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是礼乐文化的载体,隐含着潜在的教化功能.儒家以孔子肇始,至汉代<毛诗序>形成了系统的<诗>教理论体系.<孔子诗论>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诗>论专著,"以色喻礼"是其提出的重要<诗>教观点,它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诗>教理论,并且与子思学派的"性"、"情"思想有直接的关系,成为连接孔子"礼乐"教化与汉代<诗>教理论的中间环节.通过系统梳理汉以前儒家对<关雎>题旨的解读,可以反推儒家<诗>教思想的发展和演进.  相似文献   

2.
<钟嵘诗品陆士衡条疏证>误漏颇多.对"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数句的<疏证>补正如下:1.<疏证>谓<诗品>"尚规矩"之评本于<晋书·陆机传>"士衡'服膺儒术,非礼勿动'".按当本于<抱朴子>佚文及<陆机别传>等.又<疏证>谓"尚规矩"是褒义,不妥.2.<疏证>校释"不贵绮错",前后矛盾.3.<疏证>未笺"直致"语源.4.还分别补述了陆机诗"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的种种表现等.其中,特别指出"尚规矩,不贵绮错"的实质,是只知"通"而不知"变".  相似文献   

3.
钟厚涛先生对<沦浪诗话>理论体系否定的角度和方法等是不成立的.严羽"说江西诗病"不是<沧浪诗话>的逻辑起点,而只是重要论据之一,"说江西诗病"并不代表要对"江西诗论"全盘否定,不能以<沦浪诗话>反"江西诗派"不彻底为依据,来否定<沦浪诗话>的体系.而"以禅喻诗"只是<沦浪诗话>诗论的论证方法之一,不能以比喻中的瑕疵来否认<沦浪诗话>的体系.<沧浪诗话>中的复古继承了复古创新的优良传统,对矫正时弊起着积极作用.因此,钟文抨击<沦浪诗话>的三方面,"立论动因的消解"、"言说策略的失效"和"批评后效的落空",都不能说明<沦浪诗话>不具备体系,何况这种批评本身存在着逻辑上的混乱.<沦浪诗话>的体系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4.
第四代导演的"文革"叙事电影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以<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为代表,是对"文革"和"四人帮"的控诉与批判.第二类有<巴山夜雨>、<小街>、<我们的田野>、<青春祭>等,是对"文革"时期青年一代青春、理想的追怀.影片的形象刻画从社会政治层面趋向人性层面,艺术审美呈现出由激烈、悲愤而诗意、抒情的发展风格.但对于形成"文革"的社会历史根源缺少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5.
<小尔雅>是为增广<尔雅>而作的.<小尔雅>是我国训诂学史上继<尔雅>之后一部重要的训诂专著,也是"雅学"系列的一部重要著作.因此,对<小尔雅>的内容及价值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乐府"<陌上桑>三解"在文献方面进行考证与辨析,揭示<陌上桑>及<艳歌罗敷行>是两个不同的相和曲,对"<陌上桑>三解"曲辞名提出质疑,为全面研究<陌上桑>、<罗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严粲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在其<诗>学著作<诗缉>中,他从<诗>的体例,对<诗>六义的认识和<诗句>对举几个方面来进行他的"以<诗>言<诗>",把<诗经>身上的经学性和理学性的"色彩"进一步削弱,故该书有着丰富的文学思想,在宋朝众多<诗>学著作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8.
帛书<易传·要>第四章<损><益>卦论是整个帛书<易传>中最精彩的一段文字,孔子称之为"损益之门"和"易道",可以说是整个春秋战国<易传>思想的一个结晶,是汉代易学思想发展的基石,但是却没有在通行本中流传下来.本文通过对损益卦论内容的分析,将帛书<易传>中<二三子>、<系辞>、<易之义>和<要>四篇文字的内容与今本<易传>中"乾坤之门"论说进行梳理和比较,并将这种梳理与帛书和今本两种<易传>传播历史脉络的梳理相结合,试图找到为什么损益卦论没能流传的原因并认为如果将"损益之门"与"乾坤之门"结合在一起作为理解<周易>的经和纬,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较为方便地入<周易>之门.  相似文献   

9.
说"人才"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于6月颁布了.首先,吸引笔者的就是<纲要>开篇对"人才"的界定:"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相比传统的"人才"定义,如<现代汉语词典>的"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和<辞海>的"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纲要>的定义显得具体而有特色.  相似文献   

10.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是西周时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孔子及儒家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的法的观念和主张的思想家.有关周公思想和言论的文献主要记载在<尚书>中的<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多士>、<无逸>、<多方>、<立政>和<诗经·大雅·文王>等篇.周公在这些文献中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宗法思想为核心的"礼治"思想,其中"明德慎刑"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三教合一"是明人阐释<西游记>的共同视角,"三教"在清人对<西游记>的文本阐释中则有着从"合"到"分"趋势.其中,以内丹道派的观念阐释<西游记>有着从粗疏到精致,从支离到系统的历史进程,是清代<西游记>文本阐释中的主流,影响相当深远.本文以<西游真诠>、<西游原旨>为个案,参照<西游证道书>、<新说西游记>、<通易西游正旨分章注释>,切入内丹道派的内在理路,探讨了内丹道派与<西游记>阐释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折衷"是刘勰的主要论文方法,<文心雕龙>"变乎<骚>"一语较典型地体现了他的这种"折衷"思维模式.在刘勰看来,体"资于故实"、数"酌于新声"是文"变"之"势"、"理",而<楚辞>则是对这两者的集中体现."变乎<骚>"者,实指<骚>(概指<楚辞>)为文"变"之典范.  相似文献   

13.
<创世纪>在整部<圣经>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的前三章对研究<圣经>成典的过程尤其重要,有助于揭示"神"、"人"、"万物"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凸显<圣经>成典过程中不同的时代背景.而对于"亚当夏娃是人类始祖"的质疑,有利于对以色列人在族群认同过程中所采取的"集体记忆"方式的理解.由此可知,<圣经>成典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层累叠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周传寿 《文教资料》2008,(35):15-17
明末时期的黄道周.为福建闽南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和文化名人之一.他自幼博览群书.潜心攻读诗、史、经典,尤为钟情于"屈赋".深为屈原爱国主义思想情操和执着"求索"精神所折服、所感染.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对人生的感悟,仿照屈原的<离骚>、<九章>、<天问>等作品,抒写了<謇骚>、<离疚>、<丛骚>、<九戾>、<九诉>、<九绎>、<续天问>等辞赋,具有极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后代研读.本文试以黄道周<謇骚>为对象.从黄道周的思想品位探寻其对"屈赋"爱国主题的继承与发展.以传承先人文明,弘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5.
陈丹 《考试周刊》2008,(8):149-150
理雅各的<论语>译本是英语世界儒家经典的标准译本.在<论语>中,"道"是一个涵义最复杂、最难把握的核心词汇.本文从语言学和哲学的角度,对理译<论语>中"道"的译法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了理译<论语>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自宋以来,学界对<古文尚书>的真实性多有怀疑,清人阎若璩著<尚书古文疏证>,判定<古文尚书>为"伪古文".然而,近年来,有些学者对"伪书"、"辨伪"态度有所改变,认为<古文尚书>并非伪书,<尚书古文疏证>所定之案是一个错误结论.前人的讨论,涉及多个方面,然鲜少语言学的角度.本文以<胤征>为例,探讨<古文尚书>的成书年代.通过文献调查,发现"火炎昆冈"、"玉石俱焚"、"猛火"、"天戒"、"常宪"五个词语,都不见于先秦文献,而见于东汉或西晋等的典籍.虽不能就此判断<胤征>为伪书,但可以推断<胤征>的最后成书可能在东汉魏晋时期.另外,从汉语史的角度来说,也不能够认为<胤征>所反映的都是先秦时期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7.
<汉语大词典>对<国语>"是知天咫,安知民则"中的"则"给出名词"方法"和语气词两种不同解释,这是<汉语大词典>的疏漏之处.此处"则"应为名词,意为"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戴礼·夏小正>所用历法,迄今主要有"十月太阳历"、"殷历"和"夏历"等三种观点.比较<夏小正>与<礼记·月令>,它们记载的物候相一致的情况居多;测算星宿的距度.可推知<夏小正>与<月令>记载的正月、三月、五月、六月和八月的星象皆一致.可见,<夏小正>与<月令>使用的历法大体相同.另,<月令>与<淮南子·时则训>记载的星象亦一致,且<淮南子·时则训>中斗建寅这一星象为夏历的主要标志,可见<月令>使用的是夏历,而<夏小正>所用历法亦以夏历为主.  相似文献   

19.
人本主义不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核心,<手稿>应看作马克思思想的过渡期著作.马克思世界观和美学观成熟期的拐点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将<手稿>视作马克思哲学和美学"诞生地"、"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开端",是不妥当的.模糊马克思"早期"和"成熟期"的思想界限,容易将其美学观变成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20.
说到沈丛文湘西题材的小说,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他的<边城>,而<萧萧>、<柏子>、<贵生>等作品,同样展现了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常"与"变".在这些作品中,他以一个"农民"的视角.运用富有湘西特色的地方语言,表现出"乡下人"原有的生存方式和现代文明入侵所带来的人生悲喜剧.<长河>是一部同类题材的小说,本文谈谈对<长河>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