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分析维语的"里/外、上/下、长/短、大/小、深/浅以及部分后置词"在"时间、范围、数量和状态"等目标域中的表达形式和隐喻意义。研究表明,空间图式是一种能产性较强的认知图式,人们习惯于把空间的范畴和关系投射到非空间的范畴和关系上,借以把握各种非空间的范畴和关系。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4,(A2):19-21
隐喻是心理认知模式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人类认知和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隐喻是从某一认知域到另一认知域的投射。人们的"味觉"概念通过隐喻方式投射到认知活动中,即从味觉范畴的认知域投射到其他范畴的认知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料,以汉语中的"甜"与"苦"这两个味觉概念为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探讨"甜"和"苦"味觉隐喻化的共同点和差异,探讨味觉词的内在隐喻机制,从而为汉语词汇的语义理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理解概念隐喻的过程中,我们将一个域中的概念投射到另外一个域中的概念。这种投射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一定的范畴进行的。而这些范畴的形成受到不同文化、环境、语言的制约。这些受制约的范畴构成了一定的意像图式,而这些意像图式使我们理解隐喻成为可能,即我们领会了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4.
英汉两种语言共享食物范畴动词的大部分隐喻投射,而少部分投射则为英汉语各自独有.相同的生理结构、感觉体验以及不同的饮食习惯使食物范畴动词在英汉语中产生了部分相同而部分相异的隐喻投射.人们用身体部位、感觉经验及日常身体活动的概念域来构建抽象或具体的概念域.食物范畴的动词不仅能投射到智力域,同时还能投射到情感态度域和社会关系域.  相似文献   

5.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通感隐喻就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来认知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情感。人们常常用熟悉的味觉范畴词"酸、甜、苦、辣"等来隐喻抽象概念或其它的概念域。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酸"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存在的共性与差异,对研究"酸"通感隐喻翻译的系统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词义变化是隐喻、转喻认知的产物,多义词是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隐喻投射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在不同城间进行;转喻在同一认知域内映射,凸显事物间相关性.本文以"头"为例,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和转喻投射机制及其引起的派生途径.  相似文献   

7.
意象图式为人类身体经验中持续并重复发生且相对简单的结构,作为认知语言学中身体经验和概念结构的重要表现形式,意象图式为概念提供连贯性和秩序性,体现了抽象思维具体到抽象投射的隐喻推理能力,通过隐喻手段在空间域之中或从空间域到抽象域进行投射,从而使词汇意义得以在空间范畴内部或空间范畴到抽象范畴进行扩展。多义化过程中,图式内部观察者角度不同或注意力不同产生意象图式的变型,而始源意象图式为变型提供内部结构和关系,是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生成语法的中心语理论分析了副词性状语及形容词性状语中"地"的句法行为和句法功能,认为状语中的"De"和体词性结构中的"De"一样是一个功能范畴,能作为句法成分的核心,并决定所在句法成分的最大投射且保留其语类特征,文章提出副词性功能范畴假设,以保持状语成分解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概念隐喻是人类普遍的思维和认知方式,通过对英汉语中"吃、嚼、吞或咽、消化、喂、品尝"等一系列有关消化范畴动词的思想概念隐喻进行语料库研究发现:汉语消化范畴动词的思想概念隐喻和英语一样有着丰富的表达,但"吃"的下义词在表"获得思想、观点是吃"上较英语丰富;汉语几乎不用"喂"表"传达"这一隐喻义;消化范畴动词投射到思想概念域在英汉语中都成系统性.  相似文献   

10.
陈宵 《文教资料》2020,(8):7-8,22
意象图式是一种认知语言学范畴下的理论体系。陆俭明曾提出构式是从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到表达层面的分析假设,并指出构式的单义性,却未阐明原因。本文以V+Back构式和五字格构式"X也Y"为例,指出汉语和英语的构式皆具有单义性,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构式的内部投射,即定项至不定项的语义投射和定项部分的中心意象域至周边域的认知投射。另一方面汉语和英语的构式形式截然不同,语义却相对固定,背后的动因为人类认知域意象图式的共有。  相似文献   

11.
“X跟Y一样W”语式的语义预设相当复杂,但呈现出严格的规律。该语式在表示比拟的意义时,存在“YW”的预设义;在表示比较的意义时,其语义预设与“W”的性质有关:当“W”不是“大、小”类词时,存在着“YW”的预设义;当“W”是“大、小”类词的消极成分时,同样存在着“YW”的预设义;当“W”为“大、小”类词的积极成分时,不一定具有“YW”的预设义。也就是说,并不预设事物具有积极成分的概念意义所表达的性质,而是表示整个概念范围。  相似文献   

12.
说“奇”     
“奇”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本通过“奇”的历史溯源.揭示出“奇”的丰富蕴涵.并进一步讨论“奇”对中国古典艺美学建构之影响。  相似文献   

13.
长沙方言中的“XA的”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沙方言中的“XA的”形式是构词法范围内的一种形态变化.通过内部曲折的形式,以词形变化来显示一种概括性意义—程度范畴。反映了长沙方言形容词表义的丰富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14.
黑色作为一种基本颜色词在日汉两种文化中除了具有相同的本意外,又有引申义.本文通过对“黑”与“い”各个义项进行分析,旨在为中日比较语言学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5.
“韵”的流变与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韵”是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一个原生本土范畴 ,它既具有本体论意义 ,又具有特征论意义。“韵”已成为一诗学和美学传统 ,在中国文艺美学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刘海 《绥化学院学报》2007,27(5):139-141
“虚“是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是对“道“的存在状态的描述.文章从“虚“的字源考证着手,具体考察了它从哲学层面向美学层面的转化,它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与审美追求.对这一范畴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同义词词义内容说明、在组合中分析同义词两个角度,从词位义、范畴义、组合义等方面的异同,探讨了"货物"英译的种种变化,希冀能对商务英语学习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前见”是诠释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鉴于此,一切关于“前见”虐待式的理解与非难性的贬斥,都视为对诠释精神的悖离。因此,很有必要为“前见”溯源以还其根,为“前见”正名以匡其意,为“前见”澄明以创其新。  相似文献   

19.
儒家的"诚"范畴自其产生后,在宋明时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宋明理学对"诚"如何贯穿"天道"、"人性"作了具体的阐释;另一方面,宋明理学对"诚"的道德内涵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这种发展使"诚"的内涵更为丰富,更为完整.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对中国诗学中的一个古老的范畴“兴”作了重新的诠释。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只从审美接受论的角度来解释船山诗学中的“兴”范畴,其实“兴”在王夫之诗学中更具有生成性意义。王夫之认为“兴”生成了主体的创作动机与理想境界,同样生成了诗歌审美意象与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