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前,辽宁省少数民族民居与乡土建筑面临着数量骤减、传统民间营造技艺濒临失传等一系列严峻问题,拯救这一传统文化遗产的工作势在必行。本研究以建筑形式、特点、营造技术与利用策略为保护目标与内容,通过口述历史、数字模拟与记录和类型学比较分析等保护方法,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使这一地域性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提升中国传统民居保护与研究水平,展示古城扬州民居保护与利用成果,恰逢扬州建城2500周年之际,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扬州市城乡建设局、扬州市古城保护办公室、中国名城杂志社联合主办,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扬州意匠轩园林古建筑营造有限公司、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共同协办的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定于2015年8月下旬(具体日期以正式通知为准)在江苏省扬  相似文献   

3.
<正>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提升中国传统民居保护与研究水平,展示古城扬州民居保护与利用成果,恰逢扬州建城2500周年之际,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扬州市城乡建设局、扬州市古城保护办公室、中国名城杂志社联合主办,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扬州意匠轩园林古建筑营造有限公司、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共同协办的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定于2015年8月下旬(具体日期以正式通知为准)在江苏省扬  相似文献   

4.
<正>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提升中国传统民居保护与研究水平,展示古城扬州民居保护与利用成果,恰逢扬州建城2500周年之际,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扬州市城乡建设局、扬州市古城保护办公室、中国名城杂志社联合主办,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扬州意匠轩园林古建筑营造有限公司、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共同协办的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定于2015年8月下旬(具体日期以正式通知为准)在江苏省扬  相似文献   

5.
传统民居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有重要的实用和艺术价值,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多民族聚居地,久居其地的白族,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地域与民族特色的民居。该文以白族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调查访谈,梳理白族民居类型、价值、保护现状与面临困境,探讨白族民居数字化保护的有效路径,为大理白族民居的保护传承及建筑文化数字化数据库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结果表明,加强政府的组织作用,强化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规范建筑文化数字化的数字资源标准,助力白族民居的网络传播与营造数字文化的良好传播氛围,将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6.
西岛珊瑚民居村落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岛屿村落,其特色的珊瑚民居建筑,是发展岛屿旅游业、促进岛屿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该文面对当前西岛珊瑚民居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保护的现状,立足于岛屿文化,分析西岛珊瑚民居破坏严重的原因,并提出保护和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更好展示岛屿生态魅力,推动西岛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饱含丰富的乡土景观资源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对特色小镇乡土景观的保护有助于与之关联的自然生态保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维价值的实现。在对乡土景观价值构成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沙溪古镇为研究对象,着重对沙溪古镇乡土景观价值及其对古镇旅游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展开分析,并对其保护策略进行了探讨。认为古镇乡土景观包含了自然生态、民居聚落等物质实体以及日常生活图景、民俗活动氛围等人文环境,并具有传统人居智慧体现、文化传承、社群关系塑造、生态保护以及产业发展等多元价值,同时认为对乡土景观的保护应从整体观的视角出发,实现其多元价值的呈现。  相似文献   

8.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掌墨师为传承载体,他们是这一技艺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本文对独峒镇苗江河流域掌墨师群体、林溪河流域掌墨师群体、八江流域民国"雷家匠"传承谱系进行梳理,探索掌墨师的代际传承谱系,希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与振兴侗族木构建筑营造这一技艺。  相似文献   

9.
该文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侗族掌墨师,重点探讨了侗族工匠们在无图纸的情况下,直接收集并记录尺度信息的实尺营造方法,以及传承人对墨师文标识系统的应用和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该文强调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建造技艺与工匠信仰习俗相互融合的过程,侗族木构建筑营造仪式蕴涵的隐喻意义,对传承和认同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期通过该文研究为侗族木构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深化侗族文化认识,丰富侗族文化内涵,推动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民居建筑的形成是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蕴藏着许多可持续生态思想和综合改善居住环境的宝贵经验。扬州市南河下低碳示范区是当地政府与美国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简称ISC)的合作项目,以历史环境下民居建筑的低碳规划、建筑节能、绿化减排为建筑目标。项目运用低碳技术达十一项之多,是与地域风貌有机结合的实践案例。由于低碳社区是低碳民居设计最根本的起点,在介绍示范区低碳技术原理与方法的同时,跨出示范模式,从社会生活层面探析低碳社区营造和民居建筑可持续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11.
For the last decades, many traditional farm buildings have lost their original function because of the great changes in the European agricultural sector. The respectful conversion of these derelict constructions to adopt new economic or social uses constitutes an interesting practise to protect the rural landscapes and to set in motion complementary gainful activities to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starting of a regional or local scheme to protect the built heritage in a particular rural area requires an appropriate knowledge of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and ty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in Central Spain,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proposal of methodological bases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subsequent analysis of the vernacular constructions in a particular rural area. The systematic assessment of the suitability for reuse of old agricultural buildings by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techniques to ensure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most valuable examples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建设除了景观保护与建设外,还应关注名村名镇的声景营造。声景营造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声景大致分为自然声景和社会人文声景。对社会人文声景的主要层面、现状以及创新实践手段进行探讨,归纳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声景营造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潘玥 《中国名城》2020,(4):34-44
在乡村振兴的目标下,建成遗产该如何保护和存续在许多国家均是难题。通过追溯英国处置乡村中的风土建筑这一建成遗产的重要组构部分的整体特点,对其价值认知、保护历程及规划体系的形成,进一步结合科兹沃尔德乡村保护案例的规划政策分析,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英国风土建筑保护的策源力。即包括贵族乡绅在内的精英阶层对乡村自然景观营造和保护旨趣一直有其社会传统性;赞美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浪漫主义者进一步通过包含风土建筑在内的英国风景建构为英格兰的民族身份认知物;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生地,较早开始对工业文明的进程带来的后果进行反思,保护乡村的建成遗产及其整体环境作为善性立法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的体现,并较早地通过制度建立被纳入正当化、合法性的保护框架中。最后指出英国社会普遍达成的有关风土建筑及其文化地景整体性保护的共识与规划制度的配合是英国乡村大范围的建成遗产能够被成功保护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江苏13座城市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体现了该地区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优秀的城市精神内涵。地方立法作为一种法律保障,对加强历史名城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约束各类破坏行为起到重要作用。对江苏10座地级市的名城保护地方立法发展进行梳理,对各市立法名称、目的、体例、保护对象、保护措施、法律责任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修订和新增相关立法时可采用的思路和建议,可为丰富名城保护法治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杨昀 《中国名城》2020,(4):76-81
中国大运河是流动着的活态廊道遗产,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运河遗产资源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分析,客观归纳当前苏州段运河的发展瓶颈,并借鉴国内外典型线性遗产廊道的成功经验及发展模式,从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生态环境、统筹规划旅游产品谱系、创建运河文旅品牌、推动产业融合创新等方面,构建苏州段运河遗产廊道的核心竞争力,服务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以期为中国大运河遗产资源的统筹保护、有效传承与活态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周红  任雯 《中国名城》2020,(5):61-65
贵州安顺屯堡作为明代军屯制度留下的宝贵遗产,遗存着大量传统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系统的对贵州安顺的研究屯堡聚落的相关文献和书籍按照研究的时间脉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主要针对建筑与规划学背景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整理,并分析了各时期学界对安顺屯堡的研究成果和规律特点,总结了现有研究成果的贡献和不足,以期对后期的研究指明方向,做出更加切实有效的研究以供安顺地区的文化保护工作者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2017年设立雄安新区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多项指导性政策,为白洋淀地区规划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白洋淀作为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水乡文化遗产作为白洋淀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面临诸多威胁,亟须进行全面的保护及更新。通过对白洋淀历史文献的整理、《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解读以及对水乡村落的实地调研,阐述了白洋淀的历史地位及作用,分析水乡村落的特征,探讨水乡文化遗产的价值,并按照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提出白洋淀水乡文化遗产保护思路和更新策略,以期为雄安新区“千年大计”的建设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意义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大运河苏北区域层面的空间认识与架构不仅关系到自身人居生态特色打造,更关乎文化带建设的整体格局。通过对苏北水文化景观格局形成过程及成因的分析,建立苏北水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认识统一性。苏北水文化景观系统是以大运河开凿、维系为引擎,经历漫长历史进程形成的。大运河以及与之有着密切关联的水利、聚落、农业等遗产以及水系、历史地貌要素都是苏北水文化景观系统的重要构成和历史基础。同时,这个系统也是见证大运河发展及其影响的物证条件和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空间依托。苏北水文化与大运河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彼此涵括构建、内涵诠释以及建设绩效的释放。  相似文献   

19.
从评价目的、评价主体与客体、评价体系的构建三方面系统回顾梳理国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价值评价体系研究.针对评价主客体单一、评价因子不全面、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最后从多方参与、差异化指标、多样化评价体系、动态监测机制、评价技术创新5个方面提出价值评价的趋势与展望,期待对完善价值评价体系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多个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保护规划文本、地方保护条例(办法)以及地方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的分析,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地方实践进行总结。"历史文化风貌区"较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更丰富内涵与复杂性特征,保护规划过程中应注意识别"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出现的新类型与内部价值要素,在探索和完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前提下,秉承不同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思路,探索差异化的、量体裁衣式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