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遭贬后,为什么不归隐?在贬谪期间又以什么思想战胜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本文认为,感激皇恩,受唐宋时期“中隐”思想的影响,以及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这是苏轼不归隐的原因。本文还从我国古代文艺美学出发,具体分析了孔子的“孔颜之乐”、庄子的“游世”思想以及禅宗的“随缘”思想使苏轼超脱了贬寓黄州、惠州和儋州的痛苦,使其人生境界上升到了天地精神的人生审美高度,从而建立起心隐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和苏轼,一个是东晋的隐逸诗人,一个是宋朝文官政权下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归隐情结,而在面对仕与隐的人生命题时,他们做出了不同选择。陶渊明历尽仕途坎坷,经过一番心灵挣扎,最终隐居田园,"归隐"之于他,是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是一经决定绝不动摇的人生信念。苏轼始终徘徊在仕与隐之间,内心矛盾,最终没有迈出归隐的那一步,"归隐"之于他,是无奈,是向往,是对现实的逃避,却不是生命价值的终极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3.
苏轼在诗词文赋中反复吟唱"归去",却终生未曾真正归隐。这种仕与隐的矛盾心理在谪居黄州时期表现尤为突出。苏轼黄州词中的归隐情结,集中反映了士大夫文人追求人生理想,完善自我人格的精神需求。而苏轼正是凭借这一时期的创作成就,成为宋代士大夫文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4.
仕隐矛盾是困扰苏轼人生的一大问题,也是其词中所表现的一大主题。在此二难选择中,苏轼既执著于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又始终怀有强烈的的归隐情结,并最终以“心隐”的方法对这个心理问题进行了自我化解。  相似文献   

5.
<正>提起苏轼,中国的读书人没有谁不知道他。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可以用两个字来评价,那就是"不朽"!苏轼的人生经历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独一无二"!他的人生正如他的号"东坡"一样,一坡又一坡,而且大都是下坡。苏轼的一生,历尽坎坷,一贬再贬,可以说是中国贬谪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苏轼一生最大的成就不在于他大量的文学创作、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而在于他于困境中修炼而成的超然乐观的人生智慧这才是他留给后人最大的精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题画诗除了表达他有关艺术创造的思想之外,还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他常在题画诗中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发人生的感慨,寄托归隐的思想。本文试就苏轼的题画诗分析此种复杂寓意。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诗文中普遍存在叹"老"的情结。苏轼叹"老",但善于积极地消解"老",主要方法和途径就是"隐",即隐于田、隐于梦、隐于酒,无意功名利禄,达到超尘绝世,淡泊宁静的"闲"之境,以返归自然的态度对待现实人生,从而探索生命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苏轼贬寓惠州后的思想、人格和业绩都要比韩愈贬寓潮州强。可是,韩愈贬潮后的影响却比苏轼贬惠后的影响大得多。原因是什么?文章从苏轼对韩愈的推崇、遭贬后的地位、韩愈维护正统的儒家思想以及后世历代官员对文物的保护和宣传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事实的结论和历史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贬谪黄州是其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乌台诗案”之前,苏轼“奋厉有当世志”,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指导,积极用世;贬居黄州之后,苏轼思想发生巨大转变,在词作方面进行创新,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思想意蕴与人生情怀。这些词作一方面反映出苏轼遭贬之后向往隐逸生活的出世情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执著于现实的入世情怀。  相似文献   

10.
苏轼天性爱水,认为水具有因物赋形、令姿奇趣的特点.通过赏玩领悟,他借水抒发了厌倦宦游、渴望归隐的情怀;与前人因水之奔流不息而感伤生命的流逝不同,苏轼则以"心无所住"的态度积极面对短暂的人生;以雨与晴两种对照鲜明的自然现象观照人生命运,促成了其精神形象中的乐观旷达.苏轼还以水为喻论艺:万斛泉源、行云流水、随物赋形即分别从艺术创作、艺术表达、艺术鉴赏的角度阐述其文艺现.  相似文献   

11.
王晓莉 《天中学刊》2002,17(6):49-50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因此他的词作表达出沉重的人生空漠之感。苏轼的怅然不是缘于仕途的进退,而是对一生忙碌意义何在问题的迷惑和怀疑。苏轼胸中吸收、融合了中国的各种传统思想元素,因而能够在人生的痛苦面前保持旷达的心境,达到精神归隐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对于苏轼贬寓惠州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历代都是有些争议的,主要表现在思想是否消极?艺术上是否平淡?上个世纪80年代后,研究苏轼寓惠的论文比较多,在理论上有新的突破。文章从苏轼的寓惠生活、寓惠思想及文学创作等八个方面,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有关论文的主要观点,让读者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苏轼寓惠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悲剧     
通过探究苏轼复杂思想的形成,说明性格的表现形式是思想内涵的载体,进而分析苏轼的人生悲剧源于其思想的复杂多元性、性格的多变性以及时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月"具有一种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其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苏轼对月情有独终,他既继承前人,又有所开拓.在他的诗词中,"月"的意象显示了他对现实、人生所进行的不懈的探索、对家乡亲友的怀念和在流离失所的沉痛中纠合着对人生的感慨.苏轼一生中升贬数次,仕途的坎坷,时局的黑暗,使其饱尝世间人情冷暖,月之阴晴圆缺的自然现象恰巧也对应了他聚散离合的人生经历,在一些作品中有体现对家乡亲友的怀念,有体现对生命流逝的沉痛.都纠结着他的深情而缠绵的人生感慨.  相似文献   

15.
浅论苏轼之"梦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轼的词作中,有关梦的"梦词"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而且苏轼的"梦词"内容丰富,可以将其分为"真梦词"和"喻梦词"两大类型。而苏轼之所以多写"梦词",一方面与其人生经历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佛道思想和前人写梦的文艺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以"旷达豪放"形容苏轼的人生态度以及其诗文的精神风貌.但是,苏轼的思想层面不是单一的.在他的后期,尤其是绍圣元年被贬南迁以后的诗作,在旷达的背后却潜藏着深深的感伤.这种感伤心理主要体现在:人生迟暮的时间悲情以及在儒、道、释三种思想间的心灵折磨.  相似文献   

17.
在苏轼现存的诗作中,有不少是描述生产劳动、农民生活状况以及农村乡风民俗的篇章。苏轼把对农民的热爱都倾注于自己的诗篇里,描述他们的辛勤劳作和丰收喜悦,同时也指出他们的不幸与痛苦,这些都体现了苏轼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苏轼的归隐思想在其诗作中亦多有反映。  相似文献   

18.
归隐思想是东西方文化共有的.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有"意隐"和"身隐".在<退场的鬼魂>中,主人公祖克曼的归隐是一种"身隐",而其文学导师纳诺夫的归隐则是"意隐".菲利普·罗斯所追求的是"身隐"后的"意隐",既不同于祖克曼的也不同于纳诺夫的归隐.这种归隐在文学作品上表现出强烈的"内省"意识,主张文学上的"归藏",即将后现代的艺术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结合起来,开创一条文学新路.罗斯的归隐在政治上体现为不主张追随美国政府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而主张韬光养晦、避世求安.这种归隐思想无疑有利于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9.
苏轼儒释道杂糅,一尊儒学,人所共知;然其思想形成及转捩的重要时期在哪,却见仁见智。惠州贬前,苏轼佛老兼修,治儒为主。惠州之贬是苏轼儒释道思想发展的转捩时期,佛老膨胀,治身、治心为主,治儒次之,达观自处,但悯世之心仍存。  相似文献   

20.
苏轼的归隐向往,不仅根基于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而且导源于那个时代的浓郁的政治忧患和生命忧患。剖析苏轼壮心、忧心、归心互相交织的动态心路历程,对于探究宋士大夫的文化心态和多舛命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