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国原是商朝的一个重要方国,商代之鄂方在今河南沁阳.西周早期鄂被周王朝分封到江汉地区,周夷王时期楚国熊渠讨伐鄂国,封中子红为鄂王,又建立了楚国所辖的鄂国.周厉王派军队消灭了周所封的鄂国.春秋战国时期楚所建立的鄂国变成了楚国的封君鄂君.关于西周鄂国和楚封鄂国、鄂君的地望,学术界长期存在西鄂说和东鄂说之争,西鄂在今河南南阳东北,东鄂在今湖北鄂州.根据随州安居出土的鄂国王室墓地资料分析,西周早期到西周晚期的鄂国在今湖北随州,这是一个新的认识,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西鄂和东鄂二说.南阳夏响铺鄂国王室墓地的发掘表明,这个鄂国王室并未完全被消灭,却在西周晚期又迁徙到南阳东北,在此建都,直至春秋早期可能被楚所灭,因此西汉在南阳郡下设西鄂县,史称西鄂.楚熊渠所伐的鄂国即随州之鄂,所封之鄂国开始亦可能在随州附近,后来可能迫于周厉王和曾国的压力,迁至今湖北鄂州,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封鄂君封地也在鄂州,于是西汉在江夏郡设鄂县,史称东鄂.  相似文献   

2.
荆楚文化与"文明湖北"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荆楚文化是"文明湖北"建设的精神之源,"文明湖北"建设是荆楚文化的时代之用。荆楚文化的内在价值就是湖北人文精神。从荆楚文化视角来透视湖北人文精神建设,有三个亮点需要特别关注,即:荆楚人文精神之魂——"敢为天下先",荆楚人文精神的形象标志——"凤",荆楚人文精神的主题品牌——"灵秀湖北"。重视这三个亮点,有利于更好地弘扬荆楚文化,助推"文明湖北"建设。  相似文献   

3.
湖北应简称"鄂"还是"楚"?改名之争引激辩.湖北省是否应该简称"鄂",不仅涉及鄂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还涉及"鄂"的起源与迁徙,涉及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的"鄂"研究.商周时期,诸"鄂"有别.商代鄂国在南土,商纣王没有消灭鄂国."邘"非鄂国.周代有五个"鄂".晋国鄂侯是姬姓国之君,与商代鄂侯无关.  相似文献   

4.
熊渠灭“鄂”与封中子红于鄂,《史记·楚世家》等文献已有明确记载,但结合考古发掘资料方面的研究尚缺。文章运用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法,从楚国熊渠兵入鄂境与封中子红于鄂、鄂国与西周王室及古越族的历史渊源、鄂王与鄂王城遗址的时代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房国本为帝尧之子丹朱之后人所封之国,为祁姓,子爵,故称为房子国。春秋后期为楚国所灭。房国故城即汉晋时期的吴房故城和唐宋以来的遂平县故城。房国周围除蔡国较大之外,其他如道、柏、沈等均为子爵诸侯国。  相似文献   

6.
弦国源于北方狄人的一支隗姓的赤狄,是古老的炎帝部族的后裔。早在商代便已进入中原,西周时在豫南建国,为子爵,公元655年楚人灭弦。弦国故地在汉代软县和西阳两县之间,即今天罗山县西北部,北为息国,西北为江国,东边是黄国,弦国的建立体现出周人分封方国的战略。  相似文献   

7.
汉水中游即今襄阳地区,地形上分为南阳盆地、随枣走廊、襄宜平原、鄂西山地。经调查、勘探、发掘先后发现多处西周考古遗存,其中南阳盆地南部遗存属邓国;随枣走廊中西部遗存西周早中期属鄂国,西周晚期属曾(随)国,在周灭鄂后的时间曾短暂为楚所据;襄宜平原遗存或为典型楚文化的直接渊源;鄂西山地遗存性质难明。邓、鄂、曾(随)之位置的确定结合周昭王南征、清华简《楚居》的记述,基本界定了早期楚国中心从北往南迁徙并在西周晚期以襄宜平原为中心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根据《史记》、《汉书》、《华阳国志》等史志记载并经考证证实:汉代以前的夜郎都邑在今贵州的六枝郎岱。汉夜郎的主体民族为濮僚。它与苗楚巴彝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西周以前他们亦生活在江淮平原和汉水流域,后来由于战乱才逐渐西迁到了川黔滇之交地区。他们的心理素质、生活习俗和文化品格、价值取向均与荆楚、巴蜀居民十分一致,是一种同宗共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荆楚文化是指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也是湖北省旅游文化的内在灵魂与主要特征。将荆楚文化纳入旅游人才培养中,有利于提高湖北旅游人才素质和荆楚文化继承传播,能从根本上推动湖北省旅游业高品质的发展。基于对荆楚文化内涵与表征在旅游中的意义的讨论,提出将荆楚文化融入湖北旅游人才培养实践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晋国的农业     
恩格斯说:“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西周初年的晋国,在从事农耕活动方面,具有两个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第一,吉唐人居住的“大夏之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到晋国建国时,这个地区已经历了许多世代的开发。论自然条件,不仅为“荜路褴缕,以启山林”的荆楚之国,或“断发文身”以因民俗的吴越之国望尘莫及,就是地多斥卤,不得不以工商之业,鱼盐之利为国计民生的齐鲁也不能与它相比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人姓和氏是有着严格区别的不同概念。相传上古时代,人们的姓氏是天子(圣王)赐予的。即所谓“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就是说天子对有功德之人赐姓命氏。因此那时候的姓并不很多,只有姬、姒、姑、姜、赢、芈……等,如尧姓姬、禹姓姒氏有夏、伯夷姓姜氏有吕。一个姓就是一个具有血缘关系的部落或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2015,(7):44
华中科技大学记者团与武汉大学自强新闻中心联袂合作,从大学精神、校园生活、两校互问等众多维度,宏观勾轮廓,微观描细节,呈现武大华科这两个同城双星在荆楚大地上立体而多元的姿态。  相似文献   

13.
荆楚文化孕育了荆楚大地的"法治"文化传统,闪耀着"法治"的光辉。春秋时期,从"蛮荒之地"崛起的楚国在师法华夏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制定出一系列法令典章、刑律条规作为执法的依据,使楚国有了"法"的源起。荆楚大地上产生的许多法治历史人物,是荆楚文化中宝贵的名人文化资源,他们充实了荆楚法治的理论和实践,树立了内涵丰富的"法治"丰碑,也为当下"法治湖北"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立法,有法可依"、"刑无等级、违法必究"、"完善监察,政务透明"、"廉洁自律,奉公守法"等值得借鉴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关于“三个有利于”的确切含义有四个,核心是生产力标准和政治标准。即改革开放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又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为此,在改革开放的局部上就不要问姓“资”姓“社”,相反还要多利用资本主义,但在总体上一定要问姓“资”“姓”“社”。“三个有利于”决不允许在总体上不问姓“资”“姓”“社”,这不符合“三个有利于”本意和邓小平一贯思想。  相似文献   

15.
荆楚方言中的反语格式包含“反话正说式”、“正话反说式”和“夸张式”三个大类,每个大类又分若干个小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熊虎之子的视角考察花山崖壁画中的熊或虎图腾,及以图腾作族名,充当自己氏族祖神门神等,并对之忌讳、禁杀和禁食所显现的标志,把图腾学术语义和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反映放到“活化石”──今壮人的语言与习俗的广阔背景上取证分析,从而揭示骆越先民宗教生活的原初形态,还通过对周边荆楚、巴蜀部族的比较,找出了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产生根源,而这些作为一种联系纽带正是他们在文明史上所具有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季连是芈姓楚人的始祖,从来没有异议。清华简《楚居》叙述楚先公先王的世系和居处迁徙,始于季连,从出土文献的角度印证了这一点。但是,在战国时期楚人的祀典系统"三楚先"(老童、祝融、鬻熊)里,却没有季连的影子。这一现象一直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从《楚居》看,季连和鬻熊是兄弟关系,季连的后人没有即位,楚的大位赖鬻熊一支得以传延。对楚的后人来说,是鬻熊的直系亲属,而与季连没有血亲关系。这就很好地回答了"三楚先"不包括季连这个悬疑。  相似文献   

18.
楚巫、道家、道教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关联,荆楚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是孕育三者的天然母体。荆楚之"巫"具备种种地域特征,是荆楚地域最为活跃的宗教因素,为早期道教的形成创造了先决条件。荆楚巫术与黄老静养之旨集合在道教"修道成仙"的旗帜下,相互融合、渗透,给早期道教抹上了浓厚的荆楚地方色彩。  相似文献   

19.
从前有三个秀才,年纪大的娃赵,另外两个一个姓朱一个姓牛。  相似文献   

20.
华夏宗族中的“昭、穆”之名称,源自殷商时期的召方和目方二方国名,此二方国当时具有通婚关系,至西周演化为宗法中的昭、穆之制,为夏夷文化融会之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