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育的过程便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质 ,无疑包含着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 ,二是精神。因此 ,语文教育要为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语言“底子”和精神“底子”。一、利用教材资源 ,在品味语言中孕育精神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有语言创造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的学习 ,以掌握丰富的语言 ,传承精神遗产。而语文教材 ,就是把这种“精神遗产”蕴含在“丰富的语言”之中 ,成为塑造学生、完善学生、发展学生的教学凭借 ,成为夯实学生语言“底子”和精神“底子”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语文是学习知识的基础,语文学不好,就难以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也难以与其他人交流。因此,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语文课的教学。母语是本民族的语言,是一个人最早学会的语言。一个国家的语文教学往往就是指母语教学。多民族国家的语文教学除了本民族的母语教学外,一般也  相似文献   

3.
窦桂梅老师在谈到小学语文教学时曾经说过:“我们提倡的主题教学要努力给学生打下两个底子。学习的底子。精神的底子。  相似文献   

4.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陈钟梁教授说得好: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可见,我们应加强语言学习,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充分运用语言抓手.“抓”出课堂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5.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从教师的视角看,一堂好课应该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简明: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教学内容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打下“语言发展的底子”,这是语文教师肩负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怎样教,这样的研究在不断深入,而我们在语文教学的改革中也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再次着重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把着力点放在了“运用”一词上。《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可见,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求应从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向“学习言语”转变。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是科学,是根据母语特点,遵循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让儿童学好语文的科学。语文教学也是艺术,是形象的、情感的、审美的、富有魅力的传承语文知识能力的艺术。由于母语凝聚了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因此,中国的语文教育不仅是使儿童从“自然人”转变到“社会人”的教育,也是使儿童成为真正中国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三点式阅读     
语文教育的过程便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质,无疑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二是精神。因此,语文教育要为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语言“底子”和精神“底子”。  相似文献   

9.
古诗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语文新课标也特别强调:"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担负着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民族精神必以民族文化为载体,而中国古代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又是民族文化之精粹.所以我们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开发好古人留下的精神和语言宝库.  相似文献   

10.
古诗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语文新课标也特别强调:"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担负着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民族精神必以民族文化为载体,而中国古代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又是民族文化之精粹.所以我们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开发好古人留下的精神和语言宝厍.  相似文献   

11.
陈金芝 《现代语文》2008,(12):70-71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语言和文学的艺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做到课堂生动,教法灵活,知识丰富,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不能把鲜活的语文课上死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适当的“留白”,给学生的思想留下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所有的课程中,语文应该说是最富于生活情趣、最丰富多彩的一门学科,然而,现在语文课竟成了最不受学生欢迎的枯燥无味的一门课。不少学生正在“远离”语文,“厌倦”甚至“厌恶”语文,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语文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语文学习是影响人的一生、贯穿人的一生、与人的生命相始终的。于漪老师说,学习母语,不是一般的技能技巧问题,母语是每个中国人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每个中国人血肉相连。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还语文教学以魅力,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语文教学要“真”这里…  相似文献   

13.
汉语是我们的国语,语文课就是我们的母语课,是一门重要的工具课,我们日常生活的交往要有母语,语文在其他学科中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正因为语文课是我们的母语课,因此不受学生们的重视,认为语文的学习不需要下功夫就可以学好,致使部分学生语文成绩一直上不去。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办法改变这种现状,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4.
能否给学生一顿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大餐,让学生不再觉得“语文乏味”,这是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那么,如何开启学生学习语文的“胃口”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发掘语文课自身特殊的美味。一、语言美语文教材汇聚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名篇佳作。优美的语言,是理想的母语教育范文,虽久经岁月磨砺,却依旧熠熠生辉。语文教师必须拥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对其教学的内容能准确、形象、灵活地表达出来,能把“坚定与动摇”、“倔强与脆弱”、“高昂与低沉”、“稳重与轻佻”、“美丽与丑陋”、“高尚与卑鄙”、“欢乐与悲哀”等复杂的感情…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是我们的母语教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语文课“主导”的语文教师,要让自己的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16.
谭仕林 《考试周刊》2010,(37):40-42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阵地,然而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一直困扰着我们。为什么语文课时数最多,学习环境最优(学习自己的母语),学习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工具性”也好,是“人文性”也好,谁都得承认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然而,语言教学教什么,却一直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结果。对掌握了母语基本规律的学生来说,最需要的不是“××叫什么”,“什么是名词、动词,什么是××句式”之类,这些知识其实只是学习语言的手段不是目的;最需要的是种种言语体验。他们需要从不同的言语体验中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丰富多彩的人生,从而更好地感受母语,更好地运用母语。因此,如果说“教语言,而不是教语言知识”的提法让我们认清了过去语言教学的误区;那么…  相似文献   

18.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因此,学生接受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对一门语言的简单掌握,同时还是对民族睿智、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语文课程中教育教学中,应时刻注意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并力求实现以该学科为媒介,努力拓展学生人文精神,最终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那么,究竟要如何才能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如何才能实现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内涵的渗透、开发和利用?这正是本文思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激情,是语文的底色。但所有陈述“语文何为”的句子,似乎都没有把激情直截了当地置于重要的位置。我们说,语文是对诗意的追寻;我们说,语文是要呵护学生心底最柔软的东西;我们说,语文是要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可是忘了追加一句,所有这些理想的信念,无不需要激情的支撑。教师没有了激情,追寻诗意的课堂就成了一句空话。语文课往往是靠激情获得力量的。许多人在回忆自己的精神发展史时,都会提到语文老师的人格魅力,提到语文课堂的情感温润,甚至他们的生命轨迹,可能就是由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偶然决定的。下文中龙小华老师选择当教师,不就是因为倾倒于大学时代吴老先生课堂上的激情风采吗?反之,一堂没有激情涌流的语文课,是无力给学生的心灵留下印迹的。请回忆一下,中小学时代那么多语文课,哪些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非是流淌着激情的,除非是拨动了你心弦的,你才会梦牵魂系,刻骨铭心。非但语文课,就是其他学科甚至理科的课堂,也同样需要激情的滋润。什么样的教师算是优秀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以为最简单实用的定义,就是他有本事让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如痴如醉,也就是说,他能点燃学生对本门学科的激情。就像心灵只能由心灵唤醒一样,激情也只有激情能够点燃。一个不热爱数学的老师,是难以让学生  相似文献   

20.
贾秀芸 《考试周刊》2010,(11):59-59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课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利阵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学科中的品德教育形象生动.富有变化,避免了枯燥乏味的道理说教。语文课本中的抒情、记叙、议论性的语言,以及小说中的正面形象、反面形象等,无一不是德育的好教材。语文课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是间接的。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的无声教育.这种影响是长久的,能伴随人的一生,这是其他学科办不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