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黄国钧 《健身科学》2010,(10):11-11
入静是儒释道医各家都很重视的养生方法。广成子授黄帝以长生之道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可长生”(《庄子·在岩》)。老子继承了黄帝的养生观,在《道德经》中强调“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为修道根本。佛家主禅定,  相似文献   

2.
养生是指通过一切可用的方法和手段以达到调节心智、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等目的的传统运动项目,自古以来,中国武术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养生是中国武术功力内化的结果,是以炼精化气,炼气还神为主体。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武术养生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武术养生的健身效果。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的养生学主要分为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等六个学派。其中"静神养生"就是用安静调养神气的方法来保养生命。静可以养神,神气清静自然能健康长寿。这里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及其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动静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人体生活中始终离不开动与静两种状态,动与静是辩证统一的、中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动与静和阴与阳的密切相关的,在养生保健过程中,应当做到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养心调神,以静为主;形体保健,以动为主;心神宜静,形体宜动。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认为,以往对以静养生的理解不够准确。从而对道家以静养生的含义进行了深入分析。按照道家哲学的动静观,道家养生思想的核心以及道家养生术势的特点和要求,应将道家以静养生思想之静理解为先天状态,以静养生的思想就是指通过后天努力而返回先天状态的修炼以养护生命之意。如此理解道家以静养生主张才更加准确和全面。  相似文献   

6.
历代的养生学者都十分强调"静里乾坤"、"以静养生"。老子认为生机勃勃的万物最终都要回归到初始状态,而返回初始状态的过程,也就是"静"。养生家们认为养生应从身静、心静与清静入手,其中,心静是最为重要的核心。1.身静:身静是与动相互对立统一的。唐代名医孙思邈认为,养身就是指一个人在做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时,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能硬撑,务必劳逸结  相似文献   

7.
论传统养生体育的动静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研究方法 ,阐明传统养生体育的理论核心、特征方法和运动形式。认为动静结合是传统养生体育的重要特征 ,形神兼养为传统养生体育动静观的理论基础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合一是传统养生体育的基本运动形式。  相似文献   

8.
嵇康走魏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和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在我国传铣养生理论发展史上有较大成就的养生家。他的养生思想反映了当时的杜会现实。在(养生论)中,他阐明了“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的形神关系说,批驳了当时养生方面的一些错误倾向。嵇康的养生思想立足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理性.具有激烈的批判性和斗争性。他既强调养生要发挥人的主现能动性,指出防微杜渐的重要.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比较切合实际的健身措施。这种既重精神,又重形体的养生理论,对我国传铣养生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对后世养生思想的解放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全面、准确地梳理中国运动养生技术体系,运用历史还原方法对文献资料进行逻辑分析.结论:运动养生技术类型的形成是历史发展与文化不断融合的自然结果.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在早期生活实践中获得动与静的身体体验之后在与自然界相互沟通的过程中获得身体运动的启示;随着社会思想的不断融入以及医学的发展,一系列专门的身体运动技术被逐步创造出来并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具有典型特征的4种运动养生技术类型,即肢体活动类、肢体导引类、意念导引类以及静法类,其中,肢体活动类与静法类都是沿袭早期动静体验独立发展而成的,另两类则是动静体验相互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认为《庄子》一书的目的是达到待"道"而游、超越外物,不为所缚的"逍遥"之境,并非为追求延年益寿的养生之书,但其提出的虚静恬淡寂漠无为,为养生中养性之道提供了依据;为精神之悬解而记述的"守一"、"心斋""坐忘"等方法被后世习练者充分发挥并用以养生。  相似文献   

11.
注重精神修养是道教最主要的养生术之一。道教所讲的精神修养主要是人的情志、意识、道德和性格等心理品质的陶冶和修炼,从而使人获得一种恬淡虚无的心境。为了修炼这种心境,道教养生家编创了许多修炼的方法,如守一、心斋、坐忘、止念、存思、内视及全真道法等,为人们的养生健身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国传统养生理论的观点,结合人体运动及针灸、气功修炼实践,对经络学说作了全面的剖析,提出:人体运动,经络通畅;经络既通,其形乃彰;经络失常,人体衰老;疏通经络,延年益寿等观点,为人们的运动健身和养生保健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早在上古时代,我国"动形养生"的思想已萌芽,但"动以养形"的理论始于《吕氏春秋》所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并在养生学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其内涵为:动静结合,形神共养。本文对我国传统动形养生思想的理论源流进行了梳理,尤其对《黄帝内经》之"形神兼养"这一养生观进行了详尽论述。旨在追溯我国传统动形养生文化之源流。  相似文献   

14.
论道教,儒家,释家的养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方法,对我国道教、儒家、释家三大流派的养生思想作了全面的论述,指出了各大流派养生思想的真谛和内涵,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起着推波助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人民的体质状况虽已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令人堪忧的中年人体质状况、不可思议的巨大养身误区已经成为阻碍现代化建设的梗阻。国家体委谁出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正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实现普遍增强民族体质的神子使命。这是一项适应国家之需要,符合大众体育的国际潮流,回答民族之期待的华夏民族“体质工程”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对大学生身体机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校太极拳教学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前后的比较对照,就大学生学习太极拳,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身体机能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对研究结果分析后得出结论:大学生学习太极拳并持之以恒,同样能提高呼吸系统和心血系统等身体机能,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分析对比方法,对我国古代儒家和道家养生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两大流派养生思想的真谛和内涵,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对北京“人文奥运”主题的挖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传统养生之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阐述了中国的传统养生之道的兴起和发展与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密切相关及其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对道家、医家、佛家、儒家的养生之道也以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观点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 ,分析讨论体操教学各阶段及技能形成过程中教学与提问问题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结果表明 ,导入教学时以发散性问题为主 ;新授课时以聚合性问题为主 ,发散性问题为辅 ;复习巩固教学时以发散性问题为主 ,聚合性问题为辅的设置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