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我们淮安是周恩来同志的故乡。淮安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周恩来怀有特殊的感情,既为工作、生活在总理故乡而充满了自豪感,又为建设好总理故乡而充满了责任感。这种自豪感和责任感成了振兴淮安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时也是淮安搞好党建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我们十分珍惜并努力利用这种条件,深入持久地宣传周恩来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教育全市人民,尤其是党员干部以周恩来为榜样,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终生。我们淮安电台比较自觉比较突出地宣传周恩来已经有六年多时  相似文献   

2.
王旭馗 《档案与建设》2006,(2):28-29,33
从2006年1月5日开始,为纪念周恩来逝世30周年,淮安的周恩来纪念馆举办了《永远怀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杜修贤摄影作品展》。为此事先我们专程去北京拜访了年届八句的著名摄影师杜修贤。他曾任周恩来专职摄影记者,跟随飞越五大洲四大洋,出访过30多个国家,用他炉火纯青的摄影技艺,摄取了新中国开国总理的音容笑貌、翩翩风度。20世纪60年代,凡是出现在人们视线里的周恩来的新闻图片,大多出自他之手。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同志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今年是他一百一十岁冥寿。我在本刊今年第1期发表《追忆与思念——纪念叶圣陶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一文后,还想起叶圣陶先生与周恩来总理的二三事,现补叙于后。  相似文献   

4.
李成言 《传媒》2012,(10):10-11
正在国内城市管理的众多案例中,大连"城市家书"以其独有的操作模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感与西方媒体精辟的社会责任理论紧紧相连,从而成为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凝聚大连市民向心力的引领路标。"家书"展情怀一封小小的家书,其蕴含的饱满深情首先契合了中国人传统的伦理情感。现代社会的通讯工具令人眼花缭乱,传统的写一封书信给家人,反而成了奢侈之举。而大连的"城市家书"是城市"大讨论"背景下,由《新商报》发起,市委推动落实,  相似文献   

5.
2006年9月,我们得知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家书的线索,有幸在包惠僧的侄外孙熊渭川家里,征集到了包惠僧写给侄儿及侄外孙的家书共88封。这些家书,年代最早的一封是1955年10月18日写给侄儿包春芳的,最后一封是1972年1月4日写给侄外孙熊渭川的。其中大部分家书是写给侄外孙熊渭川的。这些家书,除10封是用钢笔书写的,其他78封全部是用毛笔书写的。这些家书,时间前后跨越18年,(听熊渭川说远不止这些家书,遗失不少,他也感到很遗憾)。  相似文献   

6.
《档案与建设》2012,(5):4-5
在这样一个春暖花开、莺歌燕语的美好时节,我们十分荣幸地迎来了全省档案新馆建设观摩暨推进会在淮安召开。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是一座名人辈出、名著芬芳、名菜飘香、名水环绕、名品荟萃的历史古城、文化名城、生态水城和工业新城,拥有丰富的资源、便  相似文献   

7.
《传媒》2012,(10):9
正"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古时,一封封家书承载着远行游子最深沉的情感。但在现代社会,这个萦绕着乡愁的表达方式被使用的频率却越来越低,城市快速的发展,正在淹没居民最朴素的期待。2011年9月,大连《新商报》发起"城市家书——写给大连的一封信"大型民意民智征集活动,只要心系大连,就可以用一封温情的家书说出自己对大连这座城市的意见和诉求。2148封家书,是2148个故事,更是2148个城市建设中的民心民意。《新商报》的"家书"创意连接了普通市民与政府部门,媒体的责任、担当与公信力也在对一封封家书的刊登中得到了重塑。因此,"城市家书"引起了本刊的关注,它是不是徒有一  相似文献   

8.
1月往事回顾 1976年 1月8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逝世周恩来,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 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周恩来几乎参与了中国共产党所有的重大革命活动: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党员和创建人之一;大革命时期,他领导过国民革命军的军政工作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他还参与了南昌起义、红军长征和西安事变谈判。新中国成立, 他任开国总理。周恩来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了新中国的重大决策, 在文革中,在身患重病、处境艰难的情况下,仍然竭尽全力地工作,直至病逝。  相似文献   

9.
公元1998年3月5日,是500余万淮安(当时称为淮阴)人民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这一天,随着一声划破天空的汽笛,由陇海线江苏新沂段发出的货运机车缓缓驶进了淮安西站(袁北)。现场的人们纷纷欢呼雀跃,为之奔走相告:“百年铁路梦终于实现了”。这是徐、宿、淮三地人民历经15年奋斗的结果。汽笛声再次奏响,也是淮上儿女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献上的一份隆重的厚礼。  相似文献   

10.
李志君在《山西档案》2005年第3期上撰文指出,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发起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公开在民间征集100封最有价值的中国家书,不限字数、年代、地域,供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而其余征集来的家书,都将捐赠给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此次征集家书的活动中,档案馆悄然缺席。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更有资格征集家书,换句话说,档案馆收藏家书更合适一些,因为家书毕竟是原始文献。  相似文献   

11.
民间家书的定位及分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丁 《山西档案》2012,(2):64-69
本文结合抢救民间家书的实践对家书和民间家书的概念进行了解析,并将民间家书分为八个大类,认为民间家书是集档案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属性于一体的综合载体,是以家书实物为征集对象、以家书文化为传承对象、以家书内容和形式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对民间家书进行定位和科学分类,无论是对家书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还是对家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在南充市档案馆,珍藏着一封红军家书和一份《参加红军家属优待证》。这两件珍贵的革命历史档案,见证了红军时期的光辉岁月。家书的写信人名叫何文元,家庭成份贫农,全家共十口人,家住四川省阆中市罗家塘一带(原阆南县第四区六乡一村)。何文元于年参加红1933  相似文献   

13.
2011年9月,由大连新商报策划的"城市家书"大讨论活动,引起了国内权威媒体的广泛关注。10月26日,新华社以《2148封城市家书成大连干群沟通平台》为题,盛赞大连在畅达民意、汇聚民智民情方面的创新举措;10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题刊发了《大连"城市家书"彰显城市文化》的消息,也对"城市家书"给予高度评价:一封封直言不讳、批评建议的家书,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凝聚了未来发展共识,彰显出厚重的城市文化和市民文明。10月3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节目,也在早7时的黄金时段予以摘要报道。大连的"城市家书"究竟是怎样的缘起?《写给大连的一封信》活动,在城市读者中引起了怎样的激荡?该活动为何能获得如此之大的宣传效应?对城市媒体有着怎样的借鉴?本期《品牌策划》栏目予以"全景式"解读。  相似文献   

14.
<正>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在江苏淮安驸马巷。1910年,周恩来离开家乡后,再也没有回来,但祖国大地到处都留有周恩来的足迹: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天津三戒里4号,成立觉悟社并领导"五四"运动;在南昌江西大旅社,领导南昌起义;在遵义老城红旗路,主持召开遵义会议;在重庆曾家岩50号,主持南方局工作;在南京梅园新  相似文献   

15.
俞岚 《浙江档案》2006,(5):51-51
家书是在外游子对家的一份牵挂,是父母对远方儿女的关爱.在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第一展厅,陈列着这样一封普通的家书:用当时“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笺用”书纸,以直行书写,共分六页.这封看似普通的家书,字里行间却体现了一个青年革命--麻植烈士崇高的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16.
一月八日,在纪念周总理逝世四周年的日子里,总理故乡淮安县的《淮安报》试刊了。一九五八年七月二十七日,敬爱的周总理在百忙中曾亲笔为《淮安日报》题写了报头,并对报纸提出了殷切期望:“你们的报纸,主要应该反映县里的工农业生产情况,及时交流经验。办好以后,要寄一份给我看看。”此次试刊的《淮安报》,报头用了当年周总理的手迹;在三  相似文献   

17.
在大跃进的形势下,为了提高县报的质量,贯彻全党办报的方针,使报纸成为县委指导工作的有力武器,县委在今年四月底,对这一问题专门进行了研究.决定将青浦报的八开二版周二刊,改为四开四版周三刊,同时,决定开展一个全党全民大写文章运动.根据上述的决定,县委在乡党委书记会诊上提出"县报要不要改版"和"工农群众  相似文献   

18.
记述周恩来的书有数十种之多,虽然都或多或少涉及到“文化大革命”,但着重记述周恩来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事迹的书,《“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还是第一部。全书分为“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周恩来“文化大革命期间文电述要、缅怀周恩来总理三部  相似文献   

19.
从1979年周恩来故居对外开放到1988年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修复,1992年周恩来纪念馆建成开放,再到2008年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各项纪念工程全面结束,到2009年3月5日周恩来诞辰111周年,淮安周恩来纪念地已走过了30年历程。淮安周恩来纪念地由单一到完整,由松散到统一,由简单到成熟,由一般到知名,逐步建设成全国一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并成为全国人民陶冶情操的社会课堂、放飞心灵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育欣  保林 《档案时空》2003,(11):32-33
周恩来的父亲名叫周贻能,字懋臣,原籍浙江绍兴(后迁居江苏淮安),家境衰落,早年曾在衙门当师爷。周父见幼弟贻淦病危而无子嗣,便将刚满周岁的儿子恩来过继给弟,让弟在弥留之际得到安慰。从此周恩来由守寡的嗣母陈氏抚养,父子很少相处在一起。周恩来除6岁时随父到清江住一段时间外,12岁后就在东北伯父那儿就读,后到日本留学,参加革命。父子虽聚少离多,但其感情很深。周贻能一生在贫困中挣扎,十分想念从小离家的儿子,周恩来也非常思念久别的父亲。可是由于激烈的革命风暴使他四处飘移不定,父子无法相见,直到1938年5月,周恩来才暂居武汉。一住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