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258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马氏量表Ⅳ,对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城市的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农村,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学科差异不显著。(2)理工科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显著高于文科;农村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显著高于城市;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不显著。(3)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信任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与现状,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较同龄人高,特殊信任年级差异显著(F=5.164,P〈0.01),普遍信任专业差异显著(F=3.551,P〈0.01);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定女生的E、P分高于常模(P〈0.01),L分低于常模(P〈0,01);男生的P分高于常模(P〈0.01),N分高于常模(P〈0.05),L分低于常模(p〈0.01);神经质维度与人际信任有显著正相关,掩饰性、内外向维度与人际信任有显著负相关。高校要客观看待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格和人际信任的特点,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选取廊坊师范学院和河北工业大学的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选用罗特的《人际信任量表(ITS)》、《卡特尔十六项人格因素测验(16PF》和肖计划的《应对方式量表》为研究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信任度总体偏高,人际信任无显著的性别、年级、生源地差异;人际信任与怀疑性和紧张性人格特质有显著正相关,而与稳定性、有恒性、幻想性呈显著负相关;人际信任与合理化挫折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自责、退避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父母教养方式,探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SWB )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中等程度以上;2.男女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男生在父亲惩罚、严厉( FF2)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4.男生SWB与父母教养方式中母亲的拒绝、否认(MF3)因子、惩罚、严厉(MF4)因子高度负相关;女生SWB与父母教养方式中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MF1)因子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其感受到的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母亲拒绝、否认及严厉、惩罚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安全感和人际信任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亲密关系量表、安全感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对3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成人依恋、安全感和人际信任水平在性别、是否独生和生活地等人口学变量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安全感存在显著负相关,成人依恋与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安全感和人际信任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运用信任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湖南的两所中学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初中生人际信任水平没有显著的年级、性别差异,只在依赖维度上女生略高于男生,但没有显著性差异。整体上,独生子女的人际信任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且在人际信任总分及依赖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父母未离异的初中生比父母离异的初中生更多感受到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而父母离异的初中生比父母未离异的初中生更多感受到母亲的过分干涉与过分保护。结论:积极的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呈正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恋爱价值观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大学生恋爱价值观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1)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亲情感的温暖、理解(FF1 MF1)与打学生恋爱价值观的情感性、婚姻性、消遣性有显著正相关;(2)父母亲的过度保护、过分干涉(FF3,FF6,MF2)与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的功利性有显著正相关;(3)父母亲的惩罚、严厉(FF2,MF4)与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的性爱性、情感性婚姻性都有显著负相关;(4)父母的拒绝否认(FF5,MF3)与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的婚姻性有显著的负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恋爱价值观有一定相关,父母应该重视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帮助其形成积极良好的恋爱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心理控制源在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I-E)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并使用Process插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心理控制源均呈显著正相关;人际信任与心理控制源呈显著正相关;心理控制源在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信任间的中介效应显著。结论: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信任,还会通过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32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安全感量表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安全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和安全感得分处于中等水平;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偏爱与人际安全、确定控制感、安全感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而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与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安全感总分有显著负相关;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因子都进入了对安全感总分的回归方程,对安全感的回归作用显著,父亲情感温暖、父偏爱、父亲过度保护对安全感的回归系数显著。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子都进入了对安全感总分的回归方程,母亲情感温暖、母亲偏爱的回归系数显著。由此得出结论,父母的情感温暖,偏爱和过度保护是影响大学生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听障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采用人际信任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260名听障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听障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整体偏低,人际信任与母亲的情感和温度以及偏爱被试呈负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听障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就业焦虑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27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查,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关系.结果发现女生在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偏爱被试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女大学生在就业恐惧和就业不安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大学生就业焦虑总分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和严厉、偏爱被试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焦虑和父母教养方式有关,父亲过度保护和父母惩罚严厉对就业焦虑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高中生父母养育方式和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和人际信任量表对高一和高二的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父母的养育方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高中生的人际信任度不存在性别差异,父母在各相应因子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2)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人际信任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等负面的养育方式与子女人际信任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3)父亲养育方式的情感温暖、理解与母亲养育方式的过干涉、过保护进入了回归方程,是影响高中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变量。结论:父母的养育方式特别是正面教育方式是子女产生人际信任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关系,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修订中文版、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对26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1)大学生人格的精神质与父母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呈正相关;(2)内外向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父亲拒绝否认呈负相关;(3)神经质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呈显著正相关;(4)掩饰性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呈正相关;(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拒绝否认正向预测精神质,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正向预测内外向,父亲过度保护对内外向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负向预测神经质,父亲过度保护正向预测神经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矿工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与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271名矿工子女进行测试。结果:①男生在父亲情感温暖(F1)、父亲过度保护(F6)、母亲惩罚严厉(M4)三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0=2.217,p〈0.05;t=2.100,p〈0.05;t=2.172,p〈0.05),男生在父亲惩罚严厉(F2)、过分干涉(F3)、拒绝否认(F5)三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f=4.082,p〈0.001:t=3.831,p〈0.001;t=3.560,p〈0.001);②矿工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年级方面有主效应(F=3.014,p〈0.05),初中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组学生得分(c=1.684,p〈0.05);③父母亲的情感温暖(F1,M1)与矿工子女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P〈0.001),而父母亲惩罚严厉(F2,M4)(p〈0.01)、母亲的拒绝否认(M3)(p〈0.001)维度与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了解大学生人际信任与自我和谐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人际信任,改善其人际关系提供依据.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贵州省554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不同自我和谐程度组大学生人际信任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人际信任与自我和谐及各维度存在显著相关;自我和谐的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对特殊信任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自我灵活性与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对普遍信任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结果表明:人际信任与自我和谐存在关联,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可提高其人际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以29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大学生在校表现评定量表、人际信任量表进行测试,考察大学生人际信任在完美主义与在校表现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大学生完美主义平均总体得分为152.48分,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大学生完美主义个人标准因子及总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均显著高于女生;完美主义担心出错和父母要求因子均与在校表现总分呈显著负相关;完美主义个人标准和条理性因子均与在校表现总分呈显著正相关;人际信任总分与在校表现总分呈显著正相关;人际信任分别在担心出错和父母要求对在校表现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在校表现及人际信任有关。完美主义可以通过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对在校表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345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人际信任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来探讨初中生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人际信任、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性别在各量表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2)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与应对方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人际信任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间呈显著的负相关(.3)家庭适应性对应对方式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亲密度对人际信任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高职生自尊、拒绝敏感性、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采用自尊量表、社交焦虑量表、修订后的拒绝敏感性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测量了720名在校高职学.结果显示拒绝敏感性与社交焦虑呈正相关(r=-0.23,P<0.01),与自尊、人际信任呈负相关(r=-0.15,r=-0.29,P<0.01);人际信任与自尊呈正相关(r=0.22,P<0.01),与社交焦虑呈负相关(r=-0.26,P<0.01);自尊与社交焦虑呈负相关(r=-0.17,P<0.01);拒绝敏感性在自尊与社交焦虑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当拒绝敏感性进入回归方程时,自尊对社交焦虑的预测效应显著下降,从-0.17降为-0.13 (t=-3.64,P=0.001),人际信任在自尊与社交焦虑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当人际信任进入回归方程时,自尊对社交焦虑的预测效应显著下降,从-0.17降为-0.12(t=-3.14,P=0.001);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验证了拒绝敏感性和人际信任是自尊与社交焦虑关系中的中介变量.结论:自尊通过拒绝敏感性和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影响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19.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促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敏感、信任、焦虑等方面问题的短期与长期效果。方法:在设置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基础上,通过为期6周的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考察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同时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焦虑和人际敏感因子、ITS人际信任量表、IAS交往焦虑量表分别在实验前、实验后与实验结束三个月后对研究被试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行评估。结果:(1)实验组被试验后在交往焦虑、人际敏感、人际焦虑和人际信任四方面显著优于实验前。(2)实验组在实验结束三个月后在以上四方面与结束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显著提高大学生应对人际交往中的敏感、信任、焦虑等能力,且具有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师范类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四川师范大学150名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和相关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当代师范类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显著低于理论中值水平,不同群体(文理、城乡、性别、是否独生子女)间师范生人际信任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代师范类大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总体比较科学;当代师范生的人际信任与母亲的部分教养方式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