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的社会角色是通过作者和读者两个维度来定位的。从作者一方而言.编辑是作者作品的裁决和加工者,编辑的二度创作是作者作品走向社会读者的关键环节。在这个阶段,编辑意识或称编辑的主体意识是决定编辑能力和编辑效果的重要因素。从读者一方而言,他们接受的是编辑产品,是编辑人员经过对各类信息的搜集、选题的设计与构思、作者的发现与选择、稿件的审读与加工以及文化市场的调查与开发等等一系列工作之后的精神和物质的产品。  相似文献   

2.
编辑导向是指编辑根据社会的需要,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文稿进行选择和优化,引导文化生产和消费,推动文化的发展,提高人们素质的过程。在当今数不胜数、良莠并存的信息大潮里,如何帮助读者辨别精华与糟粕,不断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编辑的导向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从中介地位看编辑导向作用 作者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读者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者,其关系也正如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一样,是一对又联系又对立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作者与读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读者文化需求的满足仰赖于作者的创作,作者的精神产品的价值又必须通过读者的文化消费,被读者接受而实现。另一方面,作者与读者又是矛盾对立的。作者的创作总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专业专长,且常常是表达个人的感受和信念。读者却不是全盘接受作者的产品,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其所需,择其所好。因而作者的产品可能不符合读者的需要而被淘汰,同时读者需求不为作者所  相似文献   

3.
编辑主体、编辑客体及其二者的关系,是编辑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编辑现象中的主体性和主客体相关性,构成了编辑学自己的发展轨迹。沿着这条轨迹可以观察到,编辑学既不是编辑主体,也不是编辑客体所决定的,而是由编辑主客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一、编辑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主体和客体是哲学范畴。编辑主体是“现实的人”,它首先是具有文化科学知识的人,其次它又是能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者,它只有在编辑实践中才显示其本质力量。编辑主体不是个体的人,是指群体而言的。编辑客体是编辑主体对象性活动的物质  相似文献   

4.
求异思维与编辑的创新意识在对客观事物的研究中,求异思维是在求同的基础上,着意求不同,它寻找不同的多视角,把握事物的特点,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或创造出新的成果。求异可以走向创新。科学工作者进行研究,要掌握有关情报和信息,要知道别人已经达到的成果和尚未研究的东西,以决定本身新的研究课题;编辑在审阅、选择精神产品时,着重有无新意,有无独创的东西,以便决定取舍。因此,产生于科研中的求异求新的思维方法,不仅对科学研究是重要的,而且对编辑工作也是颇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编辑和编辑学概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关于编辑学的建立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要建立编辑学,应该先把编辑和编辑学的概念探讨清楚。这里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一、编辑的概念如果不是对于“编辑”这个词进行字面释义,而是对编辑工作的内涵进行研究,就会发现各学者的表述差异很大。陈景春认为:“编辑是社会精神产品生产流程的一个中间环节,它以物态化生产为目的,对精神产品的原稿进行选择和加工。”  相似文献   

6.
编辑逆向思维四步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精神产品物质形态化之前,编辑始终是作者与读者的连锁系列中的"检察官",编辑加工的思维活动不仅要起承接作用,而且要启迪读者,其创造性凝集在最重要的质量检验与优化的智能劳动中.  相似文献   

7.
编辑潜能与稿件质量的互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般来说 ,一篇文章的完成往往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反反复复的修改。并且 ,不仅需要作者自己的修改 ,而且编辑的修改也是其必要的环节。编辑的精编细校、精雕细刻 ,不仅能使文章的整体构架和谐完美 ,使文稿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而且编辑的整体感、全局感以及从编辑思维坐标、读者思维坐标和作者思维坐标全视域的扫描 ,能够减少读者信息接受过程中的障碍 ,增大文献信息的社会传播效果。然而 ,编辑对文稿的加工和作用过程 ,并非信息的单向传播和流动的过程 ,而是一个信息的双向流动和编辑潜能与稿件质量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8.
编辑的思维及其表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的思维及其表现特征崔建聪思维,是指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编辑与作者、读者三位一体,共同构成社会精神产品——出版物生命的价值。而编辑的思维,与作者、读者的思维既相联系,又有区别。作...  相似文献   

9.
编辑、作者和读者是期刊编辑加工过程中的三个主体活动,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桥梁作用。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期刊是向社会、向企业传播文化的产品,它不仅包含着作者的劳动成果,还包含着编辑的劳动成果。作者是直接从事书稿的写作活动,创造具有独造性的智力产品的人。作者的思想、学识和风格决定了期刊的质量和价值,而编辑则根据期刊的宗旨,从实际出发,修改作品,使之更优秀,更完善,更能为读者所接受。根据书刊编辑学的观点,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编辑与作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作者撰写稿件,编辑对作者的稿件进行选择、整理和修改,从而产生了可以传播和保存的刊物。作者提供的稿件是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作者的劳动,就没有可供编辑修改、读者阅读的作品;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编辑人员的加工,作者的作品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文化财富、精神食粮。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作者的著作活动与编辑密切相关。作者想将他的作品在读者群传播、交流,首先要经过编辑人员的筛选。从某种意义上讲,编辑决定了作者的命运,所以编辑的支持和帮助对作者很重要,作者可以根据编辑所提供的读者信息、出版信息,制订和修改自己的撰稿计划。另一方面,编辑...  相似文献   

10.
最佳编辑思维场包括哲学、政治、经济、伦理、历史、文化、自然科学和美学等各方面抽象和形象的信息,这些都要求编辑在策划选题、编审稿件时要具有长远眼光,能站在文化和市场的前沿,把品位高、质量精、富有独创的作品奉献给读者,将先进的文化和具有学术前沿的作品介绍给作者,使读者能得到社会发展进步的最新信息。  相似文献   

11.
论编辑与作者的双向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编辑学的研究中,编辑选择这一重要命题已为愈来愈多的研究者所关注。但在众多的论述中,笔者感到似乎存在一个值得注意的偏颇,即过分强调、夸张了编辑选择的重要性,而忽视、贬低了作者的选择性。从编辑工程的角度看,编辑活动是由编辑和作者共同构成的,编辑选择和作者选择构成了编辑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基本关系。编辑选择与作者选择是一个具有能动性的复合体。本文拟对编辑选择与作者选择的双向性做一点探讨。 1、编辑选择概要编辑选择是信息传播的需要。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各种信息浩如烟海。据介绍,目前全世界每年出版的图书有70万种,期刊13万多种,报纸5万多种,仅每年发表的科研论文就有约500万篇。编辑时刻处在各种信息的冲击之中,作为信息传播的枢纽,为了使最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2.
编辑加工是每个责任编辑都必做的工作。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三个目的:(1)提高稿件的内容质量,增强稿件传达信息的准确性;(2)提高稿件的内在形式质量,增强稿件整体逻辑结构的正确性;(3)将作为个体精神产品的稿件规范化为社会可接受形式,并使之从稿件形式向书刊形式转化,对稿件的外在形式进行设计,即稿件的版式设计。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目的,编辑必须在头脑中进行作者思维坐标、读者思维坐标和编辑思维坐标的变换。一、从作者的思维坐标读稿与修改稿件最主要的功能,是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观点、知识、体验等等。为了更好地…  相似文献   

13.
编辑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编辑劳动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它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劳动者个体的钻研和思考。各类信息的搜集、选题的设计与构思、作者的发现与选择、稿件,的审读与加工、图书市场的调查与开发……等等,都要靠一个个编辑人员勤奋努力的个体劳动,才能取得成功;编辑劳动成绩的大小、创造水平的高低也取决于编辑个体的智能和劳动态度。正是这种个体劳动的特点,才会使优秀的编辑工作者可能成为编辑家,并在自己的劳动中形成与众不同的编辑业绩和编辑风格。不过,编辑劳动的个体性与其他脑力劳动的个体性并不完全相同。例如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等脑力劳动者,他们的劳动方式主要是个体的;他们的社会角色(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又要求他们这种脑力劳动突出自己的个性,个性特色越是鲜明,其精神产品就越能显示出独特的创造风格。因而他们的劳动个体性特别强烈;而编辑的劳动方式并不全是个体的;编辑的社会角色是:精神文化生产的组织调节者、精神作品文本的制作者、传播者。这种社会角色对编辑劳动的要求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高度结合;编辑创造的业绩与风格也不能离开这种结合表现出来。所以,编辑劳动的个体性就与群体性很难完全分开。最近,有位作家给编辑家黄伊写了一本传记:《烛照篇——黄伊和当代作家  相似文献   

14.
在很多人眼里,编辑有点像“二等公民”。连一些编辑也认为,编辑的创造思维要受作者和读者的思维支配。其实,编辑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编辑的创造性,不仅表现在审阅、修改稿件中善于发现和追踪有价值的新信息、提出新选题,发现和发掘原稿中的潜在价值进行优化加工,更主要的还表现在他根据自己报  相似文献   

15.
浅谈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作者和读者是书刊编辑加工过程中的三个主体。书刊的编辑过程是组织、处理书稿的过程。书稿是作者撰写的、由编辑组织加工以满足读者需要的。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因此,编辑工作涉及人(作者、读者)和物(书稿和文献资料)两方面。一、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书刊是向社会传播文化的精神产品,它不仅包含着作者的劳动成果,还包含着编辑的劳动成果。作者是直接从事书稿的写作活动,制造具有独创性的智力产品的人。而编辑则需从实际出发,修改作品,使之更优秀、更完善、更能为读者所接受。根据编辑学的观点,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面3方面:1.编辑与作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作者撰写书稿,编辑对作者的书稿进行选择、整理和修改,从而产生可以公开传播和保存的书刊。作者提供的作品是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作者的劳动,就没有可供编辑修改、读者阅读的书刊;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编辑人员的加工,作者的作品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文化财富、精神食粮。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作者的著作活动与编辑密切相关。作者想将他的作品向社会公开发表,想在读者群中传播,首先要经过编辑人员的筛选。编辑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作者的命运:他肯定你,会给你出版...  相似文献   

16.
论科技编辑思维多元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编者再创造作用的最大体现是再发现,即如何慧眼识珠辨识和发现论文的学术价值,这是编者应该发挥的最大功能。这一主题的确立和强化,必然要求编辑思维和编辑知识结构的变革:一是必须突破编辑思维的单一定势,向思维多元化发展,编辑思维也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二是必须跨出思维对思维的编辑模式,方能真正保持思维的正确性;三是调整编者知识结构,增强学科纵、横向相似信息的贮备。只有如此,编者方能由被动的“为人作嫁”,走向主动的再发现之路,真正体现编辑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7.
编辑是适应精神文化领域里生产和消费的社会化发展需要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编辑活动是存在于传播媒介之中的,以沟通、协调作者和读者的供需关系为基本目的;以发现、选择、组织、优化精神文化产品为主要职能的一种专业文化活动。因此,编辑活动不属于物质生产  相似文献   

18.
浅析科技期刊的标题策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是传播人类优秀精神产品的活动,作者的劳动产品必须经过编辑人员的鉴别、整理、加工和出版才能成为社会的精神财富。[1]要使我们传播的科技成果信息真实、准确,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事科技期刊的编辑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把好科技成果发表的最  相似文献   

19.
一边是每年50万种以上的图书出版规模,一边是好书畅销书严重稀缺,在当下的出版界,决定着图书品质与市场潜力的编辑们究竟应该怎样"突围"?笔者结合自己在新闻出版行业的实践经验,提炼出做好编辑工作的四个着力点:一是发现作者,编辑要善于运用独到的眼光发现三种不同类型的作者;二是提升作品,编辑要用厚实的文字功底打磨、提升作品,在封面、版式等细节雕琢作品,而细节决定成败;三是编辑营销,很多好项目其实就是"脚力"强劲的编辑跑出来的,越是那些把自己的"触角"伸向出版全链条的编辑,越能巧妙地撕开"饱和"市场的口子,行深致远;四是连点成面,作品出版不是编辑工作的终结,事实上,在与作者有着良好合作的前提下,作品和作者都是一个链接起点。编辑不能只埋头书稿、深耕出版,还要勇于成为新时代出版链条中整合各类信息、整合各类资源的引擎。  相似文献   

20.
在很多人眼里,编辑有点像“二等公民”。连一些编辑也认为,编辑的创造思维要受作者和读者的思维支配。其实,编辑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编辑的创造性,不仅表现在审阅、修改稿件中善于发现和追踪有价值的新信息、提出新选题,发现和发掘原稿中的潜在价值进行优化加工,更主要的还表现在他根据自己报纸刊物的宗旨进行总体设计,编出最佳的报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