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科学和宗教并非是单一的关系,从西方社会历史进程来看,科学与宗教之间是一种发展着的变动关系。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科学与宗教是水乳交融的同一关系;在中世纪,宗教一方面统治和压制科学,另一方面促进科学的发展,近代科学就是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孕育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宗教”、“哲学”具有多元丰富的内涵。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宗教”既表述了神人关系,亦说明了人的敬神态度;在中国文化儒释道格局中,宗教具有更为复杂的多维意蕴;同时,哲学作为一种理性思维和推断,反映出人类的认知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历史发展来看,“宗教”与“哲学”两者呈现出交融互渗、彼此共构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宗教曾是哲学的温床,而现在也仍可被视为哲学的继续,由此,展示出“宗教”与“哲学”在不同历史境遇中的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3.
西方高水平的社会道德水平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而除了法律的约束,宗教是一个不可以忽略的部分.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西方,基督教作为第一大宗教,其对于西方道德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本文通过对于基督教中“末日审判”的研究,探讨其对于西方社会道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宗教与文化关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文化具有宗教性,宗教具有文化性,二者相得益彰。并认为,把握宗教与文化的关系的两个基本立足点:一是宗教与文化具有由各自内在特质所规定的分离性。区别性。二是宗教与文化具有内在关联性:(1)在发生发展上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内在机制;(2)在结构上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选;(3)在功能上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5.
宗教理解与教育的重要性是由宗教在现实社会的影响与作用所决定的.宗教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悠久而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当前在世界50多亿人口中,信仰宗教的人约占75%.宗教反映了信教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指导着他们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此外,宗教既是一种上层建筑,又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实体,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它直接影响到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政治体制、政治生活以及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哲学历史等诸多文化领域.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在当今世界上,不少国家与地区的战争与冲突中,大都有宗教的矛盾交织在其中,而且这种现象大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近代西方文化发展的根源有二:一个是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另一个就是希伯来基督教的中世纪文化传统.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都是人类古代遗产的宝贵财富,而宗教对这两种文化的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而深远的.希伯来宗教即犹太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世界三大宗教中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在希伯来宗教的影响下产生.古代希腊宗教与一些高级宗教相比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它与社会其他领域联系较为密切,因此被很多专家学者称作公民宗教.本文试图从发展过程、宗教观念和仪式形式三个方面对希伯来宗教与古希腊宗教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种古代宗教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当代白族乡村巫术艺术共生现象的研究不能在西方艺术考古学、艺术人类学或艺术哲学的学科范式内进行,“原始艺术”这一术语与当代白族乡村民间艺术之间是不可通约的。从宗教维度来阐释当代白族乡村巫术与艺术共生的现象,是将此现象视为一种社会行为,可以发现巫术、艺术、宗教等文化事象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8.
人类早期文化都带有宗教的性质.从宇宙观上说,东西方不同的观念都体现了人、神、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是相比较而言,东方人更注重神化的自然,而西方人则更注重神化的人,这从人类早期的绘画遗存就可以看得出来.随着不同的社会生活的发展,东西方人的宇宙观和性格逐渐有了明显差异,东西方的宗教及宗教美术就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了这些差异.相对而言,东方宗教与中国画给人的印象明显地比西方宗教与西方绘画要柔和、含蓄而深沉,西方宗教与西方绘画则显得强烈而明朗.这实际上体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东方民族在言行方面和思维方式方面确实比西方民族要温和、含蓄、内在一些,而西方民族则相对冲动、直白和外在一些.  相似文献   

9.
《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在“总序”中,作者指出:“人类的一切宗教都是人类的文化创造,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是这样。这是一条为全部人类历史、思想史证明了的普遍原理。”在中国,“宗教鸦片基石论”和“宗教落后论”曾长期流行,“文革”之后,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认真的反思,从宗教人类学和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宗教,深入把握宗教的民族性和文化性,重新给宗教做社会定位。  相似文献   

10.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开辟宗教学研究专栏。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马克思对此有过非常深刻的论述,他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他认为,基督教是普遍化了的东方神学、特别是犹太神学,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尤其是斯多葛哲学相混合的产物;它在西方国家神学统治地位的建立,证明它是“顺应时势的宗教”;近代新教的阶级基础是市民阶级,“加尔文教是当时资产阶级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马克思主张科学地认识宗教的起源,“我们必须重新进行艰苦的研究,才可以知道基督教最初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1.
研究科学与宗教的共时态关系基于“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这一前提。科学与宗教,就是人类以两种不同的方式——“科学的”或“宗教的”——来把握世界、反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人类理解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文化样式,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理解这种关系,既需要以主流文化样式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来衡量,也需要各种文化样式之间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的相互渗透和评价。一定时期科学的世界图号与宗教的世界图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出科学与宗教在特定时期的相互关系;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宗教的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反映出科学与宗教的相互作用;科学的价值规范与宗教的价值规范相互评价,反映出科学与宗教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宗教·科学与哲学——对我国宗教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我国新时期以来宗教活动迅猛发展的社会历史和精神文化条件,并从人类生存发展同科学、哲学及宗教的关系,阐明了宗教活动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但宗教毕竟是“人民的鸦片”,它的存在同人类赖以进步和发展的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是尖锐对立的.所以最后作者根据我国国情和现实关系的特点提出了正确对待宗教的思想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张枣是一位具有“化欧化古”独特诗艺的当代诗人。《圣经》和荷尔德林等西方现代诗人给予他诗艺生成的灵感,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纯诗”理念的融合开拓了他的诗歌之路。在张枣的诗艺路径中,隐含的宗教哲学促成其诗歌创作的内在超越。张枣的独特诗艺和超越企图应置于20世纪80年代非典型流散状态中来看待。  相似文献   

14.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开辟宗教学研究专栏。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马克思对此有过非常深刻的论述,他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他认为,基督教是普遍化了的东方神学、特别是犹太神学,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尤其是斯多葛哲学相混合的产物;它在西方国家神学统治地位的建立,证明它是“顺应时势的宗教”;近代新教的阶级基础是市民阶级,“加尔文教是当时资产阶级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马克思主张科学地认识宗教的起源,“我们必须重新进行艰苦的研究,才可以知道基督教最初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5.
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一种意识形态,一直充溢着西方人的精神领域,即便其间遭遇过否定抨击、诋毁,甚至改革,宗教观念在西方人的灵魂深处从未泯灭.本文就莫扎特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民俗风貌及他的宗教作品去挖掘几份宗教情感,这将更有助于我们去接近这位古典大师.  相似文献   

16.
物理学既是科学,也是文化;首先是科学,但同时又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与宗教一样,物理学也在追求着“真、善、美”,均为帮助人生,解决人生,提高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德莱塞曾在一篇文章里谈到他对托尔斯泰的看法时说:“照我看来,托尔斯泰那永垂不配的伟大,并不在于他的社会学说和道德学说,而是表现于他的长篇小说.”德莱塞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它不仅仅反映了长时期以来许多人对“托尔斯泰主义”的不理解,同时也是典型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分裂论”的又一体现.这种“分裂论”在我国早已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文章还进一步指出其错误在于把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全部归纳为他的政治观点,我完全赞同这种分析.但是,当再进一步将世界观具体化为哲学观、历史观、道德观时,却又认为托尔斯泰的政治观点、宗教观点与他对生活进程社会关系的理解和揭示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并把宗教观点与政治观点一起说成是反动的.对托尔斯泰的宗教观完全否定的看法我不能不表示异议.宗教,“托尔斯泰主义”与托尔斯泰的创作究意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文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宗教和神话中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是现实世界女性的缩影,在宗教和神话领域里,妇女的地位也是随着世俗世界的变化而改变的.通过研究宗教和神话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女性形象,来探讨中西方宗教与神话中的女性地位的异同,对于研究中西方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状况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在一定阶段下,宗教和神话中的女性地位的变化都演绎着现实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史怀哲“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认为一切生命不仅有价值,而且是神圣的.他把这看成是逻辑和思想的必然结果.他强调人类与其他各种生命形式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他所遵循的“不伤害生命”或“善待其他生命”等基本原则,与世界上其他宗教和文化的根本信念是一致的,如基督教、印度教、佛教、儒家和道家等,尽管理论上稍有不同.史怀哲还以自己一生都在非洲热带丛林里进行医疗事业的传奇经历,亲自实践着他的这一生命伦理理念,全身心地、多方面地努力追求敬畏生命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20.
庞慧英 《培训与研究》2008,25(10):16-18
戴·赫·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有成就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劳伦斯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都探讨了关于人性的解放与人的生存问题,关于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而宗教思想则是贯穿于劳伦斯一生的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他对宗教的理解也随着他的创作而不断地改变、发展和完善。在他的作品中,劳伦斯强烈反对清教徒思想对人性的压抑和扼杀,并勇敢地提出了强调无意识和性意识的“血的意识”理论。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他曾经希望能找到一种原始的宗教来拯救人类以及当时的英国社会。在晚期的创作中劳伦斯又进一步提出了“星际平衡”理论以追求人性的彻底解放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的关系,至此他把宗教救世上升到了一种关于人和宇宙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