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薇 《传媒》2016,(22):62-64
中华民族素有浓厚的故乡故土情结,认祖归宗是中华儿女重要的文化品格。由此延伸的“寻根”文化交流活动更是海外华人华侨实现认同的情感依托和精神纽带,蕴含着海外华人华侨对祖籍国文化的关注、认同和回归,也是其构建和形成自身话语体系的重要途径。海外华裔青少年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希望和未来,是维系和传播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生力军,是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资源。近年来,随着海内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和国家对华裔青少年侨务工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华裔青少年回到祖籍地,参与中国寻根之旅的文化交流活动。具有主流地位的电视媒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立足本土文化,放眼全球,有效融入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文化交流活动,是值得思考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2.
李鲤  石琪隆 《传媒观察》2023,(6):97-103
情感融入短视频跨文化传播已成常态,但其内在机制一直缺乏探讨。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这一过程性分析提供了理论视角。本文通过构建以“影像触达-行动触发-文化触动”为核心环节的短视频跨文化传播互动仪式链模型,阐明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短视频的情感互动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短视频案例分析,归结出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以共通、沉浸、交互的情感为核心要素的短视频情感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3.
短视频在当今国际新闻传播中的角色愈加重要,这与情感因素对其的深度介入密不可分。文章从情感性的线索出发关切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短视频新闻,解析作为技术形式的短视频何以塑造新闻产品的情感逻辑,在此基础上归纳短视频国际新闻产品响应用户情感需求的语态更新、语态转化、语态升维。语态变革带来形态调适,作为动力机制的“共情”在面向国际传播的短视频新闻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深度作用于选题把关、内容生产、文本呈现、产品分发、反馈互动等环节,探索建构基于“共情之环”的规律性的情感化策略,这对于启发国际新闻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效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国潮”进入3.0时代,更加注重科技与文化相融合,以推动传统文化传播。与此同时,短视频传播以其门槛低、趣味性和互动性强等优势,深受“Z世代”年轻人喜爱。本文通过短视频传播实践案例分析,探讨“国潮”热背景下传统戏曲、民俗手艺与文化博物馆等传播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的洋网红短视频有利于建构并传播良好的中国乡村形象。作为典型的短视频案例,洋网红运营的抖音“rose”通过画面与内容向世界呈现了正向的中国乡村形象。洋网红短视频为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本文基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对洋网红“rose”短视频如何建构中国乡村形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如今,短视频被视为网络“轻骑兵”,部分政务新媒体抖音号采用情感传播方式,获得较大成功。因此,了解和研究情感在短视频中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方法】将海关总署官方抖音账号海关发布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外学者郝拓德和安德鲁·罗斯的情感分析框架,将情感分为“基调情感”和“状态情感”,对其短视频新闻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其情感传播策略。【结果】研究发现,海关发布抖音号的情感传播策略:在叙事的基础进行情感传播,在视觉和听觉层面对受众进行情感唤起,以爱国主义、人民情怀的基调情感构建受众的国家认同、以正面的情感引导受众的情绪。【结论】当前海关发布抖音号还需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更好地发挥政务新媒体的宣传功能。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的技术赋权下,在农村的人们通过视频来展演乡村生活,猎奇心理促使受众点开一个又一个的“土味”视频,网络迷因的快速复制与狂欢让“土味”视频实现裂变式传播,浓厚的乡土气息更易与受众产生亲密性,构建情感认同,“土味”视频成为了新的流量密码。为了使“土味”视频更好传播乡村文化,需要强调原生态,构建山清水秀的田园牧歌;平台和政府要进一步扶持新农人,鼓励内容创作;加强官民合作,形成和谐、多元的场域。  相似文献   

8.
朱萍  朱佳文 《东南传播》2023,(9):135-13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此关键时期,“三农”短视频的勃兴无疑为农村发展建设提速增效。本文以抖音账号“念乡人周周”为例,基于传播仪式观视角,探讨当前短视频创作者如何利用短视频平台建构仪式,以文化“赋能”,通过记忆、情感的唤起以带动受众的参与,从而拉动当地其他产业增长发展,对以“造血”式力量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以重复性展演为主要形式的短视频传播已经成为中国传播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参与性网络文化分析的重要概念,“米姆”为考察短视频重复性展演提供了一个重要理论视角。短视频米姆式传播是通过对源自短视频或其他媒介形式的原生米姆的继承、扩展或修改而进行的短视频内容生产与传播,其集中表现为对米姆文本的差异化重复。短视频米姆式传播在行动逻辑上,既源于满足个体认同和群体情感连接的需要,也有着技术成本与文本设计成本的考量,更是对注意力资源的争夺和对原创性风险的规避。同时,这一传播方式也与社会文化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连接的关系,在促进文化的创造性、多元化发展以及参与公共话语建构方面有着独特的社会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传播力亟待加强。在情感化和视频化的双重转向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YouTube平台上李子柒、阿木爷爷和滇西小哥三位视频博主的非遗文化视频,发现这些视频通过为受众创造情感知觉的条件和融入共通共享的情感体验,在国际传播中形成了一定的共情模式。在借鉴上述模式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仍需从在地文化场景、共享情感类型和共情内在机理三方面进行反思,更好地讲述中国的非遗故事。  相似文献   

11.
孙福会 《新闻战线》2022,(14):41-44
人民公安报守正创新,融会贯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丰富内涵,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为契机,重塑“策、采、编、发、馈”流程机制,聚合全媒体资源,上接创新理论“天线”,下接基层实践“地气”,策划推出了一系列文字、图片、短视频、H5、海报、动漫等作品,全网总传播量超过182亿次,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有力增强了全警和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有力提升了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李燕 《新闻战线》2022,(10):81-8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宣传普及尤为重要。融媒体短视频作为“互联网+”时代产生的视觉文化产物,以影像传播为中心,强调感性体验。借助短视频传播新思想,以“沉浸式”视角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更能激发受众内在情感,让党的理论传播与现阶段新媒体表达方式相契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  相似文献   

13.
程瑶 《今传媒》2023,(2):118-12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视频化”时代正在悄然到来。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视阈下反应类视频的传播逻辑,分析了反应类视频在摄制和传播过程中如何调动受众的情感,激发受众的认同。研究发现:反应类视频是通过前台表演下的互动仪式构建,引导受众情感的聚焦,从而衍生出共享体验。本文结合当前社会背景,对反应类视频传播中存在的弊病进行了反思,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推动视频行业的规范生产和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洋 《传媒》2023,(1):55-57
短视频在重构乡村文化、强化身份认同、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形成了明确的功能定位和作用机制,但因主客体界限模糊消解话语权威、碎片化传播消解话语逻辑、同质化严重消解话语认同等问题,制约着乡村文化的传播发展。为确保乡村文化传播中短视频逻辑进路的正确方向,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以质量为保障推进短视频优质输出和长效供给,以平台整合为依托拓宽传播渠道,通过主体、内容、平台的突破为乡村文化传播提供核心驱动。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9,(9):61-69
情感传播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年代运用较多,近年来在政务短视频领域得到再次复兴。本文通过对13个中央级单位政务抖音号自首次投稿日期至2019年4月6号发布的1229个视频进行内容分析,考察中央级单位政务抖音号在视觉呈现和内容策划上所采取的情感传播策略。研究发现,中央级单位抖音号主要宣传部门工作和建构国家认同,其中爱国主义情感在短视频中运用较为普遍。在正能量故事传播中,政务抖音号善于在其中增添自豪、感动、喜悦等个体情感,这些个体情感与爱国主义的集体情感形成组合和共振效应,进而推动政府和民众的"情感共同体"的建设,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此外,政务抖音号还善于抓住关键时间节点或重大突发性事件等热点时刻,运用短视频调动公众的状态情感和结构性情感,这些情感传播的举措帮助了政务抖音号迅速获得影响力,并给政务传播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袁一鸣 《视听》2023,(5):32-35
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播生态发生深刻变革,逐渐衍生出“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样态。依托短视频强大的社交属性,传播的底层逻辑正在经历从单向垂直传播到双向互动传播的嬗变。由此,短视频新闻从事实到体验的传播转向中凸显出人格化特征。短视频新闻的人格化传播由身份、距离、情感三要素建构。短视频新闻以个体化身份为传播象征,以拉近受众的心理距离为传播目的,将情感要素置于“台前”,释放出巨大的人格传播力。  相似文献   

17.
网络与数字技术驱使全球文化共生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需考虑内外有异同,国别受众文化接受差异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信任度;需基于文化认同机制、文化分享机制、文化传播机制进行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选择,构建中华文化"认同、分层与传播"的内容遴选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内容数据库,建立"社交+智能+共享"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平台及相应多源动态监测体系;"中华文化+科技"的新文创产业平台,创新网络与数字传播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分析2022福建春晚的传播特点:从通过多平台直播、短视频分发实现“云同框”,到与“Z世代”建立共同话语体系,再到聚焦福建地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直至产生受众“群体团结感、个体的情感能量、代表群体的符号、维护群体正义的道德感”四个结果,从而构成整个“互动仪式链”的完整模型,由此探讨在融媒体时代大型综艺节目的跨屏传播构建策略,以期实现传统媒体平台的突围与拓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移动传播技术的日渐成熟、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极大提升,移动短视频APP在近些年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而短视频在充分满足网民建构理想自我形象、寻求社会认同的同时,也出现了“信息茧房”“过滤气泡”等现象以及内容趋同化、低俗化、充斥大量不实信息等问题.当下短视频发展呈现的流量与自律的矛盾给短视频监管与网络空间治理带来了新挑战...  相似文献   

20.
邱东明 《视听》2023,(8):115-118
中国传统文化短视频借助传统文化积存千百年的情感密码以及情感传播的独特优势,使得媒介与个体的社会互动从自我之维、他者之维到社会之维变得愈发深入。自我之维对短视频平台中多种文化形态的传统文化的体认,表现为文化记忆的唤醒、文化意义共同性理解以及文化认同的情感传播实践化。对于在传统文化沃土中汲取养料的他者之维与社会之维,情感传播不仅打破同时空社会交往模式,还使同时不同空、同空不同时的社会交往模式在短视频平台得以实现。此外,直播带货与社会治理在短视频平台中的应用体现着情感影响、塑造用户思想的社会化实践过程。这些尝试无疑启发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