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反思郭沫若》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英时先生在1994年12月出版的《钱穆与中国文化》中收进了长文《〈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作者在对二书进行仔细互校之后,得出结论:郭沫若所著《十批判书》有大量抄袭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一书的现象。我第一次读到有人说郭沫若抄袭他人著作,大吃一惊,心想“大学者还做这种事情,那还了得”。但仔细一想,也不一定确有此事,自己也有心想把两本书拿来互校一番。《十批判书》我是读过的,但《先秦诸子系年》却无缘得见。看来这个问题是有疑问的,可我则只能存疑了。没想到今年却见到两本书都收入了有关这个事件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辩学遗牍》,明天学初函本,十行二十二字无栏,四周双边。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辩学遗牍》(以下称《遗牍》)由两部分组成:前编是利玛窦与虞淳熙往还书信,即:《虞德园铨部与利西泰先生书》(以下称《虞书》)及《利先生复虞铨部书》(以下称《利书》),二氏辩论天佛二教事;后编是旧题《利先生复莲池大和尚竹窗天说四端》(以下称《复》)。此《复》录一端《天说》,有一段辩驳,凡四节。书末有李之藻跋。虞淳熙是佞佛的名士,自号德园居士,在士林中很有影响,晚年归隐。他做过吏部稽勋司郎中,故人称虞铨部。利玛窦《天主  相似文献   

3.
《中国典籍与文化》2020,(1):F0004-F0004
《南京图书馆藏未刊稿本集成·子部》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本书从南京图书馆藏从未出版过的1046种未刊稿本中,精选子部图书172种,艺术类、杂家类均占有较大比重。其中,明代戴从父撰《篱下放言》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清代金埴撰《巾箱说》入选第三批名录,清代吴骞撰《尖阳丛笔》、翁方纲撰《苏米斋兰亭考》、程穆衡撰《碎翠集》、丁士涵撰《管子校义》、李玉棻撰《庚辛寓赏编》、曾协均撰《壬戌销夏记》等6种书入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相似文献   

4.
就徐行可旧藏钞本《北齐书校勘记》和《欧阳行周文集》略加识语,以例证徐氏收藏钞本之精;考证约匕齐书校勘记》钞写时间,并通过与点校本约匕齐书》比对,指出该书存在劳而少功之遗憾,仍能胜意迭出;指出《欧阳行周文集》钞本内有清劳格校语,可确认为藏园老人曾经寓目和用于校勘者。  相似文献   

5.
晚清创办报纸史料(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巡抚朱家宝为职绅高骧等创设《中江日报》请予备案事致民政部咨文 宣统元年十二月初九日 陆军部传郎衔兼都察院副都御史·安徽巡抚部院兼理提督朱为咨明事。 据署巡警道卞绪昌详称:案查中书科中书高骧等遵照报律开设报馆,恳请发给知照一案, 前奉宪台批饬,当经札饬芜湖警务公所、芜湖县核明详复去后。兹据总办芜湖警务公所留皖 委用知府沈金鉴申称:案奉札开,奉宪台批,据中书科中书高骧等禀,遵照报律开设报馆,恳 请发给知照缘由,奉批,据禀于芜湖地方创设《中江日报》,仿用白话浅文,藉以开通民智, 用意甚善,按照报律,应准…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的《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等书初版时,都由作者亲自校对过。1945年郭沫若在校完《十批判书》清样以后,还写了如下的话:“《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都由我自己校对了几遍,但终不免仍有错字,深感校书之难。中国假如由我辈任校对,而有更笃实的学者著书,  相似文献   

7.
晚清杰出书画篆刻家赵之谦的书法作品一直受世人宝爱,流传于世的赵氏手札是研究其生平、思想、书法艺术最原始、最信实的图像资料。新见赵之谦致谭献手札三通,均未收入戴家妙整理编辑的《赵之谦集》,可知确为赵氏之佚札。参考赵之谦年谱、书画作品、友朋信札以及谭献《复堂日记》、诗文等文献,此三札之年代、主要内容皆可涣然冰释。经考证,此三通手札作于同治三年(1864年)至光绪六年(1880年)期间,时间跨度长达16年。札文内容涉及谭献通过赵之谦索求其挚友胡澍书法作品,赵之谦请求谭献为其弟子王彦威引见孙衣言、张景祁等晚清名流,以及赵、谭二人的书籍往还、《谪麟堂遗集》等书的刊刻,对于了解二人生平、交游以及晚清文化史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馆藏外务部全宗档案中,存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于同治二年汇造的《总税务司赫德信函总案》清档一册,其中辑录了赫德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二年间致总署函札十九通及总署复赫德函札三通。其内容涉及通商贸易中之立关收税、置买轮船及中外交涉等事宜以及对太平天国的一些看法。对研究咸同之际清政府的洋务政策和赫德本人及太平天国起义颇具参考价值,现予刊布。  相似文献   

9.
《枌东老屋校书图》系山西洪洞董氏家族旧藏,由董寿平先生于上世纪60年代捐献给山西博物院。根据此图及相关档案,结合《砚樵山房日记》等史料,笔者发现董氏家族曾藏有两幅有关"枌东老屋"的画作,一为《枌东老屋校书图》,一为《枌东老屋校韵图》。二图分别独立存在,题材相同,完成时间相近,系由当时两位名士为董文涣所绘。本文从原董氏家族所藏《枌东老屋校书图》入手,以文物的基本信息,结合文献,分析《枌东老屋校韵图》的作者。通过探究二图与董文涣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董文涣在清末京城文人圈的交游状况。  相似文献   

10.
1943年 民国三十二年 十月五日 星二 九月初七日 晴 即托文芸以还傅沅叔之《林居漫录》及予所书诗笺及短札携交城中。得崇黻丞书,言渠所藏《顾侠君全集》,有《书馆续吟》之目,并无《书馆闭吟》之诗。即作数字复之,明日交邮。  相似文献   

11.
《明实录》是有明一代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关于《明实录》版本的研究,以主持台本《明实录》校印的黄彰健先生最为卓著。本人曾参加过《明实录类纂》的整理编纂工作,对《明实录》的版本源流也有一些了解。为了使纷杂繁多的《明实录》版本及其源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线索,本人参考黄先生的成果及其他史料,撰成此文,希望能对有志于进一步研究《明实录》的学者起到铺垫作用。一、明政府所收藏的几个钞本现存《明实录》的版本,皆源于明政府所收藏的四个钞本,即正本、副本、大本和小本。  相似文献   

12.
著名文学家郑伯奇、阿英在20年代,即有研究郭沫若其人其书的精心之作发表,因此“郭沫若研究”可谓肇始于70年前。似乎中国人的习尚更着重于“盖棺论定”,在郭沫若身后进一步全面深入地展开,近年来研究郭沫若的论著相继问世,陈永志教授的《郭沫若思想整体观》一书,近日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中推出。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桥技术史》完成全书的第三年,同济大学陈从同教授的主持下,与潘洪萱同志等合著的《绍兴石桥》将刊行问世,谓此书之作,是在《中国古桥技术史》的触动下而进行的,请我为书作序。绍兴,古称会稽。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即屡见于典籍的古代名城,我国第一位工程师夏禹陵墓所在地,谢公游屐,右军翰墨,世所盛称。又为周总理的祖居,鲁迅先生幼年游钓之处,流风遗  相似文献   

14.
自19世纪中期由著名的中国边疆史地学家何秋清考证发人曾定居吉林省辉发河流域以来,近人陈汉章等相继研究并著文认同,郭沫若等则以发人即貊人或秽人而否定了发人的存在。其研究成果散见于《王会篇笺释》、《周书后案》、《管子集校》等书中。国外也有同样的分歧意见。拙文将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略抒己见,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晚清杨守敬、黎庶昌驻日期间,曾三次借阅枫山文库藏古钞本《春秋经传集解》。第一次为光绪八年(1882年),杨守敬通过友人枫山文库馆员岩谷修私自借出影钞。第二次为光绪九年(1883年),黎庶昌通过外交途径获准借阅,委派杨守敬借出并组织人手进行对校,是为《春秋左传杜注校勘记》。第三次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黎庶昌再次驻日时,又曾借阅。第二次时,杨守敬在组织人手对校过程中,私下里又将其影钞本与古钞本原书比对,出具多条校记,时间都是光绪九年。然而杨守敬忽略了影钞本上其光绪八年的题识笔误,留下漏洞。直至光绪十九年(1893年)其刊刻《日本访书志》时,才将光绪八年的题识删除,又重写了一篇,并且未再写题识时间。由此,造成与王重民《日本访书志补》中所收光绪八年壬午夏所记题跋的歧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先生曾说:“《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都由我自己校对了几遍,但终不免仍有错字,深感校书之难。” 郭老为什么会校了几遍仍有错字而感叹校对难呢? 各种专业论著所提出的校对主体应当具备的修养或素质,并无大的出入,简单说就是三条:认真的工作态度;广博的知识;进行哪一文种的校对,就要掌握哪一文种的知识。郭老是充分具备这三条的,  相似文献   

17.
自《群书治要》传回中国以来,以《群书治要》校勘《六韬》者多用天明本,但天明本经改动,已非《群书治要》原貌。日本另存有两种时代更早的古钞本《群书治要》,即九条家本、金泽文库本。以古钞本《群书治要》中所收之《六韬》与银雀山汉简、定州八角廊汉简、敦煌写本等文本对勘,可以为汉简、敦煌本的一些材料提供版本支持,并补正以往文本释读中的若干未尽之处。  相似文献   

18.
清徐松《登科记考》三十卷,取舍审慎,考证精密,参考价值甚高,是一部研究唐代文史必不可少之文献。然以一人之力,考一代科举之制,疏略在所不免。岑仲勉先生作《登科记考订补》,自后,施子愉、张忱石、卞孝萱等先生亦多有正补。笔者从事唐人考索工作,《登科记考》为案头之书,使用频率颇高。在使用过程中,时有所得。现稍为归类整理,分为"补名"、"摭遗"两个部分。"补名"是考书中所列有姓无名者之名,几十二人;"摭遗"是补登科而书中遗漏之人,凡二十一人。二者合计,共三十三人。  相似文献   

19.
《历史档案》2005,(3):115-115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戎笙先生撰写的《郭沫若书信书法辨伪》一书,近日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20.
<正>陈梦家先生《尧典为秦官本尚书考》一文以《尚书·尧典》(汉代始有《尚书》之称,故本文于《书》之统称或秦代之《书》皆称《书》,于汉代今古文本称《尚书》,而《尚书》之《尧典》与《舜典》分合问题,陈氏依伏生《今文尚书》"慎徽五典"以下皆属《尧典》而指称,本文亦一并以《尧典》称之)为秦代所改造之官本,其论据总有三端:"一曰十有二州十有二山及十有二牧","二曰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三曰五载一巡守"。此外,并主《秦誓》为秦代齐地儒生编入。今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