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借鉴社会学中的身体理论,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审视媒介身体叙事话语中所体现的社会权力结构和权力支配关系.通过对身体的社会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身体的生理差别如何建构起社会性别的观念,以及性别暴力如何通过媒介的身体叙事得以表达和强化.女性的被压制与抗争借由身体这一符号象征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女性身体因此成为受辱与反抗的双重之域.本文以具体的媒介报道案例为语料,通过对媒介话语的分析,剖析当前社会深层心理中存在的或隐或显的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7,(7):58-62
本文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理论基础,对网络媒体投身公益这一社会行为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和探究。互联网投身社会公益能够把既有的物质资源转化为象征领域中的符号资本,为其在场域中获得影响和支配他人的符号权力,将社会公众对公益事业的"误识"和"惯习"转化为网络媒体对社会资源的合法化拥有,显然,这对网络媒体的自身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中村"的媒介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艳 《新闻大学》2007,(1):20-27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核心报纸上289多篇以“城中村”为标题的新闻报道所做的内容分析,试图揭示主流大众媒体在“城中村”这一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社会空间的社会建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当代中国社会权力关系对于这一媒介建构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文章主要回答了中国主流媒介如何再现“城中村”这样一个社会空间、“城中村”如何从一个被忽视的空间演变为一个受人关注的公共问题,不同的社会权力如何影响着媒介对于“城中村”的报道内容、不同的社会权力在“城中村”这个话语场中呈现出怎样的关系,又是如何相互咬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民主制度中,传播媒介、记者以及舆论监督的神秘力量在于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神圣化传媒和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只是一种权利而非权力,媒介并非第四种权力,记者也不是特权阶层。在社会转型期,传媒面临深刻的转变,而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去除其神圣化的身份。  相似文献   

5.
朱颖  乐志为 《当代传播》2011,(3):15-17,23
新闻传播权是权利还是权力一直是学界争议的话题.由于理论认识的模糊让新闻工作者仍不清楚自己的权责所在,给具体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本文从权力的多元化角度论证媒介权具有权力的属性,阐明一般权力特性在媒介上的体现,并对我国媒体权力的运行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杨志 《新闻世界》2014,(5):296-297
媒介的社会责任理论,形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其核心要义是媒介不仅享有新闻自由的权利,而且还负有对社会的义务。本文就现代传播中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分析了媒介社会责任所在以及其边界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新闻界,监督公共权力的运行,防止权力的滥用是媒介崇高的社会责任,是其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在向着这一目标的追求过程中,媒介首先必须完成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契合。于是,我们看到,在社会基本政治经济力量的干涉和重塑之下,西方新闻舆论监督拥有的只是表面的繁荣,其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无奈。新闻舆论监督在西方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渊源和价值基点西方各国的新闻媒体程度不同地享有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和批评的权利,在国家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不可小视的角色,“无冕之王”、“第四种权力”等都是对媒体这一功能的诠释。新闻舆…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电视业结构系统中县级电视台居于"神经末端"。本文以云南省L民族自治县电视台为个案,通过"故事系列"的呈现与解读,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电视在实际运作中成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和媒介等诸多权力实现和强化的博弈场,并成为社会权力系统的连结点和转换点。在此背景下,文章认为对基层电视台不能仅从一般意义和功能层面理解,更要看到其作为国家权力抵达的一种方式,还是地方社会权力实现和博弈的场所。基于此,文章提出县级电视台可以发挥社会整合功能,并成为地方社会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9.
周书楠 《新闻传播》2013,(12):227-228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媒介权力发生了逾越与僭越,本文围绕媒介权力的本质、构成与变化形态,基于大众社会理论的基本假设,对媒介权力嬗变的动因及对策进行思考,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媒介与权力都被视作拥有众多观察和思考角度的"多棱镜式"概念。由于"现实是稀缺的资源",而媒介恰恰可以掌握和控制对"现实"的建构,因而成为一个重要的权力场域。媒介通过符号生产再现及突显了事实、建构了世界并提供了意义,就如布尔迪厄所认为的符号"使人能在社会世界的意义上达成共识,从根本上说,这一共识助推了社会秩序的再生产。"[Bourdieu,P.Languageand Symbolic Power.Cambridge:Polity.1991:166.]正因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播媒介的负面效应,表现在人的媒介化和媒介权力的滥用两个方面。人的媒介化是工业社会、信息时代的产物。媒介权力的滥用则在于媒介对新闻自由权利的滥用和经济利益对信息传播活动的作用。消除或部分消除媒介的负面效应要依靠政府、道德法律、社会及媒介自身多方努力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12.
以往传播学对拍照美图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拍行为、美图现象、图像呈现几个文本层面的内容,忽视了拍照美图过程中使用的数字图像滤镜这一媒介技术物。本文以数字图像滤镜的媒介性为研究切入点,采用社会符号学的理论视角,把数字图像滤镜作为一种符号技术,对滤镜这一媒介技术物进行了媒介考古,并通过对胶片数字图像滤镜的分析,关照普遍意义上数字图像滤镜生产的社会文化背景与符号技术原理。研究发现数字图像滤镜的生产是数字滤镜设计者通过二进制算法在已有摄影美学元框架下进行符号资源征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符号技术实践活动。滤镜数字化的形态使得这一视觉文本中信息价值、显著性与框架三个关联的系统变得隐藏而不可见,资本逻辑主导着这个不可见的符号技术实践过程。数字图像滤镜使得滤镜的媒介逻辑得到更充分的展演,但媒介形态的演进总伴随着媒介自身原有美学特质的损耗,滤镜从物质实体到数字算法的媒介演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实世界的失真与审美观念的同质。  相似文献   

13.
媒介权力从正面讲,它既可以成为国家权力的延伸,实现对主流意识的传播,成为社会共识的凝合剂,也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监督制衡力量;它既是一种传播文化知识的权力,也是对反文化或消极文化实现控制的权力。从负面讲,由于媒介权力主体的非理性化倾向,导致媒介权力的滥用,表现为放弃文化启蒙和道德教化的社会责任;放弃环境监督和理性批判的社会责任,无原则地操纵或利用媒介;放弃文化理想和艺术创造的社会责任,制造和传播毫无审美价值的庸俗文化。  相似文献   

14.
媒介景观即通过媒介呈现给大众的宏大奇观或景象。媒介景观源于法国境遇主义运动创始人居伊·德波所提出的景观社会理论,是媒介对社会符号化构建功能的直接体现。本文通过对媒介景观理论概念内涵的剖析,揭示了媒介景观是媒介化符号、商业符号及意识形态符号三种符号共同构建的结果,并对央视春晚电视媒介景观中的媒介化文化符号、商业符号及意识形态符号的构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从电视媒介看布尔迪厄的媒介批判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发展了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本文着重于用布尔迪厄的媒介批判理论解读电视对文化的影响。首先从电视行业内部循环和竞争导致的同质化论证了电视在当代社会的符号暴力特征。更进一步阐述受商业目的驱使的电视对社会文化的重构和导致的娱乐化趋势。运用布尔迪厄的理论批判看待目前电视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并试着提出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闻导刊》2006,(4):24-24
一、影响力的实质:沟通〉控制尽管借助于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媒介的影响力非其原始状态所能类比.但是追求平等对话、平等交流的传播实质并没有根本改变。在我国建设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更需要媒体做的也是在公权力与私权力对话中充当桥梁与纽带作用.媒介不仅仅要成为公权力的“发言人”.也要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体权益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7.
吴安阳 《记者摇篮》2004,(8):61-61,57
成就宣传一向是主流媒体必然承担的社会责任,因为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和媒介权力烙印而容易在传播策略方面失衡,或流于空泛的说教,或陷于琐碎事件不成体系。对于依靠具体的形象和声音作为主要叙事符号的电视媒介,尤其难以把握。如何做到高屋建瓴与踏实好看兼得,一直是电视专题成就报道力图实现的传播目标。在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盛极一时的“政论片”、九十年代兴起的纪实主义风潮,都曾对此有过不  相似文献   

18.
基于社会媒介而形成的社会媒介公共组织本质上强调参与者话语传播的开放、分享与互动,也是一个自组织的网络传播系统。本文主张用布迪厄开创的场域视角来诠释社会媒介自组织传播实践,并为此提出了社会媒介场域的概念,分析了社会媒介场域独立存在的依据,并以新浪微博为例阐明了社会媒介场域理论建构中的相关概念,包括社会媒介场域中自组织传播行动者主体、自组织传播的幻象、自组织传播的位置关系、自组织传播的竞争工具——资本、自组织传播的逻辑——惯习等。  相似文献   

19.
"9·11"事件以来,暴力恐怖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蔓延。世界风险社会语境下,媒介是现代风险的主要建构场域,也是公众获取风险信息的主要来源,对于形塑公众风险感知、推进社会风险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风险社会理论和框架理论,对《人民日报》15年来关于暴力恐怖事件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主流媒介如何报道暴恐事件以及建构暴恐风险景观。  相似文献   

20.
苏好 《东南传播》2021,(10):20-22
记忆是个体进行自我认知的重要依据.个体通过生活实践积累记忆,再根据所积累的记忆逐步建构出对自我及所处环境的认知框架.社会记忆并非个体记忆的简单组合,而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有选择的呈现一定事件并依此建构而成.媒介是建构记忆的重要角色,传播技术的发展在深刻改变媒介生态环境,重构话语权力格局,赋予普通公民进行社会建构的权利的同时,也颠覆了对社会记忆的建构.本文立足于新媒体环境,梳理了新媒体在记忆建构过程中产生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