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镜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在白居易现存诗作中,约有60首是与镜子有关系的,这些诗真实地反映和记录了诗人在多年诗歌创作中特定时间的心理状态,应当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和研究,以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白居易其人与创作全貌。  相似文献   

2.
石头、星星、水、风、镜子、玫瑰、火车这几个意象贯穿了阿毛整个创作过程。这些意象不仅表现出原型意义,还被诗人赋予了现代性,它们一起指向生命的源头及对自我的认识,与此同时,意象的变奏也揭示出阿毛前后期诗风的变与不变。  相似文献   

3.
在表现"俄罗斯"主题的诗作中,伟大诗人勃洛克赋以祖国"妻子"或"爱人"等意象,它们是诗人笔下"永恒的女性"形象的延伸,被用来表达祖国俄罗斯在诗人心目中的完美和神圣的情愫。勃洛克反映"俄罗斯"主题的诗作往往追溯国家的既往历史,同时对其未来又充满着希冀与期望,在这些诗作的字里行间,表达出了诗人对祖国深挚的爱。  相似文献   

4.
对黑人在极端生存环境下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是莫里森作品的一大主题。莫里森用镜子意象来表现黑人对自我的审视。镜子代表着白人文化的价值观。在这样镜子的审视下黑人或疯狂迷失或清醒觉悟。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前期诗作中表现出了“明道”与“缘情”、“尚用”与“尚美”等两歧性,而据相关文献资料可知,白居易前期的诗论却又是以“明道”为宗,倡导写实尚俗,忽视了诗歌的情感和审美特征.显然,他的诗论与实践之间存有抵牾.但是白居易始终没有直面其诗歌中的这些矛盾,究竟是他的无意识抑或有意为之?从白居易的家庭环境、心态性格及其相关的客观存在等方面来看,其前期诗作中存在的两歧性或许是合于情理的.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学批评白居易论的轨迹表现为:中唐至宋初,诗论家们对其诗作各方面基本持称扬态度;大致从北宋中期开始,出现不小规模的对其诗作审美表现的批评之声;进入明代,诗学批评的意气化色彩明显增强,白居易及其诗作基本处于被否定的境局;清代,白居易论最终进入到较为全面深入的辨析之中。  相似文献   

7.
陈陟云诗人与法官双重身份的对峙造成其诗作反抗现实桎梏和眺望精神彼岸的张力之美。其诗作中借助镜子、梦境等意象构筑虚幻的诗性世界,并借此关照现实世界,剥离了事物的确定性,对世界进行了形而上的思考,并揭示其本质的虚构,表露出存在的虚无和荒诞的生命感知。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其诗作中,他常常感时叹逝并且对自身的变化及生命流程表现出极度的关注。与佛学的接触使他的生命意识得到深化的同时也确立了其生命的主体意识。在渐入佛教的过程中,前期白居易诗中所表现出的易感的生命意识最终被佛教的看空物我所取代。其生命意识的变化与主体性的自觉反映出他与佛教尤其是禅宗之间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戴望舒是三四十年代蜚声文坛的天才诗人,他一生留下的诗作仅90多首,但他却以别样的诗情与诗艺在诗坛上独树一帜。诗人曲折哀惋的一生和他的代表诗作《雨巷》,表现出戴望舒诗歌的独特性:其一,揭示诗人情感个性的几种具体体现,即孤独、幽怨、迷惘和执着的追求等。其二,阐释其诗作在形式上的独具匠心,表现出意象选择的朦胧伤感、意象构成的象征化原则和语言运用的含蓄蕴藉、质析自然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反映妇女生活,提出妇女问题是白居易诗作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妇女问题上,由于受时代意识的影响,以及所处阶级的限制,白诗表现出了进步与保守并存的特点。本文从分析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男性权利话语入手,通过个人诗作分析来揭示白居易的妇女观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1.
镜子是人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工具,它不仅是反映相貌容貌的器物,还可以作为意象形成文化的载体。熟语是在民间经过长时间流传的词组或句子,是传承民间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镜子”在中俄两国熟语中表现出不同意象,体现出两国不同的文化习俗。以汉俄熟语中的“镜子”意象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研究方法,分析“镜子”意象在汉俄熟语中的具体展现及其文化内涵,探究中俄两国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2.
论江淹摹拟之作的两大类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淹的摹拟之作有<杂体十五首>与<效阮公诗十五首>两大组,此二者都重现前辈诗作的风采与辉煌,又有许多不同.<杂体三十首>摹拟与突出前辈诗作的个性与特殊性,其着重点在于凸现与强调前辈诗作在造型、意象、场景的独特性的同时,又给人以新奇感.<效阮公诗十五首>刻意在摹拟中表现出摹拟者自身情感抒发的现实性与自我性,着重点在于不违背前辈诗人的情感抒发的独特性的同时又给人以新奇感.江淹摹拟诗作意义也在于此面对已经凝固化的形态表现出新奇感.  相似文献   

13.
黄春 《文教资料》2005,(26):78-79
文章通过白居易诗词中有关花意象的运用进行剖析,从白居易诗词的"花"中不仅可以解读诗人的思想、心绪、际遇,而且亦可以管窥唐代社会及人情世故等历史层面.白诗词中的花意象灵韵独具,似能解语,无法述说穷尽.  相似文献   

14.
唐乐府总体上有较明显的格律化倾向,但少量诗作又表现出"以文为诗"的特点,与近体诗声律要求相差很大,多使用散文语法和散文笔法,从而增加了唐乐府风格的多样性和声律的复杂性。唐乐府"相和歌辞"、"新乐府辞"中"以文为诗"之作的出现既是相关诗作不入乐的结果,又是李白、元稹、白居易、僧贯休、僧齐己等作家个人风格的体现,还受到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体诗声律对诗歌内容的束缚。  相似文献   

15.
徐志摩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与心灵感应产物的体现。在绝大部分诗作中,诗人通过对其本人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整体把握,通过对诗歌意象、形式、韵律的独到描绘和精心构建,把浸润着诗人理想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营造出无与伦比的优美意境,创下了新诗抒情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欣赏古代名家诗作的时候,经常可以发现,他们大都对一种或数种由客观外物构成的意象较为偏爱。此类意象在其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透过这些意象,往往可以映照出诗作的独特风格、显露出作者的个性特征。比如,陶渊明诗中的秋菊、陆游诗中的腊梅,就是十分典型的例证。至于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笔者以为,其诗中出现次数最多,能够鲜明地表现其个性特征的意象,乃是酒与月。本文拟以酒与月在表现李白性格中的作用为题,粗陈管见如下,请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17.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有很多的诗歌出现了"惭""愧"等字眼,这些诗歌,一方面表现出了白居易的负罪感心理,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难能可贵的自我批判意识;另一方面,这些诗歌特别是在感伤诗和闲适诗中也体现了作者由负罪感向逍遥闲适心态的转变.本文结合白居易的身世简要分析了他这种转变的心路历程,实际上处于一种进退的矛盾纠缠中.  相似文献   

18.
王维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表现出一种清新自然而又空灵蕴藉的独特诗风。性本清净、万法虚空和常心是道是禅宗思想的不同层面,由此结合三首诗歌的不同翻译文本比较,评析王维诗歌中禅文化的传译视角、方法与效果,提出禅诗翻译应着眼于禅宗思想的"意美"传递,为此要注重意象与意境的移植。  相似文献   

19.
镜子这一意象多次在明清小说中出现。《红楼梦》中的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的"风月宝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多次出现的"轩辕镜",《西游记》中的"照妖镜",还有《二刻拍案惊奇》中具有聚财敛富之用的"古镜",《聊斋志异》中用以占卜的"镜听",墓葬中随葬的镜子。这些镜子所表现出来的意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驱邪除妖。尤其是在神魔小说中最能体现这一点。要解释这一现象,就要从镜子本身的解释及镜子所代表的意象来分析,以回答镜子多用以驱邪除妖的问题,还可以阐释镜子这一器物在明清小说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娟 《文教资料》2008,(5):31-32
诗歌<病玫瑰>是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经验之歌>中的作品之一,短小精悍.作者运用简单具体的意象来表现诗人抽象的思想和情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威廉·布莱克在他的诗作中就运用了丰富的意象而超越了时代.<病玫瑰>中的"病玫瑰"和"无形的虫"等意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文章通过解读布莱克<病玫瑰>中运用的意象,来反映当时社会的两性关系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反映人的灵魂的丑陋和肮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