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形意拳历史渊源甚久,据记载始于明末,盛行于晚清.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际可,字龙峰始祖所创,始日“意拳”,后称“心意六合拳”。河北形意拳至今已有150年历史,创始人李飞羽先生。李经商至山西太谷县,从师戴龙邦先生门下研习心意六合拳,他刻苦钻研,昼夜练功,10年艺成,为武林当代魁首。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牛营小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项目心意六合拳武术特色创建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心意六合拳教学的建议和对策,为心意六合拳在中小学更好的普及和传承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张蘅 《武当》2011,(5):21-23
不少武友常问我这样的问题:心意拳和形意拳到底是两种拳还是同一种拳的两种称谓?此外,我们还常听到有心意六合拳、六合心意拳或六合拳的说法。这三种拳称与心意拳或形意拳又有什么关系呢?有人说心意拳和形意拳是两种不同的拳种,似乎有些道理。比如在河南,多数地区以  相似文献   

4.
山西形意拳是心意拳、心意六合拳、行意拳、六合拳的总称。由于心意拳、心意六合拳、行意拳、六合拳长期分散在山西以及全国各地,其单一继承是必然的,但就其在山西以及国内外的影响来说,首选是形意拳。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对周口市心意六合拳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如何开展心意六合拳教学的建议和对策。通过本文的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意六合拳在周口市更好地普及和传播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项目周口心意六合拳的传承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为周口心意六合拳今后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建议,使其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和人类健康事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使这一宝贵的濒临失传的武术文化瑰宝得以更好的继承并且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心意六合拳中专意单把,足心意六合拳中迎面三把中的正三把之一,是心意六合拳的当门炮之一,也是生活实践中常练常用的把手.专意单把小巧玲珑,扑战迅速,动作网活,上下呼应,前后相顺,虚实分明,刚柔相济,起能阴阳顿挫,落能奇正相生,打能阴阳相合,收能连环纵横,是心意六合拳中一把重拳.一般初学心意六合拳者,大都首当学到它.  相似文献   

8.
通风报信     
龙腾虎跃竞中原记首届全国河南心意六合拳观摩交流大会赵慧光 8月下旬的中原,酷热已渐渐消退,秋之凉意已悄悄而来。但在地处中原腹地的漯河却让众多武术爱好者们感到滚滚热浪扑面而来,这就是全国首届河南心意六合拳观摩交流大会所带来的滚滚武术热潮。 “心意六合拳”又称“心意拳”。“心意把”,相传为宋名将岳飞所创,而据众拳家所考证,首传其拳者应为山西蒲州的姬际可先生。自心意六合拳传于洛阳马学礼先生之后,马师科技自珍,又恐传匪人,所以传人不众。其弟子又多为河南境内之口族子弟,因此,此拳后来又有“教门拳”之说。 如…  相似文献   

9.
常门武术发源于河北省望都县东新村,属于少林武术分支,理、功、法、用,翔实丰富,健身与技击并重.常门武术暨常家六合拳在2015年被审批为"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常门武术徒手和器械套路众多,二郎壮身棒是其中一种短器械.其练习方法简单、实用,是不可多得的健身小功法.笔者随先父佟褀祥先生习得此法,受河北省望都县常家六合拳研...  相似文献   

10.
(接上期) 九、"心意" 心意六合拳以枪法化拳法,以六艺——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作身法,取世间十种动物之灵性与本能和十二大势八身作为训练手段,以心意为宗旨,以六合为基本要求,称六合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象形取义,完善了拳学体系,参赞天地化育,融入随心所欲变化无方的心意之理,遂名曰心意六合拳.  相似文献   

11.
胡西林 《收藏》2009,(12):174-175
日前,以西泠印社为主要申报单位和传承代表组织的“中国篆刻”成功入选2009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篆刻艺术首次作为一种全球文化形态进入人类文明传承、保护和发展的视野之中,也是西冷印社继国家级社团、国家级博物馆、国家级文保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后取得的又一称号。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黄梅岳家拳与形意拳的外形和内涵等诸多比较分析和史料甄别,认为宋代的岳飞乃是形意拳的创拳始祖,姬际可前辈并非形意拳的始祖,姬际可前辈是根据武穆拳谱将武穆拳法成功由拳谱还原为拳法、并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的重要人物,为形意拳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3.
心意六合拳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采用调查法等,河南省周口市回民小学创新教学模式,组织创编实施心意六合拳初段位套路,强健了体魄,拓宽了课程内容,传承了本土文化,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为传统武术进校园提供实践依据和参考构建。  相似文献   

14.
“建湖杂技”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盐城建湖一带就有杂技的记载。2008年6月,“建湖杂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相似文献   

15.
“形意拳”得名之来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意拳”得名之来历王文清形意拳,古拳谱称“心意拳”、“六合拳”或“心意六合拳”,相传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形意拳是由心意拳发展演变而成的一个拳种,它与太级拳、少林拳、八卦掌并称为武林名拳,在中华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形意拳的得名,众说不一。...  相似文献   

16.
依据民族传统体育的含义对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的归属进行了分析,理清了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类别。对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文化传承的原生态性、经济和社会文化价值进行了研究,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久远,并且在历史一定时期和不同传承方式上有较高的代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与实施为传统武术的法律保护开辟了新路径,文章深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条文,结合传统武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现状,从传统武术的普查、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传播制度方面作了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对传统武术的发展难得的好机遇,要在现有保护的基础之上加大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合法合理高效地推进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形意拳前身曾叫“六合拳”和“心意六合拳”,但本文所介绍的“六合拳”乃不同于上述,这里所说的“六合拳”乃尚云祥先生独创且亲传于我父李文彬的“六合拳”。尚云祥先生说:形意是先有拳而后有器械,有何拳套路,就有何器械套路。先生晚年教我父及其女尚之蓉老师练“六合”刀棍等器械时,就先教了这趟“六合拳”。这套“六合拳”较难练,它突出双手握拳,用小臂作斧刃发劈劲,是“似斧属金”的真正劈拳(现流传把俯掌发的所谓劈劲的“鹰捉”叫劈拳是错误的)。正因为这个劈拳不用肩、肘、手关节发劲打人,而用肘、手之间的小臂发劲,击法上就有独到之处,它已超出了“七拳”。此外,还有进步劈、退步劈和回身劈,其应用价值也就越高。这趟拳只有十一式,虽动作少,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全面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文章从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出发,系统描述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以期为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张祝平 《精武》2012,(1):1-2,4
通过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的研究叙述,以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案例,结合以往体育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学科对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成果基础,分析了我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现状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对待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缺乏科学的态度;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工作落实不到位;外界环境的冲击和缺乏对体育类文化底蕴的深层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不足是当前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坚持政府主导,进一步完善工作机构和健全工作机制;认真开展普查工作,建立健全各类档案资料;建立切实可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等是有效推动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