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上海租界教育权问题备受国人关注。1930年10月15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以“教育部”名义向界内学校函发学情调查表。社会各界和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借机发起舆论攻势,控诉工部局擅设“教育部”以操纵租界教育、扰乱教育系统、侵害国家主权,将收回上海租界教育权的斗争推向高潮。上海市教育局亦随即表明反对立场,并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指令下几度核查。然而在工部局巧妙斡旋、教育部人事变动、国民党政权革命性消退等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冲突以工部局公开解释和教育部“暂不置议”的批示结束。此后,中外均加强了对租界华人教育的关注,并在教育权问题上转向温和的斗争模式。各机关团体与社会大众为收回租界教育权持续努力,彰显了国人主权意识的全面觉醒。而国家主权未获独立,从根本上决定了斗争与妥协兼具的国民政府无法彻底解决上海租界的教育权问题。  相似文献   

2.
上海公共租界内的审判机关是中国所有租界中数量最多,变迁最为复杂的。而这些建立在租界内的审判机关大多与领事裁判权息息相关。无论是租界当局还是中国政府对于设立在上海公共租界内的审判机关都非常关注,因为这不仅仅是国家独立主权的一种体现,更是在独立法权与治权之上的“掠夺”与“对抗”。从在租界内设立的各国领事法庭,到以工部局为主要对象的领事公堂。从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到上海公共租界特区地方法院,从租界初期清政府在租界内拥有的完全的审判权到一步步被租界洋人所蚕食掠夺.再到中国官民不懈的对抗,一点点收回审判权,上海公共租界内的审判权力变化纷繁复杂,租界内中外势力通过对审判权力的争夺,以扩展出各势力当局的行政权在租界中的博弈。  相似文献   

3.
租界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众多的租界中,上海公共租界最为典型。英美等西方国家借口中国是“非文明”国家而将中国排斥于国际社会之外,从而否认中国在国际法上的独立主权地位,将上海公共租界变成完全脱离中国政府管辖的“国中之国”。国际法原则的普遍性决定了中国是具有独立主权的国际法主体、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事实上承认过中国的主权国家地位以及上海公共租界的形成违背了国际法等几个方面都说明了上海公共租界在国际法上是属于中国这个独立主权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非脱离中国主权管辖的“国中之国”。英美等西方国家在上海公共租界实行独立干中国的统治,就是对中国主权的侵害,对人类公理的践踏。  相似文献   

4.
课本第 14 6页 :“各地人民掀起反帝斗争 ,其中 ,成果最大的是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这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 ,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其实 ,早在收回汉口和九江的 192 7年初之前 ,中国就已开始了收回被帝国主义侵略的权益的工作 ,并取得成效。为方便读者 ,试列简表如下。1917年 :中国对德国、奥匈帝国宣战 ,废止了中德、中奥间所有条约、合同、协定 ,收回了德国在天津、汉口的租界和奥匈在天津的租界 ,取消所有德、奥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等各种特权。192 0年 3月 :中国收回了中东铁路界内的主权。192 2年 :中国收…  相似文献   

5.
教会学校在近代中国的存在和发展是半殖民地社会性质在教育文化领域的集中体现,收回教育主权成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应有之义。北洋政府时期,教育部为之做出了系列努力,先是派员赴日考察寻求对策及进行相关视察和统计,再是颁布一系列措施推进教会学校注册,最后在收回教育权运动大潮中出台《外人捐资设学认可办法》而加速了运动进程。受制于半殖民地的国际地位及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复杂变化,教育部收回教育主权的努力存在着态度被动、措施不力、成效不彰等缺陷,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层面收回教育主权方面的不自觉一面,与民间的强硬立场有着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
武昌起义后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期间,帝国主义列强把上海租界内的会审公廨主权篡夺到手。民国期间,中国政府及广大民众围绕公廨主权的收回或挽回斗争不断。本文试图以《申报》1912年1月-3月所刊载的相关报道为例,梳理分析这一独特的司法现象,分析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政府及民众的反应,以此折射时局变幻和这期间的中外关系。  相似文献   

7.
1929—1930年间的收回上海租界电话权运动是在租界当局标卖租界电话权的背景下,由国民政府率先发起,随后迅速得到上海民众支持的爱国运动。在此过程中,政府首先通过外交方式向租界当局提出交涉,受挫后积极支持群众运动并试图借助华人股东的力量否决电话出卖议案,但亦未能达到目的。最终只能退而求其次,采取务实的方针着手进行收回越界筑路区电话权工作。  相似文献   

8.
张国庆 《历史学习》2003,(11):24-25
第11题题目是: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收回汉口英租界的背景之一是:A.英国军舰炮击北伐军B.北伐军占领了汉口C.国民政府已从其他国家收回过租界D.英国宣布放弃租界权益一、角度问题教材(本文所讲教材指人教社2000年3月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44页小字有“国民政府决定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一句,与题干表述很相似,属于教材第143页“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一目。教材强调“人民”收回,平时教学中,当然强调人民在收回英租界中的作用,国民政府的决定则顺应了人民的要求。高考题强调“国民政府”收回,强调国民政府在收回英租界中…  相似文献   

9.
提起租界 ,往往把侵略、野蛮、反动、黑暗冠于其中 ,租界 ,意味着对中国主权的轻蔑、践踏与严重侵害 ,在上海、天津、武汉、广州、汉口、青岛等一些大城市租借里 ,列强肆意进行着政治、经济、文化侵略 ,“租界是罪恶之薮 ,侵略之源 ,是人间地狱” ,这一愤慨真实地揭示了租界的历史本相。然而 ,租界作为殖民者侵略的基地 ,在客观上具有扩散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促进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功用。租界内的市政文明、现代化的市政管理在当时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我们不妨领略一番。一、租界的形成1845年 ,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与上海道台宫慕久签订了《…  相似文献   

10.
“会审”是中国近代一项特殊的司法制度,它是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所攫取的侵华特权,是列强在华行使其领事裁判权的重要方式之一。会审法庭最先创设于上海外国租界,并陆续扩展到鼓浪屿、汉口的外国租界和东清铁路,列强通过会审特权的行使,扩大了在华的领事裁判权。同时,列强在会审法庭中,不以中国法律为审判依据,干预法庭诉讼程序,不仅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的独立性,而且侵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会审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化加深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配合"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提升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南京汪伪政府在日本的扶持下展开了"收回"租界的运动。从天津法租界"收回"的背景、经过和结果来看,虽然维希政府被迫同意将租界移交给汪伪政府,但也以文化和教育等为名成功地保留了大量租界资产并仍享有治外法权。汪伪政府此举并非是反殖民化和民族解放运动,而是为了配合日本排挤西方在华势力,实现独占中国的战略意图,因此没有获得中国民众的认同与支持。  相似文献   

12.
教会学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本质特征的具体表现,它的殖民化性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只有新中国成立之后,才真正彻底地收回了教育主权。  相似文献   

13.
租界中外会审制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会审制度是近代中国租界的一种特殊司法制度,它是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扩大化的产物。其在租界前后存续了八十余年时间,最终中方历尽艰难使之得以废止。租界中外会审制度对近代中国的司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使中国在租界的司法主权受到进一步的损害,甚而丧失殆尽,中国在司法方面的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另一方面,客观上它在某些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司法制度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4.
租界与近代中国城市市政早期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租界作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一方面昭示了侵略对中国主权的严重践踏;另一方面又以令人嘱目的现代市政明在古老的中国激起层层波澜。在租界的强烈刺激和震动下,中国有识之士开始“仿租界之武”创办自己的现代市政,由此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市政现代化的艰难一步。  相似文献   

15.
对近代中国租界土地制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从那时起直至近年,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一直是上海租界。一般认为,上海租界形成了以“永租制”为特征的土地制度,或以其独特的契约称之为“道契”制度。这种土地制度是19世纪40年代随着上海租界制度的逐步成型,经过租界当局与上海地方政府的反复交涉形成的。1847年,上海中外当局共同确认了这种土地转让制度。  相似文献   

16.
租界和租借地都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但它们在开辟、职能及对中国主权的侵害程度上有着较大差异。有不少同学认为租界在侵犯中国主权方面比租借地要严重得多,可事实并非如此。本文就租界和租借地的开辟及它们之间的差异稍作说明。一、租界的开辟租界(ForeignSettlement)是指资本主义列强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是列强对半殖民地国家进行侵略和从事各种罪恶活动的据点。租界与普通外国人居留区域的主要区别是当地行政管理权是否为外国人侵夺。租界的特征是列强在租界内部设立了外国人…  相似文献   

17.
1937年上海两租界沦为孤岛。孤岛教育呈现纷繁复杂的景象:大量沦陷区学校避难于此,孤岛教育异常“繁荣”;各校均面临办学困难,战争给教育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孤岛教育成为各种政治势力争夺的焦点。在特殊的孤岛环境下,中国教育在夹缝中顽强生存,为保存民族气节,坚持抗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8.
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外人为避免战火烧入租界,乃积极联合行动,在租界及其周围地区、海域实行武装中立。一方面,各国分派军舰入沪,划定防区,协保黄浦江及吴淞口外航道,阻止双方海军交战,从外围确保租界安全;另一方面租界内组织万国商团义勇队,并各国海军登陆之陆战队协同巡捕出防以维持租界治安,从而使上海租界免遭战火的劫难,保护了租界内中外商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却是以中国的主权遭受进一步的损害为代价。  相似文献   

19.
按照现代主权理念,教育主权属于国家“外围主权”,可以部分让渡。让渡部分教育主权,人民群众能够获得更多的受教育权,是对人的发展权的重视和关怀,也是国家尊重人的教育选择权的体现。从历史视角看,中国教育主权虽被侵吞,教会来华办学,但歪打正着,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历程,因此,开放高等教育市场,主动吸纳国外高等教育资源,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是一种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高中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时,笔者向学生介绍“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一目的史实:“1927年1月5日,武汉群众收回英租界。1月6日,九江人民又英勇地占领了英租界,并请国民政府派员接收。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决定收回汉口、九江租界。2月。英国被迫与武汉国民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