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文静 《中国教师》2011,(Z1):137-138
<正>在教学中,这种审美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有教师和学生对客体的评价,又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述,也可以是内心的检校与评判。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  相似文献   

2.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征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有教师和学生对客体的评价,又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达,也可以是内心的检校与评判。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已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有教师和学生对客体的评价,又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述,也可以是内心的检校与评判。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以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绘画欣赏中的评价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确认识教学评价与学生考试之间的关系,前提是明确教学评价的客体及其内涵.教学评价的客体不能简单表述为教学活动或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客体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的、通过课程紧密联系并且相互影响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李华 《现代语文》2005,(3):79-80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审美客体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学生对审美客体充分认识后,会引起内心深处情感的波动并且产生一种精神上的高度满足、愉快和喜悦.这种情感活动就是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6.
教师按照美的规律教学为审美化教学,学生站在审美的角度学习为审美化学习。在学生的审美化学习中,教师起着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中介人的三重作用,即教师的形象首先是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又是科学知识美的审美主体,同时又是架起科学美和学生之间桥梁的中介人。审美客体是教师的形象问题,审美主体是教师的水平问题,中介人的作用发挥如何则是教  相似文献   

7.
高尔基曾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客体和主体,应该在审美过程中得到统一。政治课中能有机渗透审美教育,就会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对教师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这就是政治课教学中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8.
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构成课堂教学基本元素的是学生、教材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教材和教师这三个基本元素之间必然经历一个由相互矛盾对立归于协调统一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教材是其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面临的客体,只有经过一番钻研,才能由未知到已知;在实施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学生又成为教师新的客体,教者必须洞悉客体的个性心理并根据其变化及时调控,保证客体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对于学生来说,首先必须调整情绪,接纳教师这个客体;接着又要接触另一客体——教材,在教师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完成学习任务.可以看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客体,而教师与学生之间互为客体,这对矛盾成为课堂教学各种矛盾中的关键所在.教师与学生关  相似文献   

9.
审美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的美的鉴赏和领会。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是众多的,只要具有美的品质,无论是社会的、自然的、艺术的客观物体,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可以陶冶情操、净化情感、美化心灵。对语文教学来说,审美将有助于阅读、写作水平的提高,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学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教育过程。它不仅仅是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也是一种审美观培养、建立的过程。在体育教学的审美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与学生相互为主体和客体,并产生不可逆反应。本文对体育教师作为审美客体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做了初步的研究,对提  相似文献   

12.
梁东标 《教育导刊》2007,7(3):20-22
教育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也是一种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素质发展评价中,评价的主体与客体的心理偏差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偏差.本文分析了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之间的心理偏差,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13.
美术欣赏是欣赏主体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进行感知与体验的过程,其结果表现具有评价性。中学美术欣赏作为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美术审美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现代美术素质教育具有重意义。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美术欣赏教学特点的把握,针对学生整体的美术素养水平,让学生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逐步提高自身的美术审美素养,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本文通过对美术欣赏教学特点的探析,浅显地谈谈美术欣赏教学的审美价值与评价。[1]  相似文献   

14.
浅述唱歌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葛思诚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有其不可低估的作用。审美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审美客体产生浓厚兴趣,并受到审美客体的...  相似文献   

15.
孙娟 《教学与管理》2008,(2):146-147
音乐教育,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审美主体,音乐是审美客体,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促进主体与客体的沟通,让学生自觉投入到音乐审美体验中,以心灵感应音乐,从而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和人文感化作用。音乐的进行和发展,必须符合人们的情感发展的需要,人们才觉得音乐是美的,是抚摸心灵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美术欣赏,是欣赏主体在面对美术客体时的能动的审美活动。一方面,美术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客体有感知与体验的评价能力。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种现象背后的审美价值。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学美是审美潜能与美的潜因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一种能引起师生心灵愉悦的和谐状态。这种和谐状态首先是审美客体中的多种因素之间的和谐,这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大的和谐,即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诸因素的大和谐。这样,体育教学美才显示出来。但是.体育教学美的最终出现只能是在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之中,主客体离开了任何一方,和谐—美就无法产生。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是对青少年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有一个和谐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对审美客体移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审美教育要使学生具备认识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美、追求美、再现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结合SPOC在线教学评价的优势,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反馈与改进环节,全流程同步开展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形成"双客体、全流程"在线教学评价模式,并提出以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为立足点,以有效改进教和学为出发点,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为归宿点的"双客体、全流程"在线教学评价模式实施原则.  相似文献   

20.
教学审美价值的本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审美价值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主体与满足教学主体审美需要的教学客体的属性之间的关系,隶属于教学价值的范畴。它具有的特征是,主体间性、多元性、体验性、自由性。澄清教学审美价值的本质特征,不仅有利于消除对教学审美的种种误解,而且有利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