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为了提高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感悟能力.我在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学实践中,坚持用“巧”带“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确保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在教学中,可通过读书这一感悟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运用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感悟爱、体会爱、升华爱。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文章主要叙述了“我”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我”产生的巨大影响,使“我”在这两种评价中健康成长。教学此课的目的是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重点和难点也是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教学理念从让学生有所感悟的句子入手,以读为媒,假托作者召开与读者见面会的活动,引导学生质疑、解疑,与文本及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从而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教…  相似文献   

4.
观摩北京特级教师韩军的公开课.笔者感悟最深的就是“一”和“三”。  相似文献   

5.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各类教学大赛、公开课冲击着一线教师的感官。各种先进的新课程理念燃烧着教师们教学创新的激情。他们拼命地呼吸着新课改的新鲜空气,可是由于对课标理念的理解浮于表面.没有真正理解本质,又担心自己的课堂教学缺少新意,不符合课标新理念,就时常东施效颦,走人误区,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虚假的“繁荣景象”——“被预习”“被合作”“被解读”“被问题”“被感悟”等,“被课堂”便孕育而生了。  相似文献   

6.
陈鑫 《山东教育》2007,(1):65-65
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假期,突然非常惊喜地发现:我的小学生长大了。课堂上,他们不再是一个个懵懵懂懂的顽童。而是学会体验,学会体谅,学会感悟。那天的语文课上,我一如既往地引领着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文本的内容。由于执教的是科普类儿童诗《植物妈妈有办法》,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都积极性高涨,争先恐后地举着小手,想表现一番。就连平时不怎么用心的刘宇豪也在上到第4小节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喊了起来:“老师,我也想读!”我微笑着点点头。  相似文献   

7.
“读”作为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已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许多教师都意识到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力求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明理。可实际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多数学生能读得正确、流利,但读得有感情、读得有滋有味的却是极少数。究其原因.教师备课不备“读”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是一个意会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争辩、拓展和体验,使学生学会感悟,让感悟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  相似文献   

9.
王雪燕 《教学月刊》2008,(10):23-25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数学新知学习是学习者感知外部信息——数学知识,并将外部信息通过同化或顺应等方式融入自身的认知结构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是一个外部信息和自身的内部智慧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种产生新看法、形成新思想、感受新体验的心智活动,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感悟的过程.感悟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体验的心灵之桥.因此,重视数学悟性的培养对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数学智慧的生成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罗淑冰 《师道》2010,(2):39-41
生活需要真诚的感悟和体验,而感悟和体验需要引导。潜藏在孩子们心中的人类永恒情感——感激、同情、敬畏、亲情等,需要教育去及时唤醒。语文作为母语课程.与生活世界、人的心灵世界的联系最为广泛而密切,通过语文教学来加强体验引导有着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以我手写我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恰当的方法.真诚、真切、真实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要做到“真”.首先得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悟:生活中有许多事.有些虽然很平常、很细微,然而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了,用“心”感悟了.写出来的文章就具有了真情实感,也就能够感染读者、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透过现代文学部分作家在作品中描绘的灰色卑琐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征和对人生的追求,由此感悟现实人生:把握自己,正视人生.保持本色。  相似文献   

13.
“红,是什么样子的?”一位盲童问他的母亲。母亲说:“你感受过火吗?火是红的。”“那红一定很烫呀!”“老师给你讲过太阳吗?太阳是红的。”“那红一定可以给人们光明了?”“我们身体里的血也是红的。”“那红一定是流动的。”盲童兴奋极了:“我知道啦,红是烫的,是发光的,是流动的!”一位盲童,什么也看不见,但他“看到了”我们没有看到的“红”。他对“红”的感悟是那么真切,那么形象,那么丰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位盲童的母亲,可能是出于无奈,才不得已从多方面、多角度“旁敲侧击”,启发孩子去理解、感悟“红”;而孩子却从这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总得‘读’,对于那些感情充满的课文或片段,一定要充分发挥渎的作用。”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渎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渎中培养语感,在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种情感是随着阅读的深入而逐步产生的.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入境又人情。这种情感的共鸣,是阅读能力达到较高层次的体现。感情朗凄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感知、感悟。又能反映学生阅读深入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李霞 《考试周刊》2013,(83):36-36
文本品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走进作品、积累语言、掌握文章结构、感悟作品韵味的重要过程。纵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名家作品.它是引导学生积淀语言的重要载体.教师如何抓住不同作品的特点,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本感知、感悟,从而获得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呢?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一缕飘香 《家长》2012,(8):25-27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直中来。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中,“读中感悟”是常用的手段之一,但由于“感悟”没有实在的衡量标准,多数走向了泛化与随意.只有明确了感悟的指向,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悟义、悟象、悟情、悟旨、悟境、悟言、悟韵、悟式、悟法、悟体这十种方式,才能实化感悟,提高感悟的效度.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中,“读中感悟”是常用的手段之一,但由于“感悟”没有实在的衡量标准,多数走向了泛化与随意.只有明确了感悟的指向,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悟义、悟象、悟情、悟旨、悟境、悟言、悟韵、悟式、悟法、悟体这十种方式,才能实化感悟,提高感悟的效度.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2015年11月7日,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共同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这一刻将镌刻史册。这一握,跨越了66年的风云坎坷,展示了两岸追求和平发展的信心与解决争议的智慧。那么,如何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角度对"习马会"进行解读,如何深刻认识"习马会"的经济意义、政治基础、文化内涵以及哲学依据,相信各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体会与感悟。本刊特别邀请沈从举老师,结合自己的思考畅谈认识,旨在引领广大政治教师关注热点问题,分析时事政治,培养新闻敏感,强化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