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邱涛 《中学生阅读》2005,(5):81-82,117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因此,2005年文综考纲明确规定了四项考核目标(能力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其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即审题能力)是四种能力目标的前提,因为缺乏“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其他三种能力就无法体现。  相似文献   

2.
2005年文科综合考试大纲提出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项能力考核目标。这些考核目标是根据考生测试的思维过程制定的,它们依次递进,构成一个完整的文科综合能力目标与要求。其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前提和基础,要提高文科综合能力,首先要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政治主观性试题由立意、情境和设问三要素构成。立意即命题意图,是指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和能力。情境即背景材料,是为实现考查目的而设置的特定环境,通常表现为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设问是指对考生所…  相似文献   

3.
陈水强 《课外阅读》2011,(6):239-240
一、解读考试说明 当今的高考越来越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核,考试的试卷也命名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其中首当其冲的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纲指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目标包括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4.
新高考环境下,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解读教学高度重视文本细读,强调通过此种方式循着文本的层次来实现突围,保证文本解读的有效性,促进学生个体阅读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内涵。本文就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解读传统方法“知人论世”和解读新策略“循着文本的层次突围”分别进行阐述,进一步探讨“循着文本的层次突围”教学建议,旨在更好的对文本进行解读,体会其中深层意蕴,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5.
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课题的总体布局,笔者承担了作为其重大主题之一的“学习型城市建设”中有关发展目标与绩效评价的研究工作。基于专业积累,并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探索,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成果。该文整理了其中关于学习型城市建设之总体性的“发展愿景”——其“总旨归”、“大目标”的描绘与表述,以及由之演绎而来的十大“发展目标”——其具体的设定与解读,祈盼获得同仁们的指正与切磋。  相似文献   

6.
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四点认识:一、目标要实和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向40分钟要效益,就必须在课前预设中解决“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的问题,其中“教什么”很重要,教师须在做好文本解读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好教学目标,目标指向明确,学生求知欲望才会强烈。教学目标就像靶子,  相似文献   

7.
林琳 《福建教育》2022,(36):55-57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中心靶位”,是一切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既要立足模块与单元,解读核心板块提炼话题及其功能,解读辅助板块确定目标语言,解读资源板块挖掘情感内涵,解读板块细节填补教学内容,初定预期教学目标;又要通读过往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的纵横连接,从而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目标是什么?一些教师将其“一分为二”,即公开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是为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潜能;家常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则是为了考试。公开课与平时的家常课风格迥异,公开课是为了展示,家常课是为了应试;有人听课就体现“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科,文本内涵丰富,解读的多元性特征更为明显,所以,更需要教师准确解读,把握文本解读之“度”。教师要把握解读之“度”,心中先要有解读之“尺”:内容、目标、学情。  相似文献   

10.
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因为”怎样教“的前提,是首先明确“教什么”,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解读文本,就是要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相似文献   

11.
从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而言,所谓的“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称为“课文解读”更准确。解读课文时,可用“三步解读法”:第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第二步,敢于质疑释疑;第三步,提炼精神营养。三步解读,先后有序,不可颠倒,不可偏废。一、“课文解读”出生记2015年暑假,我有幸聆听了贵阳市十九中陈华老师的讲座《从语文的阅读教学看文本解读的内容及策略》。陈华老师介绍了孙绍振老师的“还原及对比”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本文尝试着从知识观的角度对目标“三维”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对“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关系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三维目标的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13.
黄雪琴 《广西教育》2007,(6A):21-21
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因为“怎样教”的前提,是首先明确“教什么”,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解读文本,就是要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把握教材,解读文本的能力,却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4.
一、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定义与内涵研究 1.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科学定义 对“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出明确定义的不多,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即陈澄、樊杰教授在《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的定义:指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5.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新课程中的一块新内容。该如何解读和把握口语交际的目标,如何在实践中自觉反思,在反思中逐步完善,是本文想和大家讨论的问题。一、目标的解读一总目标的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九条是这样表述的:“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今天的“口语交际”和以往的“听说训练”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着眼于“交际”!着眼于“交往”。因为这是最基本、最经常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通过交际、交往,开放自己,搜集信息,丰富体验,接受…  相似文献   

16.
韩军老师的公开课《雷雨》与众不同,切入角度新颖,以“周”字贯穿教学,梳理情节,阐述人物,描绘命运,概括主旨,终抵“神秘”.其教学核心内容是对“五重神秘”的深度解读,教学目标是分析《雷雨》的“神秘”性,学会用文学的“神秘主义”审美观欣赏这部戏剧.但本文作者认为这种基本文解读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溢于中学语文课程之外的.本文尝试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人教版与苏教版《雷雨(节选)》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正>对一线语文教师而言,文本解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对整本教材进行宏观解读,从而全面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整本教材内容,我们一般称之为“教材解读”;二是对某一个单元进行中观解读,旨在整体把握单元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目标统领下的单篇课文教学目标,我们通常称之为“单元解读”;三是对具体课文的微观解读,即教师通过解读文本确定教学任务、设计教学内容等,这是名副其实的文本解读。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谈谈如何全面、准确地进行单元解读。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先后顺序的不同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通过对递阶结构理论的解读,强调指出“纲要”起着目标层的作用,着重于历史观教育,应首先开设;“原理”与“概论”重理论教育,起着准则层的作用,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养成教育,其中“原理”是“概论”的理论基础,应在“概论”前开设;“基础”起着指标层作用,注重道德观与法治观教育,核心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重价值观引导,要在前三者之后开设.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选取并解读了两则新课改中的教例,认为其中包含着对启发式教育的极大误解,并由此带给了学生认识的“魔障”。通过重读“苏格拉底方法”,笔者认为在真正的启发教育中,教师应认真思考如下问题:如何理解与对待标准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寻找和发现的究竟是什么?启发的目标指向是“深思”还是“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20.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与具体化。传统历史教学目标中的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个层次三项目标)分别为新的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七项目标)所取代。其中,“过程”目标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目标,是教师不熟悉和不了解的,因此,有必要给予特殊的关注和研究。由朱汉国、王斯德主编的《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对历史学习过程做了如下的描述: “历史学习过程分成如下几个基本阶段:一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对陌生的祖国历史和人类历史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