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研究绝非仅仅是教育研究机构的事情,它的主体应是教师自身,因此教师是教学原理的创造者。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的,“唤醒”这一概念是作为人的本体结构的全面“震颤”,教育过程不仅需要从外部解放成长者,而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应是解放成长者内部的力量。通过“唤醒”,可以使一个人真正认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认识自己存在的处境、生命的历史和未来的使命,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和充满生命希望的人。校本教研就是一种唤醒。  相似文献   

2.
教育理念:教研员应成为教师成长的“催生婆”.催生教师教育的个性和风格.催生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呵护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育感言:在对话中孕育民主,解放头脑,互学相长,引领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科研兴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小学教育科研蓬勃发展,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已不是新鲜事。然而,“教育科研唯文论”、“教育科研也要治‘乱’”、“泡沫科研”、“科研浪费”等质疑声也不绝于耳。中小学教育科研到底怎么了?参与教育研究的教师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在找寻问题的答案时发现:课题多了,但是不知有多少回,教师只是帮助专家检验教育实验假设的操作者和执行者;论文也多了,但是有多少论文,能让我们看到教师的身影,听到教师内心深处的呼唤,感受到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辛酸和愉悦。教师,本应是中小学教育科  相似文献   

4.
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需要从“适应”转向“引领”,从“学术水平”转向“教育水平”。为此,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应系统评估教育资源;在“研究”的状态下培养、服务、引领;完善课程体系,体现教师成长的特点;适度发展本科层次的“教育”学士。  相似文献   

5.
论教师创造精神的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文 《教育探索》2003,3(6):92-94
进行教育创新是新世纪新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教师职业本应含有创造的价值,但我国传统与现实的教育实践却使得教师无法超出“历史”赋予他们的职责,教师创造精神始终得不到解放。解放教师创造精神的基本途径是:普及教育科学,提高教师对创造精神的认识;发展教师主体性,增强教师主体性地位;强化教育管理规范的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6.
技术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更多关注教学知识与能力,而忽视教师的精神成长。为确保教师质量的改善,教师教育课程必须进行新的转向。普通教育类课程应该发生“文化”转向,以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类课程应转向“伦理”关注,以帮助教师成为具有人文伦理品性的教育者,学科专业类课程应关注“智慧”品性,以促进教师成为有教育机智的教育者。  相似文献   

7.
教育即成长,教师也必须是不断成长的。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才会拥有足够的“软实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但聚焦起来,应具备以下四种素养:教育情意主要指职业理想、敬业精神、教育情感、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8.
传统教育的教师权威论,折射着现代教育民主意识的缺乏。应该明确的是,教师权威不可动摇是专制主义的一种表现,而现代教育应把对人性的尊重植入教师的大脑。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对人性的尊重,教育是人们寻求个性解放,从狭隘走向广阔的一个过程,是成长的需求,是生命的渴望。  相似文献   

9.
教师摆脱自我意识与外在制度的束缚,获得全方位解放,是当前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工具理性影响下,教师教育成为了培养工具人的程序性活动,阻碍了教师的解放。“交往理性”丰富了古希腊以来“解放”的理念,为教师的解放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在交往理性的基础上,当前教师教育活动要实现解放的目标就必须建立基于交往的学习共同体、创设理想言语情景、树立对话性理念。  相似文献   

10.
认识小学儿童认识小学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需求,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教师,要重新认识现代小学儿童的发展特征与教育;重新认识小学教育的性质、任务和特殊的教育功能;重新认识小学教师的培养,转变传统教师的角色。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应包括: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智慧品质发展的基础;个性品质发展的基础;身体发展的基础。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关怀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育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11.
不管你曾经是一个多么成功的教师,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你应和你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传统的“知识传声筒”型教学方式已无法立足于讲台,必须要超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尤其是语文教师。提高素养、与时俱进、扩大视野,才有可能在新的挑战中不被淘汰,才能完成教师的使命。学者叶澜教授曾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无数教育家的成长经历向人们昭示: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教育科研在帮助教师完成由“教书匠”向学者和专家的转型过程中,促使教师成为身心愉悦、精神解放的生命个体,使教师拥有了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王琪 《天津教育》2006,(1):19-20
传统教育的教师权威论,折射着现代教育民主意识的缺乏。应该明确的是,教师权威不可动摇是专制主义的一种表现,而现代教育应把对人性的尊重植入教师的大脑。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对人性的尊重,教育是人们寻求个性解放,从狭隘走向广阔的一个过程,是成长的需求,是生命的渴望。我们常说,教育可以研究,行为可以重复,但人的生命不可以重来。我们的教师、学校、教育要真切地尊重生命,让学生在相互发现和尊重中成长。尊重学生,而小再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正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一种丰富。  相似文献   

14.
教学研究绝非仅仅是教育研究机构的事情,它的主体应是教师自身,因此教师是教学原理的创造者。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的“,唤醒”这一概念是作为人的本体结构的全面“震颤”,教育过程不仅需要从外部解放成长者,而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应是解放成长者内部的力量。通过“唤醒”,可以使一个人真正认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认识自己存在的处境、生命的历史和未来的使命,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和充满生命希望的人。校本教研就是一种唤醒。一、课题研究式教研课题研究式教研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即以研究课题的方式来实…  相似文献   

15.
陈平 《教育现代化》2005,(5):125-125
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修养、教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教师的人格核心。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关系到教育效果的优劣,关系到培养人才的成败。因此,成功的教育者,一定重道德,正所谓“生为人杰者,无不德当先。”  相似文献   

16.
韦清 《山东教育》2008,(9):64-64
“教师是春蚕,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诸如此类的赞誉虽然不太确切,但至少说明教师的奉献精神是值得赞叹的。然而,教师不能仅停留在春蚕、蜡烛的层面,而应更多地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做新型的教师,创设平等、尊重、民主、合作的教育氛围,帮助每一个孩子更好地成长。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专业发展指导者是指对教师承担着专业指导与成长服务责任的专门人员.随着教师教育“重心”后移态势的日益明显,教师培养者的角色势必发生由“教师教育者”向“教师专业发展指导者”的转变.教师专业发展指导者的功能定位是“促进”教师而非“教育”教师.即让教师成为自己,发现教师的专业潜能,用教育服务引领教师发展,做好教师发展的导师与谋士.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需要努力实现“十个转向”,即从重视师能”转向重视师德,从接受知识转向更新观念,从重视认识因素培养转向重视非认知因素培养,从培养“化传递员”转向培养“创造型人才?”从培养知识型教师转向培养科研型教师,从增加知识转向解放潜能,从重视学科知识学习转向重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从教师为主转向学员自我教育为主,从重视训练转向重视培养,从被动受训转向主动求训。  相似文献   

19.
近日,看到一篇题为《三成男学生缺阳刚之气性别教育缺失引关注》的文章。文中写到:有三成左右的男生不同程度地缺乏“阳刚之气”,他们打扮花里胡哨,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捏,性格文弱,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专家呼吁,中小学生的“性别教育缺失”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笔者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由此想到的是:幼儿期是心理、人格等发展的关键期,是孩子进行模仿学习的年龄阶段,如果男孩子在这一阶段接触的都是女教师,只接受“柔性”教育,而缺乏男教师的“刚性”教育,久而久之他们就有可能出现女性化的倾向,甚至独立能力差、意志薄弱、缺乏冒险精神。因此,幼儿成长需要男教师,需要“刚性”教育。  相似文献   

20.
郑丽辉 《福建教育》2005,(7A):13-13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改已经三年,一个学习化的校园正在形成。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浓郁的“书香”里,我不断成长。阅读,成为我成长的源泉。“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应是源源不断的江河。”只有具备渊博的学识,教师才能以自己的儒雅、神韵、气质、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学校为鼓励教师阅读,开辟了“教师阅读通道”:订阅各种教育报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