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6 毫秒
1.
《楚辞》的体例和《招魂》的对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定《楚辞》的体例,不宜以颇有附会之辞的王逸序言为依据,而应考察《楚辞》各篇的实际情况。由于《楚辞》成书不同阶段所收屈原作品有“疑不能明”的误传因素,增辑者所附己作的主旨和体式亦有不同,故《楚辞》并无所谓“非屈原作品,均代屈原设言”、“以屈原为第一人称口气抒写”的统一体例。因此,用这种“体例”去推断宋玉《招魂》必为“代屈原自招其魂”,是不科学的。宋玉《招魂》的创作背景,当与楚襄王射猎云梦、惊兕失魂有关,其所招应为楚襄王之生魂。但宋玉只是借此作为创作这篇瑰玮辞章的由头,《招魂》本身并不是巫师实际招魂的咒文。  相似文献   

2.
宋玉是继屈原之后,以辞赋称著的人,文学史将其屈、宋并称。宋玉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据汉代人的记述,知其为鄢人,曾事子顷襄王。宋玉的作品,《汉书·艺文志》称有宋玉赋十六篇,而人们考定认为可靠的唯有《九辨》。宋玉事顷襄王的年代,姜书閤先生说:“襄王即位(公元前299年)初年,他已过二十岁,而襄王死前他已垂老,并离开宫廷”。据此推知,当在楚迎秦妇、楚秦谋  相似文献   

3.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列传》今之论者常常抓住传末这段话说:你看,太史公称宋玉们为“之徒”,可见他们不是些好东西;他们的文辞虽好,但人品低下,“终莫敢直谏”,一味用“从容”的言辞谀上,导致“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加之现代历史剧《屈原》,又假剧中人物之口骂了一声“宋玉,你这没有骨气的东西”,于是宋玉这位历史上鲜有生平记载的辞赋家几乎成了出卖爱国诗人的犹大。其实,这是让宋玉背上了黑锅,太史公的本意决不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4.
赋的起源与定型,常常涉及屈原、荀卿、宋玉三人。就讽谏而言,屈原用比兴;荀卿是“隐语”,但看起来是直述;宋玉是“讽谏”,是从反面说。就赋的问答体而言,屈原是诗的自问,荀卿是说理的自问自答,宋玉是叙事性的“客主以首引”。就“铺叙”与“劝百讽一”而言,屈原是反反复复的情感抒发与铺叙式地叙写山水景物,荀卿的“隐语”理所当然铺叙事物特点,宋玉赋,体制为铺叙之“百”与点题之“一”,构成了效果上的“劝百而讽一”。就篇末有诗而言,屈原有“乱日”,苟卿有“饱诗”,宋玉以后可有可无。屈原赋寓实于虚、肆以南方地域的荒唐谲怪之词,荀卿赋有中原地域的端庄严正,宋玉赋在“荒唐谲怪”基调上又有荀卿赋的理性“讽谏”,所谓舍南北之风而成。此三人的影响分道扬镳,屈原为骚体文学创始者,荀卿盛为诸子之名,宋玉则成为赋文学史第一人。  相似文献   

5.
宋玉步入文坛在屈原即死之后,当时楚人迁都于陈(河南淮阳),随后又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这个时期也是宋玉创作高峰时期。宋玉的主要作品都创作于这一时期。有些作品中的故事可能发生在楚襄王时期,但作品的最后定型却是在考烈王时代。  相似文献   

6.
曲高和寡     
这个成语故事来自春秋《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文学家 ,在楚襄王手下为官。一次 ,楚王听信诽谤宋玉的谗言后便责问宋玉 :“你难道也有行为不检点的地方吗 ?不然 ,为什么许多个都不满意你 ,对你有许多不好的议论呢 ?”宋玉回答说 :“是的 ,有这么一回事 ,请大王怒罪。不  相似文献   

7.
《学语文文丛》2004,(2):8-8
楚襄王问于宋玉日:“先生其有遗行与①?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②也?”(叙楚王询问宋玉有无遗行。)  相似文献   

8.
宋玉开创下的人悲秋,其自然物候与特定心态的顺接联想得以注重。在惜时、游仙、怀古等惯常主题中,宋玉也占具一席之地。宋玉从相思与游仙结合角度,为这两大主题及其融合汇集了审美能量。宋玉不再像屈原那样专注于“出”,而强调了主体虽有“出仕”的个人资质条件,却可以自我珍爱,这也是人群体自尊意识觉醒的标志。而宋玉在出处仕隐主题史上的历史贡献,由此奠定。  相似文献   

9.
诗国丰碑     
《屈原列传》(高中语文第六册)末尾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此处把屈原和宋玉一班人进行比照,高低上下自见分明。 为什么宋玉他们只能模仿屈原华文,而不能攀而过之?关键在于他们“终莫敢直谏”。且看: 宋玉是屈原以后重要的楚辞作家。参见宋玉的作品,他是屈原的后辈。他潜心向屈原学习,从事楚辞创作。惜其作品大都散佚,传今独有《九辩》  相似文献   

10.
阳春白雪     
战国时,有一次楚襄王问宋玉:“先生莫非有什么不检点的地方吧,为什么很多人都不满意你呢?”宋玉从容地回答说:“是的,有这种情况。不过请大王暂时原谅我一下,让我把话讲完。”于是宋玉给楚王讲了下面的故事。楚国都城里有个人,很会唱歌。当他唱楚国民歌“下里巴人”时,有数千人和着他唱。接着他唱稍微高雅一点的“阳阿”“薤(xiè)露”时,随他  相似文献   

11.
从史料记载来看,宋玉主要生活于楚襄王和楚考烈王时期,他一生的重要活动在楚都北迁至淮河流域的河南淮阳和安徽寿县两地,其创作的黄金时期也在楚都北迁之后。这些作品在襄王死后,经过宋玉或宋玉的弟子、后学们重新整理并在作品前面加上"序言",才变成今天的面貌。魏晋南北朝时期传世的《宋玉集》是一部汇集宋玉所有作品的文集,这本集子也是梁人萧统《文选》和唐代无名氏《古文苑》所采宋玉作品的来源。在《宋玉集》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误入其他非宋玉的作品,最终形成今天17篇署名宋玉作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学子》2003,(1)
《昭明文选》记载:楚国有一个文人名叫宋玉,写过一篇《登徒子好色赋》。他在楚襄王面前曾经与登徒子争论谁好色,谁不好色。登徒子对楚襄王说,宋玉  相似文献   

13.
宋玉,战国时期大诗人,生卒年不详,其现存生平资料甚少。东汉王逸称其为屈原的学生,并称“屈宋”;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曾提到过:“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辞令。”王逸之论当本此而出。宋玉的作品,王逸《楚辞章句》录有《九辩》、《招魂》两篇;萧统《文选》载《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对楚王问》共五篇;《隋志》称有《宋玉集》三卷,今佚。目前学术界对宋玉是否为屈原学生,以及以上作品是否为宋玉所作,都有不同意见,并时时发生争议。考察这些作品,…  相似文献   

14.
《橘颂》是《九章》中的一篇,是诗人屈原“托物以言志”的瑰丽诗篇。全诗表面上是歌颂和赞美橘树,实际是歌颂和赞美诗人自身的理想人格,即“受命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秉德无私”、“行比伯夷”的高尚情操和坚贞精神.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自汉以来,历代学者大都认为是顷襄之世,屈原遭谗见斥,放逐江南之时所为。王逸《离骚序》云:“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  相似文献   

15.
《屈原列传》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这句中的“从容辞令”用现代白话该怎样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恐怕是从鲁迅以来,就没有一个较为公允的说法。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有这样的话:“稍后,楚又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虽学屈原之文辞,终莫敢直谏,盖掇其哀愁,猎其华艳,而‘九死未悔’之概失矣。”可见鲁迅也没有正面解  相似文献   

16.
林立坤 《襄樊学院学报》2012,33(1):23-25,88
《大言赋》、《小言赋》是由襄王、宋玉、唐勒、景差参与的关于"大"和"小"的论辩。宋玉在这两场比赛中胜出,首先一个原因在于宋玉所说的"大"突破了客观的极限,而向主观层面无限扩展。其次,宋玉的描绘真切可感的传达了恐怖的美学效果。再次,宋玉描绘的"大"充满了雄霸之气,刺激了襄王,让他在面对巨人威力的恐惧中意识到自我王权力量与巨人一样伟大而感到释怀和愉悦。第四,宋玉所描绘的"大"与"小",虽然都是纯粹心灵的理解,但这种主观的领悟是可以被传达并以一种美的体验为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17.
对宋玉作出总的评价的,首先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宋玉“祖屈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楚辞》西汉人刘向在天禄阁(汉朝国立图书馆)校书时,把屈原、宋玉、唐勒、景差、东方朔、荘忌、淮南小山、王褒的作品以及他自己写的《九叹》编辑成一部书,定名为《楚辞》。东汉人王逸为楚辞作注释,又加进他自己写的《九思》,成《楚辞章句》。宋人朱熹,作《楚辞集注》。“楚辞”这个名词,在刘向以前就有。汉武帝时人朱买臣,能“说春秋,言楚辞”。不过“楚辞”这一名称在当时并不成为这种文体的通称。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乃作怀沙之赋”。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赋二十之篇”。可见西汉早期称  相似文献   

19.
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的后学,以风流儒雅著称于世。宋玉人如其名,纯洁无瑕,温润雅致,有"玉"一般的品质。宋玉隆雅、贵雅,喜好山水,杜甫诗云"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极为称许宋玉的儒雅风流。在生活中,宋玉耿介正直,不同于流俗,不随波逐流,于浊世以求禄食,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人格操守。宋玉在赋作中更是继承屈原的志尚,崇尚阳春白雪,追求雅致的审美理想,推崇"君子""不素餐"的审美诉求,表现出一种高雅的审美趣向。  相似文献   

20.
江城风景     
江城人杰地灵,但老武汉出名的人寥寥无几,屈原和宋玉只是和武汉沾了边而已;闻一多先生亦不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再后来的烈士们,轰轰烈烈的一生后,留下的只是几块青冢,几缕孤烟,算不上什么景致。屈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