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新闻反映着时代 ,同时 ,它的报道形式和报道意识也深受特定时代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在跨世纪的历史时刻 ,信息化、商业化、个性化的潮流更为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电视新闻紧随着这三大潮流 ,也显露出了新的发展态势。新闻报道平民化、新闻事件直播化、新闻主持个性化形成中国电视新闻的新风。一、新闻报道平民化“平民化”就是要改变以往自上而下向观众进行单向灌输的传播方式 ,代之以用平民的视角选取题材 ,用平民化的表现方式进行报道 ,用平等交流的心态达到信息的有效传播。这不仅是新闻报道方式和制作技巧的转变 ,更代表着…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企业报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贯彻落实好座谈会精神,讲好“行业故事”呢?笔者所论述的“行业故事”,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一是新闻事件是在企业里发生的,二是新闻事件与社会关联度强,三是新闻事件的行业影响力大.企业报报道好这些新闻事件,对提升企业形象、推进行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中国石化报近期头版头条文章《危险的“大气包”瘪了——中原油田集中整治盗用井口天然气行动纪实》为例,谈谈企业报如何讲好“行业故事”.  相似文献   

3.
有线电视台如何发挥传输网络优势,办好有线电视新闻?我以为,应从下面去努力:一、新闻报道平民化鉴于有线电视观众城市化这一特点,有线电视新闻报道应平民化。所谓平民化,就是用“主旋律唱民歌”的办法,从不同侧面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注意淡化一般性的会议报道和领导人的活动,将有线电视的镜头更多的朝下,把视角更多的集中在普通市民和社会生活上。有线电视新闻要从内容选题、报道对象到表现形式,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市民、贴近生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增加与平民相关的地域性新闻,报道一些轻松活泼平民喜欢的知识性、趣…  相似文献   

4.
报纸编辑的职责是编好稿、组好版,而编好稿的前提是选好稿件,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企业报当然也不例外。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作为企业报的新闻编辑,要把好选稿关,必须坚持把握“三性”,即舆论的导向性,稿件的“新闻性”,报纸的“取向性”。坚持新闻舆论的导向性新闻报道面向社会大众,影响社会舆论,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事关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因而,编辑在  相似文献   

5.
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善待社会新闻是地市党报改进报道的取向之一,也是新闻报道落实“三贴近”要求的一个方面。新闻报道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实践中, 往往会涉及新闻事件的“正面”和“负面”问题。通常认为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爱幼扶老、邻里相帮以及人们生活的新观念、新风尚等题材的社会新闻是“正面”报道,是党报社会新闻的主格调; 各种批评报道和跳楼寻短、抢劫嫖娼、事故伤亡等题材的社会新闻, 一般被认为是“负面”新闻,作为党报要尽量少报或不报,以减少负面效果。 其实,对“正面”和“负面”报道做如是的界定…  相似文献   

6.
萨鑫 《新闻采编》2003,(5):8-8,9
近 几年 ,新闻策划作为提升新闻价值的一种组织手段 ,越来越得到新闻人的认同和采用。许多通过策划的新闻报道以其新角度、高立意、深层次和持续介入 ,强烈地吸引和感染了读者。什么是新闻策划?笼统地讲 ,它应该是围绕新闻报道所提出的一种行动计划。之所以称之为“计划” ,是因为策划要根据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规律提前搭建编采框架 ;称之为“行动” ,是因为在新型媒体市场运作中 ,媒体新闻报道已不仅仅局限在传统采编和单纯文字表述的范畴 ,而是常常以自身行为影响社会。2002年7月17日晚 ,我作为值班副总编刚刚签发完一批次日见报稿 ,一位报…  相似文献   

7.
刘潇鸿 《新闻三昧》2006,(11):14-15
新闻资源是新闻媒介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资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媒体的竞争力。《平顶山矿工报》的系列通讯《“大家庭”里故事多》获得了2005年度河南省好新闻通讯类一等奖,这对一家企业报来说,实属不易,但说来也正常,这与我们报社上上下下注重策划、注重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下面我就谈谈报社领导及采编人员着力开发、利用“大家庭”这个新闻资源的过程。一、发现新闻资源的潜质——搞好新闻报道的前提新闻报道活动的展开,始于编辑、记者对新闻线索、新闻素材的发现,而新…  相似文献   

8.
2004年底我担任成空某雷达团的新闻报道员.至今已经7年多了,我从~名新闻报道的“门外汉”成为在军内外媒体发表新闻作品700余篇的《空军报》优秀通讯员;从摄影“独腿走路”的报道员成长为一名文字、摄影、摄像,三职一肩挑的“三栖精兵”:回顾7年多难忘的新闻跋涉之路,可以说是“主动出击的意识、宽广的新闻视野和敏锐的新闻感觉”这3个关键词,引领我在新闻报道中不断创先争优。  相似文献   

9.
现象性新闻是对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某些热点现象进行的报道。和传统的“一事一报”的新闻报道模式不同,现象性新闻报道所报道的事实往往能够集中反映某一类现象的若干个事实。现象性新闻不同与一般的事件性新闻,也不同与我国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典型性报道。事件性新闻一般有很强的时效性,而且往往有一个完整的情节或事件发生、变化的过程。选材较为单一。典型报道则要求新闻事实涉及的人或事要极具代表性、典型性,并且题材集中单一。  相似文献   

10.
潘宁 《传媒观察》2008,(4):40-41
走“平民化”路线是指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是其根本和核心。经济新闻报道“平民化”,就是要求,经济新闻报道能及时反映与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并能以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报道。  相似文献   

11.
吕佳佳 《声屏世界》2010,(12):54-54
凸现平民化回归民生新闻 观众往往对发生在身边的新闻事件有更加浓厚的兴趣,了解身边事情的愿望也更强烈,因此,平民化视角成了新闻报道创新的突破口。实现电视新闻的平民化,其中最重要的是题材。题材平民化,自然会得到百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新闻之所以成为一种事业,是由于它传播刚刚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为大多数人共同关注的事实。“共同”的范围越大、程度越高,新闻的意义就越大.影响越广泛.其作用也就越强烈。如果将新闻机构在新闻报道中对这种“共同关注”的获取称为大意识的话,那么,被称作小报的企业报也要拥有这种大意识。企业报天地小,版面窄,读者单一,专业性强,如何体现出大意识?从编辑、记者的角度看,关键是要手握三寸笔,心装天下事;耕企业三分田,观社会之大气候。  相似文献   

13.
展开一些企业报的新闻版。随意创览一条条消息.“近年来”、“上半年”、“最近”等现代新闻报道中最忌讳的不确切词语频频进入视线。这不仅大大削弱了新闻的宣传效果.而已使读者尤如吃了隔夜的馒饭.产生一种陈旧感。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消息写作中在运用时间要素上违背了“最近点”原理所致。所谓“最近点”.即新闻事件发生的最新时间。有的事件虽然时间不太新.但作者可以去找“新闻由头”,巧妙地引出最新时间。从一些企业报目前刊登的消息来看,违背“最近点”原理的突出表现为:用一段而不是用具体时间表示何时要素。例一:近年来,…  相似文献   

14.
平民化新闻与记者作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娥 《新闻前哨》2004,(1):36-37
平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普通的人民”。新闻传播中的“平民化新闻”就是指普通人民的新闻。这种新闻报道的主体是普通老百姓,报道的内容是普通百姓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喜怒哀乐等等。 平民化新闻是近几年才出现的。1992年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开始,到现在遍布全国各个地方电视台形成的固定的“说新闻”阵地,可以看出平民化新闻强劲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5.
王玉婷 《青年记者》2007,(12):86-86
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实践中,往往会涉及新闻事件的“正面”和“负面”问题。通常认为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爱幼扶老、邻里相帮以及人们生活的新观念、新风尚等题材的社会新闻是“正面”报道,是社会新闻的主格调;各种批评报道和跳楼寻短、抢劫嫖娼、事故伤亡等题材的社会新闻,一般被认为是“负面”新闻,作为党报要尽量少报或不报,以减少负面效果。  相似文献   

16.
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善待社会新闻是报纸特别是党报、专业报改进报道的取向之一,也是新闻报道落实三贴近要求的一个方面。新闻报道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实践中,往往会涉及新闻事件的正面和负面问题。通常认  相似文献   

17.
徐清洁 《新闻三昧》2006,(12):21-22
多报道群众关注的社会新闻,看似老调重弹,其实,企业报在理论和实践上很有必要进行探讨。多报道群众关注的社会新闻,是企业报落实“三贴近”原则的必然要求。企业报是企业的重要舆论工具和喉舌,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记录企业发生的重大事件,跟踪报道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和经验的任务。但在信息化社会高度发展的新形势下,广大读者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新闻的信息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舆论作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已经成为社会各方面工作须臾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企业报只有顺应时代发展和广大读者的迫切要求,扩大新闻报道范…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从新闻文体到报道形式已日益发展完善。其文体不仅从文不分首尾发展到导语居要、段落分明、主次有序,成为当代新闻写作的规范,而且已从单一的“一锅煮”的写作样式发展为消息、通讯、评论、调查报告、札记、来信等多种文体兼用的新闻写作“体裁大全”,可以说已是“十八般武器”件件皆备;其报道形式亦从一事一报发展到一事多报,乃至新闻分析、新闻综述、新闻述评、新闻故事、特稿等多种形式,在我国更有颇受受众欢迎的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诸形式,真是“推陈出新”,形式多彩…  相似文献   

19.
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碰到的两个品种。有人注重事件性新闻的采写而贬低、反对非事件性新闻,认为它不是“纯新闻”,要把它“开除出新闻报道”之列。多年来的新闻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社会生活十分复杂,新闻信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受众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我们既要向读者提供突发事件的信息,也经常需要报道一些非事件性的新闻。当风起青萍之末的时候,当一个重大事件正在蕴酿过程之中、一切还是扑朔迷离的时候,当一些重大政策出台的时候,当社会出现了一些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时候,也正是非事件性新闻这一报道形式大显身手的时候。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通常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法制类专业性报纸,山东法制报的政经新闻报道,对新闻事实要多一层把关和提升.一个新闻事件,不仅要从其新闻方面考虑,还应对其进行“二次筛选加工”——法律价值的选取.这就要求记者在众多信息中进行筛选加工处理,通过新闻价值和法律价值双重筛选的新闻报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法制特色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