作是与成人甚至与青少年不同的个体。这是近300年里占主导地位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在这种儿童观和教育观指导下,大量有关儿童心理和儿童发展的著作问世。随后,儿童成为科学研究的焦点。一些哲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家开始观察自己孩子的成长。19世纪出现了大量的婴儿传记作品。在这一时期,研究者对  相似文献   

19.
消极教育观是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中很重要、很独特的思想,它对当代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价值。消极教育观是批判"积极教育"有力的思想武器;消极教育观提醒我们:教育是一种等待的艺术;消极教育观有助于我们重视感官教育,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消极教育观为我们实施"自然后果"的惩罚教育提供了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20.
卢梭在论述自然教育思想时建构了颇具自然主义特色的教师角色观,即儿童善性的守护者,自然和自由教育理念的彰显者和贯彻者,具有"把儿童看作儿童"的儿童观的导师,儿童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研究者,儿童智慧发展的启迪者和促进者,儿童生活和学习的榜样,儿童寻求快乐的"知心人和决定人",充满爱心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者。这种教师角色观富于真理性,值得我们今天的教师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