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课程(也称综合教育课程)的教学境界是相对教师而言的,特指教师所能达到的教学意境。在综合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所能达到的教学意境大致可以分为两重:一是教师的“有我境界”,二是教师的“无我境界”。前者是初级境界,后者是高级境界。了解综合课程教学的“境界”概念,认识不同境界的内在涵义,对于搞好综合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综合课程教学的“有我境界”“有我境界”是综合课程教学的第一重境界,或者说是初级境界。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在每组织一次综合课程教  相似文献   

2.
“课程”不仅仅是“跑道”,更是“跑”的“过程”。李吉林老师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的开发,将情境教育的实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其实,每个一线教师几乎都在实践着情境教学,开发着一个个“微”情境课程,只不过境界有不同、功效有差异而已。拜读了李吉林老师关于情境课程开发的理论,结合《航天飞机》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情境课程的境界之分,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教育教学效果。关键是要引领学生能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努力让学生成为情境课程中的“小主人”。  相似文献   

3.
我的爸爸是一位老师,他对我的学习和其他方面的要求特别严格,还给我安排了“特别训练课程”。每天,我的“特别训练课程”从早晨起床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时机决定一切。帕姆·泰勒有一个一岁的儿子、一个七岁大的女儿,还怀上了一对双胞胎,她决定是时候开始学习大学课程。 “我开始接受远程学习的课程,所以我可以在和我的孩子共度时光的同时仍然得到教育,”她说,“我可以在医院里产下双胞胎后继续跟上我的学习。” 远程教育有许多不同的形式,泰勒知道她最喜欢哪一种。“我喜欢在线课程,因为所  相似文献   

5.
董李铭 《现代教学》2014,(7):100-100
在我校“嘉年华”课程的建设中,我所开设的课程叫做“变幻多彩的扎缬”。扎缬即现在通常说的扎染,它是中国传统的一门印染艺术,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了两年多的努力,我完成了课程的建设及校本教材的编写。  相似文献   

6.
在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一书的“专题六”时,书中这样一句话印入了我的眼帘:“所谓‘课程资源’是指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何谓“一切”个以前,我总是看后不求“深”解,自从参加了“大武口区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研讨活动”,自己亲身教学了一堂《我是谁》后,对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了深切地感受——  相似文献   

7.
<正>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笔者结合小学习作教学实际提出了“真我写作”教学观,并与语文同仁共同开发了“真我写作”课程。经过较大范围的推广和验证,“真我写作”教学观指导下的写作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开发写作课程,写出“真实生活”“真我写作”的“真”聚焦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就是要求学生努力将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对接。要让写作与生活深度融合,凭借空洞的理论是很难取得效果的,而开发以真实生活、个性特征为基础的“真我写作”课程无疑是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8.
留学小事     
杨光 《留学生》2011,(8):51-51
在“黑暗”中求知 记得20多年前在德国求学时,我选修的课程中有一门“建筑史”。从上课的第一天起,我就陷入了“黑暗的深渊”。  相似文献   

9.
林老师:你好! 上回我谈到第三种语言作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课程。主要谈了“新闻”“商业英语”“Portfolio”(学习文件夹),其中还有一门“哲学与文学”没有来得及谈。而“哲学与文学”课程属于我今天要说的重点即AP类课程。美国高中阶段的AP类课程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极富挑战性的。  相似文献   

10.
一、建以探究活动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极力倡导要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认为只有切实以活动为基础,才能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一些教育专家就曾提出“学科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综合化”是今后教学的主要模式,强调了学科课程活动化的重要性。在科学课中经常听到:“我听了,我忘记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记住了”。它形象地说明  相似文献   

11.
"遥感概论"网络课程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遥感概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来传授遥感基本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等教学内容及实施其教学活动的总称。鉴于“遥感概论”是我国高等院校地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必修课程,该网络课程建设得到教育部相关部门立项并给予了政策支持。2000年起,我负责“遥感概论”网络课程的建设任务,2003年通过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的验收,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遥感概论》网络课程(电子版)。下面谈谈我在“遥感概论”网络课程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一、教学内容的精简与更新网络课程的核心仍然是课程内容。不论是传统…  相似文献   

12.
让抽象变得显然 --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主持的两门课程“数学实验”和“线性代数”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有的朋友请我介绍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经验。这促使我反思自己到底是怎样建设这两门精品课程的。我在20年以前开始讲“线性代数”课时就开始建设这门课程了,“数学实验”是1997年开始建设的,在建设这两门课程的时候都不可能知道教育部以后要评精品课程。那时建设课程的目的就是努力把学生教好。不是为了评选精品课程而是为了教好学生,这就是我建设精品课程的经验。因此,如果我的讲课能够对于学生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就是我感到最欣慰的事情。有一位学生在…  相似文献   

13.
尴尬     
为了上好《大雨和小雨》这一堂“新型”的音乐公开课,我根据新课标的特点与要求,翻阅了大量的教学案例进行备课,将“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成为“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依据“多元智能开发和培养”的教学理念,强调从传统的“制度课程”转向“教学课程”,尤其在备课方案中,我制订了三套设想,花费了两个长夜制作好课件,满怀信心地进入课堂。  相似文献   

14.
作为教师,最怕的就是被学生问倒,被“挂”在讲台前而无地自容,而我却真的被学生“挂”在讲台前了。这样的经历对我这样一名刚走上讲台的新老师来说无疑是一记重锤,但却使我对新课程、对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教师要努力实践课程改革,必须打破传统教学,变以往教学单向行为为双向互动行为。具体来说,新课改下教师应当注意搞好以下四个“互动”。一、自我互动从传统教学走向新课程,既是一场革命,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从“旧我”走向“新我”的过程,是一个由“旧戏台中角色”向“新戏台中角色”转换的过程。由于我国基础教育中绝大部分教师都是“旧课程的水泡大的”,他们或者在“旧课程”的传统教学中当教师,或者在“旧课程”的传统教学中当学生,他们或者身体力行于传统教学,或者耳濡目染于传统教学,因此他们对于传统的教学“驾轻就…  相似文献   

16.
我接受新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改革教学任务,已经一年有余,之中体会最深的莫过于《课程标准》里所追寻的“回归生活”的新理念,这也是我在教改中所特别注重的。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回归生活,使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让我真正感受到作为一个教师“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实施“研究性课程”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我以乡土历史考查活动为依托,进行了地方史“研究性课程”的初步探索和实践。   一、对“研究性课程”的初步认识   “研究”一词的含义:针对某一问题,作深刻有系统的探讨或研查,以发现事实,形成理论,并付诸实践。“研究性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以唤起学生的思考力为基本内容的具有科研性质的学科课程。   “研究性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它是建立在对传统教育的深刻反思和对新的科技革命的深…  相似文献   

18.
生态理念强调运用系统观、平衡观、联系观、动态观构建幼儿园课程。我们以生态理念审视园本节日课程构建历程时,发现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重”庆典(结果),“轻”课程(过程);二是“重”节日主题实施,“轻”整体课程架构;三是课程成效的评价不充分,推动课程发展的效果不明显。在研究推进过程中,我们将和谐共生作为我园节日课程的价值取向,明晰生活化、经验化、游戏化、情境化的课程理念,确定系统整体的课程目标,筛选适宜关联的节日课程内容以及师幼共构“3+N个节日项目活动”课程实施路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节日课程生态支持系统,助力我园节日课程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极为复杂。在教学中,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及备课等规约着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主要有三种:一是“无我”的备课;二是“唯我”的备课;三是“融我”的备课。这三种关系表明了教师与课程的三种关系。通过对这三种关系的考察,可以深入认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可以通过引导教师进行自觉对话、三级备课、课堂观察、制度设计等途径实现融我课程。  相似文献   

20.
我在学校国际部执教“零起点”汉补班已有两年,所谓“零起点”汉补班,是指来自国际部2-6年级,汉语为“零起点”的外籍学生,这些学生的汉语课程在汉补班上,其余课程回行政班学习.这两年我和同教零起点汉语补习班的老师在集团的带领下,一起研究和学习,探索汉语“零起点”教学模式、编写汉语“零起点”口语教材,这些实践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促使我对汉语“零起点”课程不断反思.现把我亲身经历的课程故事做一个梳理,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