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游戏精神的实质何谓游戏精神?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说:"人的游戏活动玩味着某种东西。"这里的"某种东西"所表达的正是所谓的"游戏精神"。游戏精神重在解释"怎样的精神",而不是"怎洋的游戏"。游戏是人的天性,无论是孩子、教师,还是家长都有游戏的需要。事实证明,游戏不仅代表着幼儿自由、天真无邪、自然的天性,它还能激发其潜在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生成是现代哲学的最强音"、"生成性思维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本质上看,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才是生成的最根本最深刻意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生成是与现成或预成相对应的,它是一种非现成,也就是未完成的,未完成就意味着永远处于生成变化的过程之中.马克思认为,"世界从本质上是某种从混沌中产生的东西,是某种东西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云南省在从幼儿到大学生的"三生教育"的核心就在于生成性.  相似文献   

3.
我喜欢的游戏是"猫抓老鼠".玩这个游戏时,参加的人越多越有趣,一个人当"猫",其他的人都当"老鼠".  相似文献   

4.
兴趣与人生     
小孩子的游戏,最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在游戏中,小孩子作某种事,完全由于他的兴趣.他可以写字,但他并非欲成一书家.他可以画画,但他并非欲成一画家.他更非欲以写字或画画,得到所谓"世间名利恭敬".他写字或画画,完全是无所为而为.他作某种事,完全是乘兴,他兴来则作,兴尽则止.所谓"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他作某种事皆是顺其自然,没有矫揉造作,所以他作某种事,是无所为而为,亦即是无为.  相似文献   

5.
重点解读一、物体物质质量在我们的周围有着许许多多的东西."东西"是人们的习惯语,就是物理中所说的"物体".物体总是由某种或几种材料组成的,如木桌是物体,它是由木头这种  相似文献   

6.
数学是什么?很多学生对此非常困惑.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说:"数学好玩,请您玩好".在很多人的心中,数学了无生趣.其实数学并不枯燥.它虽然不是游戏,但是它是一种有兴趣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教学与游戏是幼儿园的两种活动,教学游戏化与游戏教学化是二者相整合的主要途径.当前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对游戏教学化与教学游戏化的概念理解模糊不清,片面看待游戏与教学间关系的问题.为改善这一现状,我们需要聚焦深层问题,明晰"化"字的涵义,进而将"游戏与教学的单维度关系"上升到"游戏精神与教学精神的双维度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而作为一种游戏疗法的"箱庭游戏"目前正逐渐被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它的神奇在于它能真实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唤醒人的自我治愈能力。它用一种视觉投射的表现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将难以言语化的"无形"的东西"有形"化,从而让我们可以凭借箱庭作品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解  相似文献   

9.
兴趣与人生     
小孩子的游戏,最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在游戏中,小孩子作某种事,完全由于他的兴趣。他可以写字,但他并非欲成一书家。他可以画画,但他并非欲成一画家。他更非欲以写字或画画,得到所谓"世间名利恭敬"。他写字或画画,完全是无所为而为。他作某种事,完全是乘兴,他兴来则作,兴尽则止。所谓"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他作某种事皆是顺其自然,没有矫揉造作,所以他作某种事,是无所为而为,亦即是无为。当小孩子时候的游戏,是人的生活中的最快乐的一部分。道家的理想的生活,即是这一类的  相似文献   

10.
人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的游戏性规定了游戏是人的存在方式,尤其是儿童的存在方式。以传承文化、创造文化为己任的教育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理应以游戏的方式存在,即具有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展示、创生、对话的精神。具有游戏精神的教育强调确立"游戏人"的教育目标,创造"游戏场"式的教育情景,开展对话和生成的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1.
因为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所以游戏便被纳入教育的视野.但游戏一旦成为教育者手中的工具,试图运用它去实现某种教育功能时,立刻就被赋予了功利目的.当游戏必须符合教育的目的性时,游戏者的自由意志将被大大削弱.对游戏与教学关系的认识和实践,既受制于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制于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既要"寓教于乐",更要"寓学于乐".  相似文献   

12.
礼物     
礼物,是个神圣的东西.收到礼物的人,十分激动,送出礼物的人,则是"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个春节期间,爸爸妈妈就送给我一个"大礼物".  相似文献   

13.
一直有这样一种声音:蒙台梭利反对儿童游戏,主张儿童"工作",主张儿童在丁作中探索,自我发现,自我纠正,自我发展.笔者在此对这种观点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大多数人认为,第一个阐明游戏的教育价值的人是福禄倍尔.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幼儿教育学>上这样说:福禄培尔是第一个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他认为幼儿是通过游戏将内在的精神活动表现出来,"游戏是生命的镜子";他强调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智慧发展有重要意义,"游戏会产生喜悦、自由、满足,以及内在的平安、和谐".游戏是幼儿"起于快乐而终于智慧的学习",能自动自发、用心认真地玩到累了为止的孩子,将来必是个健壮、坚韧、能够牺牲、奉献的人,他还认为游戏中玩具是必需的,幼儿通过玩具可直觉到不可观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美国戏剧家阿尔比的《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讲述的是一部人生悲剧,但故事的结局主人公却重新获得生活的希望。基于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的游戏理论,可以发现结局的转变和贯穿全剧的"游戏"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该剧从戏谑性的剧名和神秘性的章节名,到推动情节发展的四个游戏,再到人物对话中夸张诙谐的文字游戏,这些无处不在的游戏精神以其戏谑的姿态讽刺和抵抗理性和功利的现代文明,使人物和读者在精神层面得到某种宣泄和释放,获得某种自由,从而战胜人生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5.
关乎人的内涵与健康生存、发展,也是随着科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丰富、充实的动态性概念或要求.面对读图时代"图本"日益丰富与"图本"取代"文本"成为当今青少年接受信息、建构认知、进行人际交互的主要媒介,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游戏素养"来适应这种变化."游戏素养"具有认知、体验、情感、技能四大组成要素,其目的在于实现"认知游戏、优选游戏、合理游戏、健康游戏、创造游戏".  相似文献   

16.
"游戏精神"突显的是个体生命成长初期特有的自由、梦想、追求愉悦等人类本能的精神特点,更多地显示着人的"自然性"。教育应当尊重人的天赋的自然秉性并加以引导,"正如水流不遇礁石不会激起生动的波纹一样,本能冲动不遇到代表社会和伦理的意识的阻抗也不会转变为人的感情"。使"游戏精神"与教育走向融合,在团辅课中张扬儿童的"游戏精神",能克服"重道轻情""强说弱行"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卷白菜心     
宁静 《课外生活》2008,(1):94-95
游戏规则:10人左右,手拉手站成一列,站在最前边的同学是"白菜心".游戏开始后,大家一边有节奏地说:"卷呀,卷呀,卷白菜!卷呀,卷呀,卷白菜……"一边以"白菜心"为中心点来卷绕.中途掉队者将会被淘汰.其出场以后,游戏继续开始,且速度逐渐加快.最后的获胜者做下一轮游戏的"白菜心".  相似文献   

18.
人总是通过一些情感活动来形成某种"感"。"感"可以从与实物或虚物的接触中形成;也可以在与一些抽象物的关联中形成。"感"是与知识、能力相区别的另一种心理品质,是人的骨子里的东西。而这种对人的道德行为起决定作用的骨子里的东西就是素质。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获得那种骨子里的东西,完善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或者让他们有更大可能成为某种"家"的那种特别优秀的"感"。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骨子里东西的充实和完善。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历史感于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宝贵的。对于人生,感是品格、担当,是使命、力量,更是一种丰富。灵感加善感,才是巨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艺术的美就是要把无形的"情"和"意"变成有形的"景"和"象"表现出来.诗歌创作是要把人的精神和情感这种无形的东西变为有形,而诗歌欣赏则要从有形的景象和景物中发掘其无形的精神和意蕴.辛词精致与豪迈的融会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浑然天成,<青玉案·元夕>充分显示了辛词雄深雅健、才情富艳、兴寄颇深的艺术特色和独到的审美个性.  相似文献   

20.
名词类后缀"手"由表示"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到表示"擅长某种技能的人或做某种事的人",经历了一个虚化的历程。本文从"手"的语法化过程、语法化动因和机制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