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所谓数学“问题解决”,即是指强调从具体数学问题出发组织学习和教学,教学过程其实是以一系列教学问题而展开的数学活动过程,有一个由问题引出的情景、实验或悬念,启发学生去动手、动脑,并在数学括动过程中发现、产生新的问题,进一步思索、猜想、反思、寻求方法……使学生在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数学问题解决是一种高级认知过程。它是利用已习得的概念和规则。产生出新的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研究表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取决于个人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的多少及其组织结构。这里强调知识的多少,并不意味着个人头脑中的知识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于是在我们面前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掌握数学知识才有助于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或者说,怎样才能促进学生良好数学解题模式的有效建构呢?对这个问题的正确回答有助于为数学教材和教法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当代思维科学、认知心理学以及数学教育方面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良好的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应具备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数学原型和数学思维障碍的讨论,阐明了突破数学思维障碍的常规的典型方法——数学原型启发法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从类比联想启发、逆向思维启发、突破情境启发三个方面对如何运用数学原型启发作了详细的分析,以期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原型”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名词,我们在这里借指用来突破思维障碍的某种事物,也就是说,能触发思维灵感的事物称为启发原型,“启发”是一个动词,是指对原型事物以至所能波及或暗示的其它事物有所触动、有所感悟的一种情境,由此可见,凡能对解决数学问题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都可称为数学原理,凡能对分析问题有提醒、激发作用的事物现象,都可称为原型启发。例如,对于怎样建立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  相似文献   

5.
张薇 《考试周刊》2024,(13):62-66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活动致力于帮助学生启蒙数学思维、建构数学思想,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问题帮助学生建构推理意识、培养推理能力,从而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传授学生推理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已有的知识等推导出数学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数学意识,从而获得满意的数学学习成果。文章通过分析推理能力的定义、特点,帮助学生了解推理能力培养的价值,启发学生的数学意识;在其重要性探究中,明确推理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方向;通过具体教学现状的阐述,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实情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了解学生是如何在头脑中建构知识的,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找出捕捉知识的切入口,是解决数学问题,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的根本保障。那么如何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有效地进行知识建构呢?  相似文献   

7.
数学学习能力是学生独立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其实质是结构化、网络化、程序化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是: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合理建构知识结构,重视培养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8.
建构学习中知识的动态变化:以数学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辛自强 《教育科学》2004,20(4):20-23
在建构学习过程中.知识发生着复杂的动态变化。本文以数学的建构学习为例,分析了知识的一般变化、表征媒介的变化、知识的内化与外化、每种知识类型自身的变化、知识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等一系列问题,详细勾画了建构过程中知识变化的轮廓。这对教师理解建构学习过程、合理设计教学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问的桥梁.一个良好的数学情境,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  相似文献   

10.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活动,也是数学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一个个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才能启发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思考而达到获得知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