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排列与组合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对教材的层次作了分析.认为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没有附加条件的单纯的排列或组合题;有附加条件的单纯的排列或组合题;排列与组合的综合题.第一种类型一般不太困难,其中重点突出加法法则的练习是有益的.第二、三两种类型学生最感困难,在教学中应抓好以下三个环节:1.抓关键.解决有条件的排列问题的关键是会处理“在与不在”的问题.就是某种特殊元素在或不在某种特殊位置的问题.从这一认识出发,可分几个阶段来组织教学过程.第一步解决“在”的问题.例如:队a,b,c,d,e五个元素中取…  相似文献   

2.
排列组合的教学内容抽象,方法独特,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基本概念缺乏深刻理解,对科学分类,正确选择解题思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因此,我在教学中除注意了乘法原理与加法原理、排列与组合等基本概念的教学,还做了以下一些工作。注重基本题训练,增强感性认识为加深学生对排列、组合概念的认识,我注意训练学生掌握简单基本题的排列、组合的写法。如有五个不同字母abcde,试写出从五个不同字母中每次取出3个字母的排列、组合。对于组合,可用“往后赶”的方法,先写出任取两个字母的组合,即:ab、ac、ad、ae、bc、bd、be、cd、ce、de…  相似文献   

3.
排列与组合是中师数学中较为重要而独特的内容,是学习概率的基础。在解答排列与组合问题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要弄清排列问题与组合问题的区别这是解答排列与组合问题的关键。排列是“从几个元素中,任取m(m≤n)个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组合是“从n个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并成一组”。一个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一个是“并成一组”。显然,前者包含有序的思想,后者包含无序的思想。如:“从6人中选出3人参加同一个会议,有多少种方法?”及“从6人中选出3人参加三个不同的会议,有多少种方法”?这里前者不涉及元素的顺序,属组合问题;  相似文献   

4.
排列与组合问题,其思维方法较为独特灵活,以致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出现“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做就错”的不良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有必要把书本知识进行活化.“加、减、乘、除、捆、插、隔、化”,就是笔者在解摊列与组合问题的思维过程中,挖掘和提炼的思维方法,简称“八字方针”.  相似文献   

5.
李萍  胡玲 《江西教育》2005,(12):40-40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对排列、组合数学思想方法初步渗透的教学。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操作、实验、猜测.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6.
下面我们要介绍一种办法.它能够在更多和更复杂的情况下,体现出“同等可能”这个要求,这就是排列和组合。它们的区别是:排列要讲究次序而组合则不。举例来说明:有4个相异的物件,分别用A、B、C、D来记。从这4个物件中取出2个来排列,不同的做法有:AB,BA,AC,CA,AD,DA,BC,CB,BD,DB,CD,DC共计12种。若是取出2个来组合,则不同的做法只有:AB,AC,AD,BC,BD,CD这6种。  相似文献   

7.
排列组合是概率论的基础,是应用很广的数学分支,又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解决实际问题和学生学习运用时往往不易区分该用加法原理还是乘法原理,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难以把它们区别联系。而加法原理、乘法原理是学好排列组合的关键,熟练掌握、灵活运用两个原理是突破排列组合难点的关键。根据内容区别联系的特点,可设计实施“启、探、析、尝、结”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互动学习,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一、教师启发教师的启发工作必须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其重要作用就体现在“开其意”、“达其辞”。在教学中根据学…  相似文献   

8.
排列与组合是两个基本计数原理的重要应用,它们都是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不同之处在于:排列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组合是没有顺序地并成一组.前者突出一个“列”字,与“数列”一样,强调元素的有序性,后者突出一个“合”字,与“集合”一样,强调元素的无序性.  相似文献   

9.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即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学的目标。但久而久之,不少教师把教学目标窄化成了教的目标。进教室之前想得比较多的是“我今天要教什么?我今天要完成什么任务?”殊不知.教学质量的最终检验结果是要靠学生体现的。因此笔者认为从学习目标入手或许能成为确定合宜教学内容的一种新尝试。 一、什么是学习目标 从理论上讲.同一本语文教科书、执行同一个教学计划、面对学情类似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执教同一篇课文,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应该一致或至少大致趋同。但事实并非如此。“我能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愿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王荣生语)的情形并非鲜见。在一次市级教学能力比武中,参赛教师就《兰亭集序》进行了教学设计和现场说课。其中三位教师所撰写的目标分别是:  相似文献   

10.
小学社会课课堂教学结构列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守梅 《云南教育》2000,(11):14-15
一、“三段型”结构“三段型”结构就是一节课中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即“认知———领悟———内化”。认知 ,指认识一些常见的事物和现象 ;领悟 ,指从中领悟道理 ;内化 ,指内化认识 ,激发情感 ,促进行为动机的形成。有位教师教学第一册《家庭与社会》一课 ,首先出示四个小家庭的挂图问学生 :这一幅幅小图中的成员生活在一起叫一个什么?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家庭组合在一起又叫什么?让学生感知“家庭”、“社会”的概念。接着指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 :1.由事入理———引导学生口述图上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正在工作。2.由情入理———引导…  相似文献   

11.
陈加娟 《语文天地》2012,(12):57-59
记叙文是学生写作时经常选择的一种文体,可是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写什么”和“怎么写”。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以为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一、言之有物言之有物就是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中学生写作究竟应该写什么?很多老师一直提倡“我手写我心”,这是对的。中学生应该多写“我”,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相似文献   

12.
王淑艳 《甘肃教育》2007,(3S):34-3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学生的作文水平是衡量他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最好标尺。但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一直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作文难”、“难作文”、“文难作”这三个字无论怎样戏剧性地组合排列,都反映了一个问题——“难”。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  相似文献   

13.
蒋亮 《中学教研》2005,(10):20-22
高中数学新教材中引进了古典概率的内容,因而更凸显排列、组合之重要.但另一方面,排列、组合因其内容之独特,解法之新颖,常常令广大学生望而生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解排列、组合题的若干策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可供教师复习总结和学生解题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小学自然第七册中的《它是什么》、《鱼》、《爬行》动物》属一个教学单元,从能力培养方面看,是“演绎推理能力”深型。这类课文的教学,应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演绎推理能力为重点。一、传授方法,反复练习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即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部分组成。如(它是什么)一课,就是通过具体例子先教给学生演绎推理的方法。1.判断羊是哪类动物。经过三个步骤进行判断推理:(1)根据动物分类的一般标准(学生仅学过根据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繁殖方式进行分类)对丰进行观察。观察羊的外形是什么样的,它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并汇…  相似文献   

15.
一、知识要点(一 )两个基本原理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是推导排列数、组合数公式的理论依据 ,也是分析、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分类与分步的思想方法 ,必须熟练掌握“分类”用“加” ,“分步”用“乘”的思想 (二 )排列数、组合数概念及公式 1 排列、组合的定义及区别与联系 排列与组合都是研究从一些不同元素中取出几个的问题 ,但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有顺序而后者无顺序 2 排列数、组合数定义和计算公式 ( 1 )排列数公式 :Pmn =n(n -1 )… (n -m+1 ) =n !(n -m) ! ( 2 )组合数公式 :Cmn=pmnpmm=n!m !…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19~20页是有关“平年和闰年”知识的教学。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1997~2008年2月的天数,来发现平年和闰年的排列规律。在此基础上,明确并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在教学中,当讨论到平年和闰年的排列规律时,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着大致相同的见解:“平年和闰年是按照平年、平年、平年、闰年的规律排列的。”“我发现四年中有3个平年,1个闰年。”……正当我想小结时,一双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还大声说:“我还有不同的发现。”看着他着急的样子,我心里有点纳闷:还能有什么不同的发现呢?于是,我叫了他的名字。“我还发…  相似文献   

17.
排列、组合这一部分教材,在中学数学中所占份量不多,与旧知识联系较少,但是内容比较抽象,解题方法比较灵活,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很好教材,因此,教师在这部分教材的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正确理解排列、组合的意义,教给学生必要的解题方法外,还应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一、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发现学生往往重视排列数、组合数的计算,而忽视排列、组合的方法,这是一种严重的倾向。为了纠正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偏向,笔者采用列出排列的框图或树图,向学生指明具体排列的方法,达到了有条理、不重复、无遗漏写出  相似文献   

18.
刘长发 《福建教育》2005,(11A):35-35
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教给学习方法 1.从课题入手质疑。如《将相和》“将”指谁?“相”又指谁?“将相和”的意思是什么?将相原来为什么不和?是什么促使他们和好的呢?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探究。  相似文献   

19.
排列与组合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随着现代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得组合学得到蓬勃发展,成为近若干年来非常活跃的数学分支.在中学数学中排列、组合是一块相对独立的内容,学好这部分知识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考方法与其它代数内容有所不同,不能仅靠代数的逻辑推理.组合恒等式是组合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研究“概率论”与“组合计数”的重要工具,因此,研究组合恒等式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最头疼的是:学生不喜欢上美术课.没有必趣。为什么没有必趣?“画不好”长期以来从家长、其他任课教师、学校到学生都认为:美术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生“画画”。学校考核美术教师也是看你培养了几个“画画”好的学生,或看你办一次画展,“画画”大赛获奖多少,形成了一个“定式”.美术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生“画画”.在小学低段学生兴趣很浓,到了高段兴趣减弱。中学就没有几个“喜欢”上美术课,我的同事问我“学生怎么那么喜欢上你的美术课呢?上课的纪律是那么的好,学习兴趣是那么的浓,是不是有什么绝招?”其实哪里谈得上有什么绝招,要是说有什么方法的话,只不过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从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综合评价学生用鼓励的方法去欣赏学生的每一幅“作品”,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实施鼓励教学方法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