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旱灾是贵州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危害。清代贵州共发生108次旱灾,这一时期旱灾发生频次、灾情范围、灾情深度都超过前朝,又在时间和空间上独具特点。从时间上看,清代贵州旱灾在波动变化中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连旱灾年与受灾范围也在总体上逐渐增多;春、夏则是旱灾频发的季节。从空间上看,旱灾主要集中分布在省东部、中部和北部地区。针对清代贵州旱灾情况,政府建立起仓储积谷、开渠筑堰防范旱灾,拨发钱粮、设坛祈雨救济灾民,减免额赋、平粜粮价纾缓民困的灾前、灾时、灾后应对体系。  相似文献   

2.
唐和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的瘟疫低发期,但在部分时段也存在高发特征.这一时期瘟疫发生的特点,表现为时间上的规律性,空间上的集中性和发生频率的无规则性,且危害程度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唐代中后期藩镇林立,这些藩镇或依附于中央,或割据一方与中央对抗,致使唐王朝动荡不安。东南型藩镇是指控制荆南、湖南、福建、鄂岳、江西、淮南、宣歙、浙西、浙东等地区的藩镇。这些藩镇在广德元年(763年)至乾符元年(874年)的唐中后期这一百多年间,共发生十二起动乱。从时间上看,这些动乱主要集中于德宗与宣宗时期。从空间上看,这些动乱主要集中于浙西地区。东南型藩镇虽只有十二起动乱,但其动摇了唐王朝的主要经济来源,加快了唐王朝的覆灭。  相似文献   

4.
福建人民早已认识到气候的失常能导致瘟疫的流行。瘟疫的流行给当地的社会风俗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岁时节日风俗中有明显体现。瘟疫的发生必然引起人类社会的种种反映,福建古代的瘟疫在其当地风俗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并且有许多传承至今。  相似文献   

5.
姓氏作为一种社会结构中的血缘关系符号,是人们藉以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我们身边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文章通过对河北省古今人物姓氏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河北省人物姓氏种类繁多,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分布在1881-1930年之间;从空间上看,主要分布在安县和深县;总体上,河北省的古今人物姓氏以王、张、刘、李、杨为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赵国会盟活动的细致梳理,发现其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从时间上看,会盟发生的时间正属于赵国疆域扩展时期;从空间上看,会盟地具有位于会盟国之边境交会地带、或是交通要道节点的区位特征(平陆除外),其总体空间分布则经历了从东到西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内蒙古地区1981-2010年43个气象观测站的沙尘暴数据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并对其总体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年代上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时间分布上来讲,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集中在春季,夏季次之,秋季最少.并且年变化显著,反复出现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年代变化上80年代发生日数最多,90年代发生日数最少,2000年之后又开始频繁发生.空间分布上来讲,内蒙古地区沙尘暴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地区.3个年代中高频区一直处于阿拉善盟拐子湖地区.从2000年开始锡盟西部地区也成为沙尘暴高频发生地区.  相似文献   

8.
瘟疫是在大范围流行、死亡人数众多的传染病。它从病理学角度来说,可归入生物危害。清朝同治元年至三年(1862~1864年),长江中下游诸省,发生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瘟疫灾害。从苏、浙、皖重灾区的情况看,其种类有霍乱、斑疹伤寒以及疟疾等严重传染病。此次疫灾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流行的时间长,前后延续达三年之久;二是灾区的范围广,波及长江中下游数省。而江苏、浙江、安徽流行最甚,受灾最为严重,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其惨重的损失,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及以后的历史都有深刻的影响。同治初年苏浙皖诸省的瘟疫如此流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咸丰朝迭年而起的自然灾害是同治初  相似文献   

9.
汉画像石棺有着很强的地域性,但在宗教思想的主要内容上与汉画像石是一致的。从时间上看,汉画像石棺出现并流行于东汉;从地域上看,以四川盆地最为集中;从宗教内容上看,主要表现死升仙的愿望。通过对“天门”、仙界等的深入认识,在相关的比较后,汉画像石棺为我们理解汉画像石的宗教内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同时又是蝗灾多发区.研究河南蝗灾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历史数据,采用频次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发现:河南的蝗虫灾害,从时间上看,发生的频率有递增的趋势且具有连续性;蝗灾的高发期与平静期呈现周期性,两次蝗灾高发期的间隔大约40年.从在空间上看,河南蝗灾发生呈现区域聚集性.新乡、开封、周口是蝗灾高发区;重灾区在空间上呈现由北向南转移和扩大的趋势;平原低洼地是蝗灾多发区,气候对蝗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古时期的历史性大降温对道教有潜在影响:随着气温下降,瘟疫开始蔓延,并对道教运动产生刺激作用,使道教表现出极端倾向。气温回升、瘟疫缓解之时,道教运动相应会变得温和。此外,降温和瘟疫的空间转移,也会影响道教运动中心的空间分布,降温和瘟疫之灾最严重的地区,往往最易发展为道教运动中心。  相似文献   

12.
论唐宋诗词的时空结构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同时也是古典诗词得以存在的基本形式。由此出发,章将唐宋诗词里利用时间和空间关系构章谋篇的样式归纳为三种,即时空平行、时空错综、时空隐喻;这不失为进一步透析古诗词章法意境的一个角度。  相似文献   

13.
八十年代以来福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校在招收境外学生、引进海外教育资源、对外教育交流方面的主要成就,从理论上总结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规律,提出新世纪福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步伐的迫切性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闽商经历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崛起与发展历程,但始终一如既往地保留着为社会献爱心的慈善传统。从古代闽商中的无名氏慈善家,到现代闽商新型慈善家,其行为既诠释着传统慈善文化的仁爱精神与宗亲观念,又体现了新时代慈善文化的现代精神。他们对中国慈善文化的现代转型发生了深远影响,不断引领着中国慈善的新模式、新风向。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福建省84个县级行政单元经济发展和民营经济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借用GIS技术,探讨福建省民营经济空间格局和发展态势。研究表明:福建省民营经济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自相关特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突出地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一枝独秀,且明显表现为以闽江口和闽东南三角地带为中心的"双核"模式;从民营经济发展重心轨迹看,全省个体经济发展重心总体上向东南沿海转移,但私营企业发展却呈现出向西北转移的态势;从动力机制分析,因东部和东南部投资吸引力的下降,闽西和闽北在投资环境得到大力改善情况下形成了较高的投资环境评价;从民营经济发展响应分析,全省城市化水平、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以及经济重心和区域发展水平重心都呈现出西向、北向的转移趋势,反映经济梯度转移的规律,以及不同地区间投资环境和政策发展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16.
How do children conceptualise their own development?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what serve as constraints for their movements in time and spac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experiment described here was a cultural historical first perso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The concept of transition is here put in use to capture the children’s experience of their movements with or against a dynamic, inviting and demanding socio-cultural landscape over time.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ldren’s experience of their developmental timing with temporalities of the childhood landscape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7.
从曲学文献的角度去研究汤显祖的诗文会有众多发现,如“四梦”的创作、演出,作家与其他曲家的生平经历,作家的曲学见解等。这些发现不仅为研究嘉靖万历曲坛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同时,也为汤显祖诗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空间。  相似文献   

18.
论文本课程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学课程的微观层次上 ,文本课程与教师都对教学过程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这种控制作用 ,从空间结构的角度分析 ,表现为课程线性结构与非线性结构 ;从教学信息流的角度分析 ,表现为课程信息流的集中控制结构与非集中控制结构。不同的控制形式对课程的影响各有利弊 ,并有各自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从相关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从我国乡村与乡村空间的定义及特征、乡村空间规划的相关理论、体系与内容、实践等方面总结了我国乡村空间规划研究的进展.评析了研究的不足,指出急需探索一套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方法,指导各层次规划实践,为国内乡村空间规划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对知识经验和文化成果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又是学习主体自主学习改造主观,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本文从历史教学的角度,论述了如何培养个性化学习方法,即在课堂上、作业中、课堂外等环节里给学生提供广泛自由的发展空间,让学生个性化学习顺利实现,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