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朋友们。请看看这几幅画。画上都有什么?”老师问,学生回答:“有妈妈和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这些画是谁画的吗?”“想”!“好,那下面就让老师给你介绍一下画家和画面内容吧!”于是老师就开始了她的讲解,刚开始学生还是听的津津有味,但老师讲了几分钟后,  相似文献   

2.
敬业的狐狸     
漫画中,一只狐狸提着墨汁,拿着毛笔,身上画着老虎的斑纹,脑门上还写了个大大的“王”字。 狐狸在干什么呢?哦,原来它在画画呢.它早就仰慕老虎的威风.一定要画出一幅“虎虎生威”的名画。可是已经用完了所有的纸张.怎么办呢?那就在自己身上练习吧。看.它多么专注,多么忘我啊!  相似文献   

3.
一幅抽象画     
一天,在美术课上,老师要同学们画一幅抽象画.一会儿工夫,小明就交了他的作品.老师看了看,可上面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一张白纸.“你画的是什么呀?”老师问.“牛吃草.”小明答道.“草呢?”老师问.“牛把它吃光了.”小明说.“那么,牛在哪儿去?”老师又问.“吃完草,牛便喝水去了.”小明答道一幅抽象画@韩绍章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平行线时,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画直角、画垂线有专用的工具三角尺,一次就能画出,而画平行线却这么麻烦呢?为什么没有平行尺呢?”学生的这个问题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我就势说道:“同学们,那你们就发明一种画平行线的尺吧!”  相似文献   

5.
一幅抽象画     
一幅抽象画美术课上,老师让.学生们画一们抽象画。会儿工夫,一个男孩便交L了他的作品。老师看了又看,k面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一张白纸。“你画的是什么呀?”老师问。“牛在吃革呀。”孩子答道。“革呢?”“牛已把它吃光了。”孩子说。“那么牛在哪里.呀卢老师又...  相似文献   

6.
周欣乐 《辅导员》2009,(11):I0011-I0011
今天的作文课上,我们做了一个我从来没有做过的别具一格的游戏——贴鼻子! 我很奇怪,一是因为老师变了,是一位漂亮的新老师,姓原;二是因为我的座位被别人占了。新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嘴的画。原老师问我们:“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少了什么吗?”我们看了又看,一个男生大声说:“这幅画少了一个鼻子。”  相似文献   

7.
95分+5分     
一位老师正在批改一年级学生的美术作业,作业的内容是临摹教师在黑板上的范画——刺猬。忽然老师的目光被一幅画吸引住了,那是一只画得很普通的刺猬,只是在刺猬的后面画了一串脚印,还歪歪扭扭地写了两个字——“向前”。老师握笔的手顿了一下,写下了“95分+5分”。作业发下去后,学生来问他:“老师,我得的是100分吗?”“不是。”“95分+5分不就是100吗?”“哦,那你说100分意味着什么?”“非常好,就是完美!”孩子很得意地说。“对。你的画有画得不像的地方,喏,你看——”老师用手指着说。“可是我尽力了……”“我知道。你的刺猬的确得了95分,…  相似文献   

8.
1997年7月,郭建华老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专业,步入北京市密云六小,开始他的从教生涯。工作15年来,他始终将“虚心、求实、多思、创新”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努力做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一、精心备课.吸引学生听过一个画家的故事:年轻的画家向老画家请教:“自己花一天工夫画的画儿,为什么用了一年时间才卖出去?”老画家没有过多的解释,只是淡淡地对他说:“如果你能花一年的时间画一幅画,那你一天就能把它卖出去!”郭老师觉得画画和买画的关系,就如同备课和上课。我们备课花的时间越长,备得越充分。上课时就越容易吸引学生,效果就会越好。  相似文献   

9.
有一个小女孩画了一幅画,题目为《蜜蜂追小熊》,她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猜猜这些小蜜蜂为什么要追小熊。一家人猜的都是:“小熊偷吃了蜂蜜”,“小熊踩坏了花丛”,“小熊欺负了蜜蜂”,“小熊打坏了蜂箱”。小女孩撅着嘴说:“你们都错啦!你们别把小熊想得这么坏,好不好??那是因为小熊的裙子像花丛!”  相似文献   

10.
最好的老师     
习惯闷闷吃饭的外甥突然讲起他的老师。外甥郑重告诉我,他认为最好玩的老师是美术老师。我不明白他为什么用“最好玩”这个词语而不是“最好”。“为什么?”“我画了一个储钱罐,是猪。他说我画得像一条萝卜。”外甥很开心地笑了。但在我看来一点趣味也没有,这个美术老师也没有表现出“好玩”的地方。不过外甥对这个细节却记忆的很深。“那你就是画得不像了!”我说。他羞郝一笑。姐姐把他送到补习班学画画,如果说他有什么特长的话,画画勉强算一项吧!我理解他为什么不用“最好”来评价美术老师了,假如听到的是“你画的猪很像啊!”那外甥会何等…  相似文献   

11.
爸爸写爷爷老师发下作文本时,问豆豆:“你爸爸今年才40岁,怎么参加了抗日战争呢?”豆豆回答:“那是我爷爷。”“可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呀。”“没错。”豆豆回答,“它是我爸爸写的。”大象与蚯蚓生物老师:“豆豆,你最喜欢什么动物?”豆豆:“我最喜欢大象。”老师:“很好,你能在黑板上把大象画出来吗?”豆豆:“老师,如果一定要我画,那我还是最喜欢蚯蚓。”不感兴趣教算术课的老师问:“有人借出五万元,每月的利息一分,两年后能收到多少利息?”全班同学纷纷运算,只有豆豆端坐不动。“你为什么不计算呢?豆豆。”豆豆…  相似文献   

12.
前言:通常,人们评价一幅画的标准是“像”与“不像”,尤其是小朋友学画画,进步的标准之一,就是越画越像。然而,西方艺术发展到今天,却带给人们极大的迷茫:那些被称作大师的人,他们的画是越画越不“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怎么去“看”这些画?为什么画得“不像”却可以成为传世名作?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学会把握一些最基本的元素去诠释这些画?“越画越不像”印证了一部绘画发展的历史:从摹写自然的“像”到表达内在的“真”。  相似文献   

13.
张旭 《今日中学生》2013,(11):48-48
“张旭,这件事交给你了,上午放学之前必须完成。”老师充满信任地把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交给了我。不就是收参加美术比赛的四幅画么,嗨,那还不是小菜一碟!我信心十足地点点头。  相似文献   

14.
綦建春 《今日教育》2007,(2S):62-62
今天下午放学,我护送学生过马路,林林问我(一个左撇子的小男孩,无论是写字画画都是用左手),“老师,你说我将来当了作家以后要我送你一幅画,那我画什么好呢?”晕!  相似文献   

15.
笔者曾观摩了国家级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执教姒识圆》一课,当学生已经会用圆规画圆后,华应龙老师让全班学生自由地画一个圆,然后问:“你们画的圆一样大吗?”随手选了几个学生所画的圆,并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提问:“为什么大家画的圆都不一样大呢?”有的学生回答:“不是一个人画的圆当然不一样大了。”华应龙老师笑了笑说道:“好!  相似文献   

16.
何捷 《班主任》2009,(2):47-47
一个小女孩画了一幅画——《蜜蜂追小熊》,她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猜蜜蜂为什么要追小熊。爸爸猜“小熊偷吃了蜂蜜”,妈妈猜“小熊踩坏了花丛”,爷爷猜“小熊欺负了蜜蜂”,奶奶猜“小熊打坏了蜂箱”。小女孩撅着嘴说:“你们都错啦!你们别把小熊想得这么坏好不好?那是因为小熊的裙子像花丛!”  相似文献   

17.
留美教育博士黄全愈在其著作《素质的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到他把儿子矿矿送到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班学习的故事。故事讲道,儿子矿矿去了不到五次就不想去了。矿矿说:“老师根本不教绘画,一点都不教!每次都是给一个题目,就让我们自己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爱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不管。画完了老师就知道说‘好!好!’好什么好?那些美国小孩的画根本就是一塌糊涂!”  相似文献   

18.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一次,小学低年级教学研讨课上,做课老师在开课后对学生提出来这样一个问题。当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在下面想,学生能答出来吗?这可是二年级的学生呀!事实也确实如我想,学生读完全班交流的时候,学生都说不出来,确切地是说是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再三问,才有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老师大喜过望,“你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个小女孩画了幅画,不小心弄脏了,她在上面画了一只小狗。”“你说得真好!”老师又接着问:“结果怎么样呢?”“获得了一等奖。”老师高兴地表扬了他,让全班同学给他鼓掌。  相似文献   

19.
留美教育博士黄全愈在其著作《素质的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到他把儿子矿矿送到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班学习的故事。故事讲道,儿子矿矿去了不到五次就不想去了。矿矿说:“老师根本不教绘画,一点都不教!每次都是给一个题目,就让我们自己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爱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不管。画完了老师就知道说‘好!好!’好什么好?那些美国小孩的画根本就是一塌糊涂!”  相似文献   

20.
作品点评     
《七彩的大森林》的颜色涂画得真不错。画起来挺费劲吧!其实一点都不费劲,因为它不是在纸上画出来的,这是—幅电脑画。那有什么水平啊!是,如果非得要用手不可,涂成这样挺难的,可是我们更应该看《七彩的大森林》是不是颜色安排得真够“七彩”,至于如何涂的颜色并不重要。甚至一幅好画是不是画出来的都不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