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芙蓉 《文教资料》2006,(26):57-58
《红与黑》中于连与德·瑞那夫人的情感关系,既是恋情,也是亲情。于连的死亡选择,是对上流社会的反抗,更是因为无法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这与于连的奋斗经历有关,也有作者的自身体验。  相似文献   

2.
于连是法国杰出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品《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他具有真与假、美与丑的二重性格,体现出当时社会关系的两极对立、矛盾和冲突。按照司汤达的本意,小说书名中的“红”象征着于连想成为拿破仑手下一名士兵;“黑”象征着于连不得不去当教士。纵观于连短暂一生的表现,不难发现:红是于连的真面孔,黑是于连的假面孔。红与黑共同组成了于连性格的二重性,同时,也共同促成了于连形象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3.
于连与德·瑞那夫人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瑞那夫人爱上了于连,而强烈的阶级意识阻止于连去爱瑞那夫人;其次是于连为了报复和反抗德·瑞那先生以及上流社会而去占有瑞那夫人,最后才是真挚的相爱;于连与玛特儿的关于是一种斗争、征服和占有,主要是为了反抗贵族阶级和等级制度。以往把于连与瑞那夫人和玛特儿的关系看作是为了金钱和权势向上爬而勾搭、诱惑她们,这恰巧是当时教会以及上层社会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心理描写的角度分析《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的性格及其背后的历史。根据作者对于连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的描写,分析于连的感情与心理的细微变化,从而得出于连是一个自卑与自尊、虚伪与真诚、并具有反抗性与妥协性等性格的矛盾统一体。同时通过于连的心理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心理描写的角度分析《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的性格及其背后的历史。根据作者对于连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的描写,分析于连的感情与心理的细微变化,从而得出于连是一个自卑与自尊、虚伪与真诚、并具有反抗性与妥协性等性格的矛盾统一体。同时通过于连的心理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相似文献   

6.
理想生活     
早上,一个人到楼顶天台躺着看书。一排一排的鸟从天空中飞过,很多人都喜欢问,你最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我认为每个阶段,人的理想生活可能都会有偏差,但能确定的是,十年前我的理想生活,就是现在的这种自由、散漫、无拘束的生活。所以它包含的快乐与苦涩,我都得接受,因为它是我选择的,也是命运赋予我的……  相似文献   

7.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作品《红与黑》中的主人公,长久以来于连因其心理的复杂性而备受争议,批评与叹惋皆不在少数,本文认为“可恨之入必有可怜之处”,因而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着重从社会和于连自身的情况来分析其形象。  相似文献   

8.
自尊和出人头地,这就是于连·索黑尔的价值观。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向教会和贵族妥协,但自尊却决定了于连向贵族和教会冲突的必然性,这一矛盾塑造了于连病态的人格,是他必将走向理想幻灭的内因,再加上法兰西当时的社会现状这个外部条件,于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他的爱情观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自己亲人的影响。于连的生活中缺乏亲情的关爱,以至于他对爱情有着片面的认识,甚至可以说他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于连从小生活的环境,使他甚至背弃自身的本善,带上罪恶的面具来向这世界发出怒吼。德拉莫尔小姐身上维系的,不仅是于连对物质追求的实现,还有伴于这种实现而来的于连心灵上的强烈满足感。他为此欣喜若狂。我认为,这就是于连之所以会对德拉莫尔小姐产生类于爱的情愫的原因,但这根本就不是爱。  相似文献   

10.
理想旧生活     
黄亚明  安心 《当代电大》2006,(10):36-36
到底有没有理想生活?红男绿女,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其实它不外乎三层推进:生活——理想生活——九九归一,要落实到有还是没有。  相似文献   

11.
于连·索黑尔是一个木匠的儿子,自小便想出人头地。一八三○年的法国,拿破仑刚刚垮台,代表贵族、僧侣、资产阶级利益的波旁王朝复辞,象拿破仑那样从平民到穿“红色”将军服的道路被堵死。于连便想当一名身着“黑色”教士服的大主教。他有惊人的记忆力,能全文背诵拉丁文的《新约全书》,因而被维立叶尔市市长聘为家庭教师。贵族出身的市长自然瞧不起平民,于连也仇恨上流社会。为了报复市长,于连开始打市长夫人的主意。瑞娜市长夫人是有名的淑女,过着平庸孤寂的生活,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于连在她内心唤起了全新的感情,尽管她比于连大十岁,依然爱得热烈爱得深沉,这便深深打动了于连。这种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世界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在文学理论界有种种评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从当时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代的背景出发,探讨其性格和品质,分析其性格形成的根源,最终认定于连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相似文献   

13.
怎样评价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形象,历来众说纷纭。在我看来,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想靠个人奋斗出人头地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艺术典型,既“红”又“黑”的人物。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上,于连有时痛恨专制政体,反抗复辟势力,有时又向统治阶级妥协,甚至充当敌对阶级的帮凶。这种矛盾复杂的思想性格符合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也是于连形象典型性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4.
怎样评价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形象,历来众说纷法。在我看来.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想靠个人奋斗出人头地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艺术典型,既“红”又“黑”的人物。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上,于连有时痛恨专制政体,反抗复辟势力,有时又向统治阶级妥协,甚至充当敌对阶级的帮凶。这种矛盾复杂的思想性格符合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也是于连形象典型性的集中表现。为了实现当将军、当主教的人生理想,于连先后选择过三种职业,就连爱情都成了向L爬的阶梯。他的讨会地位不断_广升,而反抗性则逐渐下降。有人认为,于连的两次恋爱集中体现了他对统治阶…  相似文献   

15.
对于<人生>中黄亚萍对高加林既像保尔、又像于连这一评价,研究者更多地看到加林与于连的相似性,而几乎没有注意到在加林和保尔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保尔作为路遥所特别喜欢的作品中的主人公,自然会影响到路遥笔下人物的塑造,使加林带有了和保尔相似的个性.  相似文献   

16.
孙少平和于连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奋斗者形象,他们在个人中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点.于连身上体现了法兰西民族积极进取的精神,孙少平身上体现的是东方农业民族的国民的保守习性.  相似文献   

17.
母爱给德·瑞那夫人的命运增添了悲剧色彩,不管是认识于连前的思想束缚还是认识于连后的精神折磨以及她付出真情所得到的于连的缺失的母爱都注定了她将走上死亡之路。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红与黑》中于连对德.瑞那夫人和玛蒂尔德的两段爱情分别作出评述,从而比较得出:于连对德.瑞那夫人的爱情属于感性的激情之爱,对玛蒂尔德的爱情属于理性的虚荣之爱。  相似文献   

19.
对于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索黑尔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其主要的一种说法认为于连是野心家,他的一生“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野心家的一生”,他最后被杀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野心家的悲剧。我们认为这样评价于连似乎有些简单。应该怎样评价这个人物呢?杜勃罗留勃夫说:“批评的第一个工作(在我们的意义上说)——发现事实,指出事实,……接着另一工作——根据事实进行评判”。笔者试图从于连形象的事实出发,根据他的性格特征,对这个人物“进行评判”。  相似文献   

20.
“实际上,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人。”——于 连渴望五十年后被理解的斯汤达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于连,一个多面、复杂的于连,自卑、虚荣同时急切期盼“飞黄腾达”,心地善良同时工于心机,本质单纯同时敏感脆弱,外表成熟同时希望灵魂得到解脱,面庞冷肃同时充满孩子般的热情。这就是彼拉神甫眼中“可怕”的人,这就是众说纷纭的于连。I.“我是一个懦夫吗?”于连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只有一个粗俗责任编辑/良 册狡诈的农民父亲和两个五大三粗的彪形兄弟,瘦弱的于连无论是体格上还是精神上都无法与他们打成一片。他向往的是目空一切、居高临下的贵族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