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作者对《析津志辑佚》一书中有关北京及北京地区的风俗史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通过具体地分析和研究,拓宽了北京都城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高彦休是唐代末年的史学家和小说家,著有《唐阙史》.该书记载了唐代大历年间至乾符年间(766—879)的种种逸事.其著书的目的在于补正史之缺失.其内容虽然含有一定的志怪传奇的部分,但多数仍平实可信,为现代学者研究唐代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提供了宝贵史料.其对部分史料所作出的史论也反映出高彦休的历史记述观、史料选取观和史学功用观等史学观念.总结高彦休的史学观对其本身的思想研究和唐代末年的史学观探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往学者对隋代陕西人口数量的估算普遍偏低.本文利用"户口平均密度法",对<隋书·地理志>所载北地、弘化、汉川等兼跨今陕西与邻省之地的各郡户数进行了分割.经估算,大业五年(609年)今陕西境内在籍人口数为378.8万口;如果加上未列入政府版籍的各种人口,当时陕西境内实际人口数约为423.8万人.隋末陕西人口峰值约为435万人左右.  相似文献   

4.
加图<农业志>、瓦罗<论农业>和科路美拉<论农业>是古罗马留给后世的完整的农业著作.作为研究古代西方农业经济的第一手资料,这三部农书弥足珍贵.但这三部农书所记述的内容有限,尤其加图<农业志>只是农事指南性质的书,近现代学者研究古代经济摘引该书的频率极高,不乏对其史料价值的拔高.至于瓦罗和科路美拉的著作,无疑是体现了古代西方农学的成就,其史料价值不容低估.科路美拉的作品超出瓦罗的作品,不仅在农学本身,更重要的在于社会经济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我校地理系从60年代初期,结合陕西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编著陕西省各地,市《地理志》,长期以来。虽经多少坎坷。迄未放弃这一艰巨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科研课题。近10年来,又集中更多人力加快进行,现已全部完成了陕西省10个地市10本地理志的编写任务,并先后正式出版了《商洛地区地理志》、《延安地区地理志》、《安康地区地理志》、《榆林地区地理志》、《宝鸡市地理志》。而最新出版的就是由地理系宋德明教授和阴治农副教授主编的《西安市地理志》。我不专门研究地理科学,但在长期主持学校工作时一直关注这一课题,对地理系终于完成它深感高兴。不久前中央人  相似文献   

6.
千唐志斋藏石的收藏者是曾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的张钫。张钫生前酷爱金石书画,又曾任职于陕西、河南两省,和章炳麟、李根源(曾任陕西省长)、于右任常相往来,一同鉴赏文物。在于右任的鼓励下,张钫于一九三一年开始搜集唐代墓志,经过近五年的努力,终于购得一千余件之多,分藏在他的家乡铁门蛰庐。这是一座具有豫西地方  相似文献   

7.
文章根据《宋宝庆昌国志·昌国县治图》中的盐业机构设置与布局,解读了正监场、西监厅和东监厅之间的关系。通过史料分析,提出正监场的围墙,是军事管制的边界,也有阻止风潮侵入作用。而唐宋以来,翁山县城和昌国县城没有南城墙、更没有城门。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师范教育滥觞于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而吉林省直至清末,在"教育救国"社会思潮的涌动下,以日本为效仿对方,以《奏定学堂章程》为指引,才出现了为普及小学教育和培养初等教员而设立的师资培训机构——师范传习所。尽管自建立之初范传习所就被视作权宜性质的过渡,但由于普及性高,覆盖面广,在清末十余年间仍未消亡,并且为吉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初等教育师资,为吉林省师范教育的发展累积了经验。但纵观史料,关于吉林地区师范教育的起源——师范传习所,还没有研究人员探讨和发布权威的史料,只能从省志、市志或报刊杂志零星的历史文章中看到一些端倪。本文以史料为基,以时间为轴,对清末吉林地区各府厅州县师范教育的起源作一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为今天同处师范教育改革年代的现今吉林省师范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乡土史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乡土史的研究是目前史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我国历史上也有重视乡土史教育的传统,当前课程改革也对乡土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重视乡土史教学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0.
寺院经济是佛教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其独特性,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无论是寺院经济的构成,还是寺院经济的来源及支出都值得一探。本文利用《南部档案》《南部县舆图考》《南部县志》等地方史料,对清代南部县寺产做一个统计,分析了寺院经济的来源及支出,从中看出清末佛教的一种衰微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地方志是记载某地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著作,其具有记载内容广泛、规范、地方性、时代性等特征。地方志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来源,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性史料,在经济史、社会史和特定阶段历史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地方志编纂方法科学性与中国近现代史现代研究方法具有一致性,两者可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章学诚是我国方志学的奠基者,他毕生致力于方志学理论的研究和方志的编撰。他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方志学理论体系,阐述了关于方志学性质与作用、体例和结构、编撰机构、方志特点等方面的理论,在方志学领域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张一 《职大学报》2014,(4):64-69
清末“癸卯学制”、“壬寅学制”颁布后,实业教育地位得到提高,安徽实业教育得以确立。实业教育区别于以往学徒式的技术传授,将专门技术逐渐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是我国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一笔。它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实业救国”的需求。本文从该时期教育资料、皖省报刊、地方志等史料出发,试图还原当时安徽实业教育的面貌,观察皖省于清末民初社会巨变中的变革路径。  相似文献   

14.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目录学家和方志学家,被梁启超誉我国方志学的奠基人。章学诚对方志的性质、内容、体例、材料收集、修志机构的设立、修志组织者与修志者之间的关系与职责分工等方面阐发了前人未及之论,使方志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方志学存立于世。章学诚在方志学方面既有理论的创新,又有实践成果,他主修或参修了十多部省、州、县志的编撰工作,提出了"志乃史体"、"志立三书"、议立"志科"主张,为我国方志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史载明代保定方志共组织过7次编纂,现存仅弘治《保定郡志》和万历《保定府志》两部。通过对7次编纂成书和刊行流传情况的考察,可见明代保定方志分别在永乐、成化年间各成书1次。弘治年间增补成化志1次,合刊为弘治《保定郡志》。正德到嘉靖间,组织过2次编纂,仅有1次成书。隆庆间编纂成书1次,万历年间续修隆庆志1次,合刊为万历《保定府志》。系统梳理明代保定方志的成书与传播过程,有助于揭示出中国古代方志编纂之不易,并在总结前人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推动当代保定方志的编纂、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杏花村文学相关文学作品的作者虽然均为历代文士政客,但大多数是生活于民俗境界中的地方文人和地方官员,因此其文学特性表现出更多的民俗性。杏花村文学遗产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历代文学作品中杏花村文学意象的传承,二是历代文人对地理杏花村所在地的吟咏成果及相关民间传说。地理杏花村文学遗产集中在贵池杏花村一地,清代初年至民国初年,先后有两部村志记录了贵池杏花村丰富的文学史料。杏花村文学作品主题集中,来源复杂,作者众多。作品既有传统的诗文,也有流传于杏花村周边的民间传说。这些文学遗产的主要价值体现在文献、认识、传播、美学、民俗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清代陕西社仓的经营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陕西社仓与其他省不同,主要不是靠民间捐输而是用耗羡银为经费建立起来的。陕西社仓在管理体制上比较健全,其管理制度详细而且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虽然设立之初在管理上确立了民间经营、官员稽查的全省统一的管理原则,但由于动用耗羡银,所以在经营管理上多次进行调整,以至一度形成民管与官管并行的与他省截然不同的特点。陕西社仓发挥作用并不是借助于放贷,而主要是采用赈济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陕鄂边界古长城的建筑时代、历史背景与地理分布长期不明.通过分析各种历史文献记载,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对这道古长城的走向、形制和建筑方法作了探讨,断定其营造年代是清朝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同时阐明长城线上诸关隘的具体位置.上述问题的澄清对于研究长城史学和陕西历史军事地理均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中国当代文学史,往往以某种史观为主导,选择和汰除历史对象,建构出清晰流畅的文学史叙事。但是,这种当代文学史的客观、真实、可信品质日益受到怀疑。编年史体例不凸显史学主体在历史编纂中的宰制作用,不损害历史本体的客观性和丰富性,比较接近历史的原初状态,可以重建人们对历史的信任,因而在世纪之交成为一种应运而兴的文学史范型。同时,编年史体例注重辑录史料,推进了当代文学的史料学,有助于维护和巩固年轻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学科。但是,传统的编年史琐碎散乱,缺乏历史叙事必要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需要吸纳众长,重建现代版的新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范式。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作为新中国最高行政长官 ,他日理万机 ,什么都得“管” ,什么都得“理” ,但他仍关心着、惦念着为中国革命做出重要贡献的陕西人民。建国后 ,他先后四次莅陕指导工作。周恩来对发展陕西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有以下卓越思想 :加强经济建设是做好陕西工作的中心环节 ;发展陕西经济应当贯彻“三帮”方针 ;植树造林和发展多种经济是兴陕的方略 ;发扬延安精神 ,是加快陕西发展的特有条件 ;保护和利用文物是陕西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 ;改善党的领导和完善管理体制对陕西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