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Extreme El Niño events severely disrupt the global climate, causing pronounced socio-economic losses. A prevailing view is that extreme El Niño events, defined by total precipitation or convection in the Niño3 area, will increase 2-fold in the future. However, this projected change was drawn without removing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CMIP5) models’ common biases. Here, we find that the models’ systematic biases in simulating tropical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past century can reduc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projected change in the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d its related extreme El Niño frequency. The projected Pacific SST change, after removing the impacts of 13 common biases, displays a ‘La Niña-like’ rather than ‘El Niño-like’ change. Consequently, the extreme El Niño frequency, which is highly linked to the z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Pacific SST change, would remain mostly unchanged under CMIP5 warming scenarios. This finding increases confidence in coping with climate risks associated with global warming.  相似文献   

2.
中国滨海湿地的蓝色碳汇功能及碳中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滨海湿地是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主体,提高其蓝碳碳汇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重要的基于海洋的气候变化治理手段,属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滨海湿地以盐沼湿地为主,红树林面积较小,而无植被覆盖的滨海滩涂面积广大。据保守数据估算,当前我国滨海湿地每年通过沉积物埋藏所固定的碳可达0.97Tg C·a~(-1),并将能持续增长,在21世纪末增加到1.82—3.64 Tg C·a~(-1)。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承诺,中国应加强滨海湿地的科学研究,保护现存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停止破坏性的滨海湿地开发活动,恢复和新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增强其蓝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保护生态功能的同时受惠于增汇固碳。  相似文献   

3.
滨海湿地是滨海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和生态安全屏障,是全面推进陆海统筹战略,构建陆海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托。理论和实践表明:受损滨海湿地修复需要同毗邻未受损自然湿地协同优化,以提升滨海湿地综合生态功能,强化滨海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并提升气候变化背景下滨海湿地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长期适应性,减缓自然-人为双向“海岸挤压”效应下滨海湿地的退化消失。据此,文章提出了构建应对围垦开发和适应海平面上升情形下“三线整合”中国滨海湿地生态安全格局相关概念,包括:抢救性保护生态红线区,优先开展湿地修复的生态修复绿线区,以及适应气候变化影响下海平面上升的生态预留蓝线区。“三线整合”生态安全格局强调应将湿地修复纳入区域生态系统格局与功能协同优化过程,是对以往局限于小尺度、孤立的湿地修复格局的反思,也是将湿地修复提升到区域生态安全层面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剖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文章针对我国滨海湿地保护修复、海岸带管理和国土空间开发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HIMS的黑河上游山区径流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梦莹  王中根  党素珍 《资源科学》2012,34(10):1913-1921
基于HIMS(Hydro-Informatic Modeling System),构建了黑河上游山区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取得了较高的模拟与验证精度,并在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模拟分析黑河上游山区莺落峡水文站径流,结果表明:①HIMS在黑河上游山区具有适应性,日过程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Nash-Suttcliffe效率系数均达0.80,月过程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均高达0.97;②莺落峡站年径流量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都会减少年径流量;③降水不变情景下,气温对不同月份径流量影响不同,气温降低2℃时会加剧径流年内分配不均的程度;而在气温不变的情景下,月径流量均随降水增加而增加,但径流量年内分配格局未受到降水变化的显著影响;④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年径流量差异明显,对年径流量最不利的气候变化情景是气温升高2℃,降水减少20%;最有利的情景是气温降低1℃,降水增加20%。  相似文献   

5.
中国小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全球变暖导致的水文水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预测气候变化对径流水资源的影响,本文利用全国469个小流域20多年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径流量数据,细分不同的气候情景,分析径流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一般来说,径流与降水变化趋势一致,与气温变化趋势相反,但是在局部地区由于温度的升高增加的降水超过蒸发的影响,径流随着气温升高反而增加;干旱地区径流对气温比对降水的响应更加显著,而在湿润地区径流对降水比对气温的响应更加显著;其中年平均气温11℃-15℃、年降水量400 mm---800 mm的华北地区,年均径流深对年均降水量的响应最敏感,而年平均气温低于5℃、年降水量低于400 mm的内蒙古高原西部及新疆北部的天山和阿尔泰山迎风坡低山地带,年均径流深对降水的响应最小;年均降水量200 mm ---400 mm、年平均气温6℃---10℃的内蒙古高原东部,气温对径流的影响最明显,而年平均气温16℃---25℃,年平均降水量800 mm---1600 mm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华东华南的大部分地区,径流对气温的响应相对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河套平原面临着水体污染、湖泊沼泽化和盐渍化问题,研究河套平原湿地的变化及原因,为合理利用和保护河套湿地及其与湿地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1973-2014年河套平原遥感影像解译,获得了不同时期的湿地分布图,结合实地考察、气象资料与史料统计数据,对河套湿地近40年的变化和原因进行了研究。根据水文条件和人为活动的特点,把河套湿地分为灌区湿地(黄灌区和井灌区)和乌梁素海湿地。通过研究发现:河套湿地面积整体上呈增加趋势;河套黄灌区湿地面积变化受当地降雨量影响,在降雨量偏少时期,湿地面积发生明显的萎缩;乌梁素海湿地变化最为显著,从1977年开始迅速扩大,到1996年面积增加了近一倍,这与河套平原大规模兴建干渠灌溉和修建排干沟排水有关;在以地下水灌溉为主的河套灌区北部井灌区,湿地面积逐年萎缩,这与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耕地相关。研究表明:河套湿地在人类活动与气候共同作用下,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湿地,所受的主要影响因素又有不同,湿地变化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已广泛认识到,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最重大的风险危机之一。近50年是过去2 000年以来“一带一路”地区最暖时期,这主要归因于人类碳排放不断增加和累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带一路”地区平均气候变化表现为增温速率快、降水和蒸发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等特征,极端高温、暴雨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总体上频次和强度均快速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一带一路”地区每10年气候灾害发生次数超过20世纪70年代发生次数的5倍。“一带一路”地区近50年气候系统的显著变化主要可归因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受到人为气溶胶排放、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等的影响。预估研究表明,实现全球碳中和前,“一带一路”地区平均与极端气候变化将沿着目前的趋势非线性发展,气候变化灾害风险整体上将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碳中和时期,气候变化特征将呈现新格局,气候风险将出现新变化。文章综合分析并识别“一带一路”地区重大气候灾害风险及空间差异性,提出相关防范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8.
江苏淤泥质潮滩湿地互花米草扩张对湿地景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聪  刘红玉 《资源科学》2014,36(11):2413-2422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结合盐城自然保护区典型区域潮滩湿地的区域特点,通过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聚集度指数、分布质心和转移矩阵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1996-2010年的14年间盐城潮滩湿地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沼泽景观的时空动态及其对湿地景观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城潮滩湿地互花米草沼泽分布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1996-2010年,面积增长了2 661.74hm2,年均增长177.45hm2,增幅215.42%,年均变化率14.36%;2空间上,潮滩湿地上的互花米草斑块质心总体向海偏移。其中,1996-2006年,年均向海移动110.96m/a;2006-2010年,年均向海移动74.97m/a;3受互花米草扩张影响,研究区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互花米草生长不仅抑制了本地湿地植被的自然增长,而且还改变着湿地植被景观的组成、结构和潮滩湿地景观系统整体格局。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下石羊河流域径流模拟与影响量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石羊河流域是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率最高、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地区.本文选取石羊河中上游流域为对象,基于流域水文模型SWAT,研究1988年-2005年以及未来多种气候情景下出山口径流的变化特征,探讨气候变化对其中上游地区水文情势以及水资源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采用SWAT模型对石羊河各条支流径流模拟已能够体现该流域中上游地区的降水径流特性,模拟精度满足未来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情势影响分析的要求;②通过调整历史降水和潜在蒸散发驱动SWAT模型对比分析未来A2和B2情景下2020s(2020年-2037年)、2050s(2050年-2067年)和2080s(2080年-2097年)三个时间段径流过程.未来A2和B2情景下石羊河流域降水和潜在蒸散发持续增加,但降水增幅略高.由此导致径流呈持续上升趋势,但增幅较小.A2与B2情景相比,A2情景下降水和潜在蒸散发的增幅均略高于B2情景.气候变化影响下未来石羊河流域径流量将略微增加,杂木寺断面增幅为1.37%~9.03%,而西营断面增幅为0.12%~5.04%.研究可为气候变化环境下的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规划提供技术支撑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我国海岸带湿地已面临着严重的退化风险。文章通过对海岸带湿地退化多重因素,如海岸带围垦、城市化发展、海岸养殖、外来物种入侵、海岸侵蚀、环境污染及海平面上升等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适应我国海岸带地区发展特征的"与自然共建"湿地修复、湿地生态系统自然资本有效评估及补偿、湿地综合监测等应对策略,为实现我国海岸带地区科学和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Clean air policies in China have substantially reduced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air pollution in recent years, primarily by curbing end-of-pipe emissions. However, reaching the level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guidelines may instead depend upon the air quality co-benefits of ambitious climate action. Here, we assess pathways of Chinese PM2.5 air quality from 2015 to 2060 under a combination of scenarios that link global and Chinese climate mitigation pathways (i.e. global 2°C- and 1.5°C-pathways, National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 pledges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to local clean air policies. We find that China can achieve both its near-term climate goals (peak emissions) and PM2.5 air quality annual standard (35 μg/m3) by 2030 by fulfilling its NDC pledges and continuing air pollution control policies. However, the benefits of end-of-pipe control reductions are mostly exhausted by 2030, and reducing PM2.5 exposure of the majority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to below 10 μg/m3 by 2060 will likely require more ambitious climate mitigation efforts such as China''s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and global 1.5°C-pathways. Our results thus highlight that China''s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will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reducing air pollution exposure to the level of the WHO guidelines and protecting public health.  相似文献   

12.
拉萨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春连  张镱锂  王兆锋  摆万奇 《资源科学》2010,32(10):2036-2042
基于三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拉萨河流域湿地30年(1976年-2006年)的动态变化过程,并评价分析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变化。研究结果表明:30年来拉萨河流域湿地总面积减少了2.02×104hm2,达8.8%,其中水域、高寒草甸以及沼泽湿地呈减少趋势,森林湿地和滩地呈增加趋势;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损失41.20×108元,年均损失1.37×108元,以气体交换功能价值损失量最大。生态价值的损失主要是由对环境调节起主要作用的水域、草甸和沼泽湿地的减少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基于IPCC情景下新疆地区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兰海  白磊  姚亚楠  杨青 《资源科学》2012,34(4):602-612
新疆地区地形复杂且地面观测站点分布稀疏,降低了以往基于中国地区的气候变化预估效果。在降尺度方法中,偏差校正方法相对于区域气候模式和统计降尺度方法,对于区域气候变化预估更加实用和经济。本文采用Delta方法对24个GCMs模型月数据降尺度至0.5°水平分辨率,分析A1B、A2和B1三个情景下新疆未来气候变化格局。结果表明到2099年三个情景下年平均气温分别为10.0℃、11.1℃和8.5℃,年降水量有显著的增加趋势。在中天山地区、伊犁河流域、天山南坡和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带状区域增温幅度小于北疆准噶尔盆地、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北坡。对于年降水量,在南疆西部相对于参考时期呈现微弱的减少趋势,在昌吉地区、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和昆仑山北坡-阿尔金山一带呈现显著性的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4.
气候因素对滨海旅游目的地旅游需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吴普  葛全胜  齐晓波  王凯 《资源科学》2010,32(1):157-162
独特的气候条件是滨海旅游目的地优势之一,气候要素对旅游决策、旅游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海南这一典型滨海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引力模型的、整合经济因素和日照时数、温度、降水、海岸线长度等非经济因素的旅游需求模型,着重分析气候因素对赴琼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日照时教、降水对旅游需求有明显影响,但显著性水平低于经济因素.夏季,温度对赴琼旅游需求有正向作用,影响仅次于人均可支配收入.日照时数负作用于旅游需求,其影响占到了第三的位置;冬季温度和日照时数对旅游需求影响不显著,可能和游客先验的"海南无冬季"印象有关.  相似文献   

15.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plays critical roles in stabilizing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but the mechanistic controls on the amount and distribution of SOC on global scale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In turn, this has hampered the ability to model global C budgets and to find measures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Here, based on the data from a large field survey campaign with 2600 plots across China''s forest ecosystems and a global collection of published data from forested land, we find that a low litter carbon-to-nitrogen ratio (C/N) and high wetness index (P/PET, precipitation-to-potential-evapotranspiration ratio) are the two factors that promote SOC accumulation, with only minor contributions of litter quantity and soil texture. The field survey data demonstrated that high plant diversity decreased litter C/N and thus indirectly promoted SOC accumulation by increasing the litter quality. We conclude that any changes in plant-community composition, plant-species richnes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can reduce the litter C/N ratio, or climatic changes that increase wetness index, may promote SOC accumulation. The study provides a guideline for modeling the carbon cycle of various ecosystem scales and formulates the principle for land-based actions for mitigating the rising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16.
全球植被碳储量的时空格局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碳储量对生态系统碳平衡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对植被碳储量进行模拟并分析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全球植被动态模型模拟的全球植被碳储量,分析植被碳储量在1901年-2000年间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关系.将LPJ-DGVM (Lund-Potsdam-Jena Dynamic Global Vegetation Model)模型对植被碳储量的模拟结果与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其他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后得出,该模型对植被碳储量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对植被碳储量的模拟结果表明:全球过去100年的植被碳储量在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增加率为0.0016kgC/(m2·a),通过分段线性回归方法得出植被碳储量时间变化趋势存在显著的转折点,20世纪50年代初以前,植被碳储量具有下降趋势,线性斜率为-0.0014kgC/(m2·a),之后植被碳储量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加率为0.0055kgC/(m2·a),是整体增加率的3倍多,因此整体增加率显著低估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植被碳储量的实际增加率.在空间栅格尺度上的分析表明,植被碳储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很大的区域差异,在不同地区,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对植被碳储量的变化趋势贡献不同,并与各地区植物生长所受的环境条件约束的状况有关.研究结论进一步说明LPJ能够较好的模拟植物生长与气候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植被碳储量变化规律和特征,另外为了更好地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下一步需要对LPJ进行改进,增强其对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变化和农业灌溉行为等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17.
海岸湿地资源环境压力特征与区域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杨帆  朱晓东 《资源科学》2006,28(3):108-113
运用资源环境“压力-响应”模型分析江苏盐城海岸湿地资源环境压力的作用过程,包括湿地围垦压力、海岸环境灾害压力等,以及海岸区域对这些环境压力的响应规律,为合理规范人类土地利用等扰动行为、制定调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对上述环境压力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包括湿地围垦速度超过其淤长速度,导致丹顶鹤等栖息地面积急剧下降,分布数量强烈波动;湿地水环境污染、海平面上升、风暴潮等海岸区域环境灾害响应已成为制约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区域内5条河流的入海河口水质处于地面水IV类,仍处于恶化趋势。“环境压力-区域响应”及其相互作用其特征与机制研究是模型运行和政策设计的基础,在海岸资源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决策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与波动对龙羊峡流量的影响及未来趋势的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气候变化与波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位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水库流量变化与气候条件的响应关系,发现气温、降水及蒸发的波动变化对水库流量有很大影响,依此关系建立了流量预估模型;并根据气候模式输出数据经降尺度处理生成的未来气候情景,对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龙羊峡水库流量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未来两个时期(2010s、2020s)龙羊峡平均流量均较基准期(1988年-2008年)增加,但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流量变化有明显的差异,其中A2情景下平均流量分别增加6.3%(2010s)和6.1%(2020s),B2情景下增加20.0%(2010s)和10.7%(2020s),据此,未来气候变化对龙羊峡灌区的可能影响将利大于弊,但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9.
邱冰  姜加虎  孙占东  王洁 《资源科学》2010,32(6):1133-1140
SDSM统计降尺度模型是解决空间尺度不匹配问题的有效工具,它使气候变化响应研究得以在区域尺度上展开。本文将SDSM模型应用于博斯腾湖流域分析它的适用性,并对流域未来气温和降雨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以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平均降雨量为预报量,选取合适的NCEP大气环流因子为预报因子,建立预报量与预报因子间的回归关系。利用1961年-1990年、1991年-2001年的实测数据和NCEP大气变量分别对SDSM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效果较好。把HadCM3输出的A2、B2情景下的大气环流变量作为模型输入变量,模拟流域未来3个时期(2020s、2050s和2090s)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结果显示,流域未来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升高幅度为: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且A2情景下气温增幅略大于B2情景;冬季气温增幅最小,夏季增幅最大;与全国降水的增加趋势不同,博斯腾湖流域未来的年降水量呈现明显减少趋势。分析结果可为博斯腾湖流域开展气候变化的水文响应研究以及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拉萨河流域湿地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摆万奇  尚二萍  张镱锂 《资源科学》2012,34(9):1761-1768
引入生物完整性理论,在敏感性指标和人为干扰脆弱性指标基础上,增加了16个反映湿地植被、鸟类和鱼类状况的生物完整性指标。按照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综合指数法计算湿地脆弱度,对拉萨河流域主要湿地的脆弱性进行多尺度评价。结果表明:①在村级、乡镇级和县级3个尺度上,拉鲁湿地、甲玛湿地、塘嘎郭湿地和茶巴朗湿地的脆弱度(R)分别为(3.6767,3.7337,1.9138,2.1757)、(2.7058,3.5844,2.8329,2.8461)和(3.5962、3.5923、2.9239、2.9371)。村级和县级尺度结果相近,与乡镇级尺度相差较大;②拉鲁湿地和甲玛湿地的脆弱性来源主要是放牧活动和气候因素,塘嘎郭湿地和茶巴朗湿地多由气候因素引起;③生物完整性是湿地脆弱性最直接的表现,通过湿地特有的生物群落状态直观地反映湿地的脆弱性,对改进湿地脆弱性评价方法、开展针对性的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