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积极策划在我国东北成立所谓“满洲国”,以便进行殖民统治,并以此应付世界公正舆论的谴责。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日伪当局打出孔孟旗号,抛出“王道政治”的统治思想,在恢复中国封建纲常伦理的旗号下,日伪统治集团对东北沦陷区的妇女进行“洗脑”,力图用封建礼教思想和殖民统治理论对其实施教化和改造,从而使广大沦陷区妇女顺从日伪殖民当局的统治,但是,这并没有阻挡住大多数妇女觉醒的脚步。  相似文献   

2.
伪满洲国反动、愚民的政治宣传教育小册子《建国精神》,是殖民奴化的教材,它极力宣扬“满洲国”是以日本国为中心国家和指导国家的“日满一体化”的国家,号召为全球实现以日本国为中心和指导国家的一个国家即日本的“建国精神”而努力奋斗.这些足见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狼子野心和颠倒是非.  相似文献   

3.
明治维新后期,日本国内儒学逐渐走向军国主义化。为谋发动侵华战争,明治政府将儒家文化中的忠孝伦理借助于武士道的形式扩展为全体日本人只效忠天皇一人的近代军国主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国家意识全面法西斯化的形势下,日本国内儒学研究的学术性也逐渐退化。这些为后来日本殖民者在沦陷区宣扬封建礼教,奴役中国人民提供了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日伪当局把推行奴化教育作为实施其“思想战”的主要措施,建立了系统的奴化教育网络,规定了以“亲日”、“复古”为核心的奴化教育方针,推行了一系列奴化教育措施。日伪在华北沦陷区推行的奴化教育,尽管具有渗透面广、欺骗性强等特点,但无法改变其为日本殖民侵略服务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条件:日本的历史化传统为军国主义思想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军国教育使日本整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而“军部独立”的宪政体制则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形成的直接动力和最终保障。  相似文献   

6.
日本是一个地理环境狭小、人口只有12540万(1993年)的小国,但在历史上,却屡屡发动一系列对外战争,充分体现了其民族沙文主义的色彩。探讨日本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其民族宗教“神道教”与其军国主义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神道教”在日本军国主义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既促成了历史上日本的多次对外战争,也是二战后,为什么日本作为战败国,虽接受了远东军事法庭的审判,但其军国主义的思想却阴魂不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日本侵华时期对中国沦陷区实施殖民统治,奴化教育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为了深入地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日伪制定了相关的教育目标,并以此为核心在实施过程中从学校和社会两个方面加强控制,妄图彻底“改造”青少年的思想。对此,我们应严肃地加以清理。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当局一方面加紧对沦陷区工矿业的掠夺和榨取,另一方面加强对与掠夺资源相关的工矿业的直接投资。日资在华形成了以20个垄断性企业系统为核心的殖民掠夺与为侵略战争服务的投资经营体系,完全控制了沦陷区的经济命脉。  相似文献   

9.
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是与日本近代化同步进行的,武力侵略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作过程。同时,近代天皇制为中心的社会政治结构和启蒙思想为军国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制造了舆论;“国家神道”成为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而二战后,美国的“冷战”和“反共”政策,为军国主义的复活大开放便之门。本试图从这些历史的深层分析日本军国主义倒而不死的根源,说明军国主义对日本政治和社会生活影响的根深蒂固,为此,爱好和平的人们要警惕军国主义的复活,并与之作坚决的长期的斗争。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沦陷区,日本侵略对中国原有的民族化教育事业进行了全方位摧残,打乱了中国原有的教育布局,使中国教育遭到了史无前例的重创。为了使中国沦陷区彻底殖民地化,日本侵略制定了奴化教育方针政策,建立了相应的伪教育行政体制,用以统辖沦陷区的教育系统。其中,十分强调“宣传教育”、“以华治华”的殖民主义化统治,在“恢复”和“调整”原有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扶植伪政权建立了伪学校教育体系。同时,还建构了系统的、殖民化的社会教育和校外教育,以奴化沦陷区人民的思想。日伪在中国沦陷区实施的是赤裸裸的殖民奴化教育。  相似文献   

11.
日本战后德育教育是以对战前教育的批判和反省为出发点的。文部省在战败后首先致力于肃清军国主义思想,删除教科书中军国主义、超国家主义的内容。探寻新型道德思想和教学法。 1.“公民课”的构想 战败后,文部省设置了公民教育刷新委员会,并着手编写新的“公民课”教材:《公民教师  相似文献   

12.
《樱花》与《桃太郎》是日本昭和初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第一册中的两篇课文,分别位于该册教科书的开头和结尾。《樱花》一课重在培养学生的“日本魂”与“大和心”,《桃太郎》一课旨在塑造学生的“爱心”、“勇气”、“孝行”与“海外发展”的品格与精神。这两篇课文在日本国语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其课程价值取向具有浓重的军国主义思想色彩。对日本昭和初期小学国语课程价值取向中的军国主义思想进行深入的剖析,无论是对日本还是对中国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伪“满洲国”是日本一手制造和操纵的傀儡政权,与日本控制下的朝鲜、台湾一样,是日本的殖民地,但伪满名义上又是个“独立国”。怎样统治这样一个特殊类型的殖民地成了日本帝国主义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深入具体地分析了日本外务省在粉饰傀儡政权,伪装其“独立性”,以及确立殖民体制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日本战败投降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内始终存在着一股歪曲历史、美化侵赂的歪风,军国主义的阴魂不散,极右势力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日本自身的原因之外,二战结束前后美国的对日政策也是难辞其咎的。日本投降前后,美国从其称霸全球的战略利益出发,在日本投降问题上,在《开罗宣言》所要求的“无条件投降”的强硬立场上不断退步,同日本法西斯政权作了一笔不光彩的交易,使日本在“‘国体’前提下投降”的要求得以实现;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占领当局在日本报行的民主改革并不彻底,没有追究日本天皇的战争责任,对战犯的惩治也极不彻底,这为战后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保留了孽根;从1948年开始,彻底改变了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日本军国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初,用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炮制伪"满洲国",为隔绝东三省与关内地区联系并据此向华北推进,实施了扩大战争攻占热河的详细计划,张学良将军亦为保卫热河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准备.  相似文献   

16.
日本侵略战争的发动不能仅归咎于少数军国主义分子的煽动,在以往的阶级分析法中被认作受害者的许多普通日本民众、部分思想文化界人士在战争中也扮演了积极角色,战时日本的军国主义右翼思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烈的社会氛围。把握军国主义社会结构有助于促进日本国民对战争罪责的清醒认识,也是遏制今日日本军国主义回潮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7.
图1的恐龙是“中国”,正在锯它的尾巴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已锯断的尾巴放在一个标明有“东北数省”字样的篮子里。图2的军人注明为“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脚下踩着的两人分别是“日本”和“中国”。  相似文献   

18.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把中国当作它的重点侵略目标,本世纪30年代日本不断发动扩大的侵华战争,其最终目的是掠夺中国经济,以解决日本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重匮乏的资源和狭窄的国内市场问题,本文就日本在中国沦陷区通过控制金融来从事经济掠夺作一简述。一、抢占银行、银号,攫取中国现金日军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将南京政府所属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及其金融机构占为己有,也强占民间私人银行、银号、钱庄当铺等,直接掠夺黄金白银等现金。“9·18”事变后,东北其唯一的金库所存现金7千万元亦…  相似文献   

19.
由日本东海教育研究所和我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吉林省教育科学院、辽宁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二次日中“满洲国”教育研讨会于今年8月24日至25日在日本东京举行。为反省过去、展望未来,增强中日人民友谊,以海老原治善教授为代表的日本“满洲国”教育史研究会于1991年9月18日在东京召开了第一次“满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同盟国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制定了一系列非军国主义化的政策,日本走上了“民主化”的道路。六、七十年代后,随着世界经济大国的确立,日本开始重新谋求世界政治、军事大国的地位,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复苏,相应的对外政策也根据自身利益发生演变。60多年过去了,今天日本军国主义的幽灵又在扶桑游荡,中国人应该多了解日本,找寻其军国主义根源,建立正确的现代日本观,不要停留在“小日本鬼子”的低水平谩骂上,应保持战略警惕,做好应对其军国主义挑衅的战术准备,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