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已知条件入手,根据数量关系先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然后把所求得的数量作为新的已知数量,再根据新的已知数量和其他的已知数量提出新的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样逐步推导,直到最终解决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是综合法。  相似文献   

2.
一、分析法与综合法由题目的已知条件出发,根据数量关系,先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然后把所求出的数量作为新的已知条件,再与其他的已知条件搭配,又可以解决新的问题,这样逐步推导,直到求出应用题要求的解为止,这种思考方法叫做综合法。从应用题最后所要解答的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找出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两个已知条件,然后把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未知条件作为要解答的问题,再找出解答这一个(或两个)问题所需的条件,这样逐步推导,直到所找的条件在应用题中都是已知的为止,这种思考方法叫做分析法。例:一个服装厂计划做上衣1…  相似文献   

3.
一、分析法与综合法由题目的已知条件出发,根据数量关系,先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然后把所求出的数量作为新的已知条件,再与其他的已知条件搭配,又可以解决新的问题,这样逐步推导,直到求出应用题要求的解为止,这种思考方法叫做综合法。  相似文献   

4.
一些数学题中的数量关系错综复杂,需要对已知条件中所有数量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弄清题中隐藏的数量关系,找到解题途径。否则,易被片面现象引入岐途,以致出现错误。例甲、乙、丙三人各拿同样多的钱去买同样价格的练习本。买了以后,甲和乙都比丙多要了6本,因此,甲、乙分别给丙人民币0.36元。求每本练习本的价钱?马小虎审完题认为甲、乙两人比丙多要了6本,因此甲、乙分别给丙0.36元,就是6本练习本的价钱,所以每本练习本的价钱就是0.36÷6=0.06(元)。由于马小虎忽略了三人拿同样多的钱所买的东西应平均分这一重要条件,判断错了数量关系,他的…  相似文献   

5.
一、应用量的对应关系设计题组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速度和×相遇时间=两地路程。其中,速度和包括甲速度和乙速度。在这四个量中,已知三个量,便可求出另一个未知量。由此可以设计下列题组。1、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30公里,乙车每小时行40公里,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公里?  相似文献   

6.
一、把握数量关系,明确题组结构五年制数学第四册对应用题的编写是按数量关系相近,解题思路相同的编为一组。本册两步应用题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例2是比例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应用题。第二组只给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应用题条件比较隐蔽、复杂,不易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解题时可以适当改变题中已知条件的表达方式,或者改变题型,使数量关系变得较为明显,从而找到解题的途径。例1 甲、乙、丙三人分一批桔子。甲分得50千克,乙分得的桔子等于甲、丙两人的总和,丙分得的桔子相当于甲、乙总和的一半。求这批桔子一共有多少千克?  相似文献   

8.
联想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由于对同一事物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去联想其它客观存在的条件,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且可以使题目变得容易解答。一、抓关键句子,引导学生联想。在分析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带有分率的条件)去展开联想。如“甲是乙的4/5”这句话,应让学生不仅知道“乙是单位‘1’的量,甲的对应分率是4/5”,而且要联想到:①甲相当于4,乙相  相似文献   

9.
正确地理解应用题题意,是弄清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应用题的类型多,结构比较复杂,小学生在理解应用题题意时,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为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除应让学生掌握“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根本方法外,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辅助方法。 一、倒过来想想。 有的应用题顺着已知条件思考,不容易弄清数量关系。如果倒过来想想,数量关系就明显了。例如:甲堆煤比乙堆煤多12吨,乙堆煤比甲堆煤少1/4。甲乙两堆煤各重多少吨?这道题,我们把“甲堆煤比乙堆煤多12吨”倒过来想想,就是“乙  相似文献   

10.
两步应用题是“九义”数学第五册的一个教学重点。教材中除扩展含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这种结构外,又出现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其中一个已知条件要在解题过程中用两次。每个例题后都安排了数量关系相似、解题思路相近的变式训练,同时将三个己知条件(例1、例2)和两个已知条件(例3、例4)的例题分三组进行教学。两步应用题的解答都涉及找“中间问题”这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教材用线段图展示条件和问题,直观地反映出例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与复习题比较,学生容易找出两种基本数量关系,并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寻求解…  相似文献   

11.
分析的方法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分析是从题目中所要解答的问题出发,把问题分解成几个个别的部分,并把各部分加以研究,逐步寻求所需要的条件,直到找到所需要的条件都是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为止。这种执果索因的思维方法,称为分析法。 综合是从题中的已知条件出发,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先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提出可以解答的问题然后把所求的数量作新的已知条件,与其它已知条件塔配,再提出可以解答的问题,这样逐步综合推导直到求出所要求的问题。这种由因求果的思维方法,称为综合法。  相似文献   

12.
本册教材中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可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第二组从结构上看,只给出两个已知条件;从数量关系上看,是已知两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与其中一个数,求两数的和或差。第三组是已知两数之和与其中一个数,求两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第三组题的问题虽然与第  相似文献   

13.
覃倩 《考试周刊》2011,(70):74-75
在数学中,证明是引用一些真实的命题来确定某一命题真实性的思维方式.精心联想和变易论题是数学证明中的两种常用的解题思路.精心联想这种解题思路中一般可从联想定义和定理、联想方法这两个方面进行:变易论题这种解题思路中往往用得比较多的是简化已知条件、增加辅助条件.  相似文献   

14.
可以说联想能力是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的桥梁.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由已知信息(条件),达到目标信息(结论),是一个复杂的联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从大量的已知信息中,选择达到目标信息的有用信息,并加以重新组合、加工,在广泛的联想中,产生新的信息,成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培养学生广泛而丰富的联想能力.具有典型意义的数学题的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对培养学生广泛而丰富的联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下面是教学中选用的两个典型例子: 1 一题多解 例1 龙栖山自然风景区一块长12米,宽8米的矩…  相似文献   

15.
三、列表分析有些数学竞赛题的条件多,且数量关系比较隐蔽。解这类题,通常可采用列表法,把题中的条件一一列举出来。这样列表,会使已知条件和问题一目了然,便于观察、分析。下面就用列表法解答几道题。例1.甲、乙、丙、丁和小强一起进行象棋比赛,每两人都要赛一盘。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中如何重建新的知识结构呢?联想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联想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石,通过联想,能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例如,我在教完比和比例这部分内容后,设计了下面一组数量关系,让学生充分联系已学过的旧知识,进行联想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行驶同一路程,甲车与乙车速度比是4:5。 (1)根据速度与时间成反比关系联想:甲车与乙车所用时间的比是5:4。 (2)根据比和除法的关系联想:甲车速度  相似文献   

17.
假设法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有些应用题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数,思考的时候,可以假设要求的两个或几个未知数量相等,或者先假设要求的一个未知数量是题里的某一已知数量,然后按照题里的已知条件推算,最后加以适当调整,即可找到正确的答案。 例1.三只船共运木板9300块。甲船比乙船多运300块,丙船比乙船少运600块。三船各运多少块? 思路:假设甲、乙、丙三船运的木板块数—样多,那么甲船就要比原来少运300块,丙船就要比原来多运600块。这样,三船运的总块数就成为(9300-300 600)块,恰好是乙船运的块数的3倍,从而可以求出乙船运的块数。  相似文献   

18.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应用题教学,要求学生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的思路。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一、比较条件。“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解答应用题时,可以通过已知条件,比较对应的数量变化,找到解题的途径。例如:甲、乙两油桶,将甲桶的油倒出15千克放到乙桶后,这时乙桶装的油就是甲桶油的2/3,  相似文献   

19.
在《代数初步知识》这一章中,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知道了字母与数的关系:字母具有任意性(一般性),而数具有个体性(特殊性).有些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较隐蔽,这时如果我们能适当地引人字母,用字母代替有关数量(这些数量多为未知的),那么就能使数量关系清晰明朗化.此即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所在.不妨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例1有甲、乙、丙、丁四位小朋友,已知甲比已大4岁,丙比乙小2岁,丁的岁数恰为甲与两岁数的平均数,问已与了谁大?相差几岁?在这个问题里,虽然知道了四位小朋友年龄之间的关系,但要想求出四位小朋…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课本第三册第104页例题3。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先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再求和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教材分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通常有三个已知条件,而这类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只有两个已知条件,其中一个条件要用两次,这是学生所不熟悉的新情况,尤其是“比……多,求和”的问题,两次进行同样的运算——加法,更容易与相应的简单应用题混淆。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