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汉武帝设州刺史制度,到王莽执政时期,曾两次改州刺史为州牧。这两次改动不但使州刺史的地位提高,即由原来的六百石小史--跃而与九卿三公平齐,且使州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的监察机构变为一级行政机构。正是这个变化对东汉及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2003年6月版《中国古代史》(全一册)与旧版相比在内容和体例上做了很大的调整。从总体上来说,新版的编写贯彻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以及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例如: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方面,新版在旧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有:汉武帝时为实现大一统,实行刺史制度,加强朝廷对地方官僚的控制(31页),“刺史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35页);东汉光武帝时,“加强监察制度”(32页),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到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  相似文献   

3.
对于东汉时期的州制,目前史学界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现有诸说亦不符合东汉州制发展的实际.确切地说,东汉时期的州制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特征,以建武十八年光武帝罢州牧复刺史为界限,其前为州牧制,它继承了王莽时期及更始政权的州牧制并有所发展,州为军政合一单元.  相似文献   

4.
东汉末年,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完全失控,地方陷入割据混战的局面。青徐兖地域为诸多割据势力所青睐,成为曹操、袁绍、刘备、吕布等激烈争夺的目标和烽火连天的战场。董卓专政时期,刺史由原来的地方监察官演变成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青徐兖地域刺史一职遂为董卓、曹操等割据势力重视和控制,并成为他们进行权势角逐的手段和工具。对青徐兖地域长官和青徐兖地域的争夺与控制成就了曹操霸业,加速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西汉后期刺史州牧反复罢置的原因及影响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西汉后期发生了剧烈变化,这表现在刺史与州牧的后复罢置上。西汉成帝时,罢刺史而置州牧,既反映了统治阶段对刺史越权既成事实的认可,同时更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引起封建国家官僚制度职能变化根本的原因,此后刺史州牧的反复罢置则显示了统治阶段内部对刺史职能变化的矛盾态度,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统治阶段内部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形成了不同的派别,曾在一段时间内,不同派别力量此消彼长,不分优劣,因而出现了刺史州牧反复罢置的现象,刺史向州牧的转化,即封建国家由加强对内部地方官史的监察约束转向全面镇压人民的演化,这种演化在将突破“度”的限制时,表现出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关争,因而摇摆不定。而州牧制的最终确立,则表明封建国家镇压人民反抗斗争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州郡领兵制度是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地方军政组织形式,是以中央军事将领兼领地方官,或者以地方官加军号领兵为形式的军事制度。这一制度产生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地主经济,是三国割据鼎立形势在地方政权上的反映,是地方豪强地主势力在政治、军事上分权的要求和体现。  相似文献   

7.
部曲群体从东汉产生延续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身份一直是私人所属家兵,其后在统一的隋唐时期主要是从事生产生活的家仆。安史之乱后,部曲群体身份逐步开始向多样化发展。由于募兵制取代府兵制、两税法推行、世家地主势力瓦解、社会礼法制度断裂等原因,部曲群体开始寻求自我解放,从单一性质走向多样化转变。这使得唐代部曲在安史之乱后对于地主阶级的人身依附性减弱,社会政治地位提高,进一步加剧了唐末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形成,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结构间人员的流动。  相似文献   

8.
仰人鼻息     
东汉末年,一些州、郡的官吏各占地盘, 互相攻伐,形成割据局面。汉献帝时,渤海太守袁绍想攻占冀州,谋士逢纪向他献计:一面写信给北平太守公孙瓒,鼓动他引兵南下,进攻冀州;一面派人去冀州对刺史韩馥说:“公孙瓒南下,袁绍也将  相似文献   

9.
越王楼征诗是绵州刺史于兴宗对朝廷的一次试探,是对朝廷“征黄”的期待。于兴宗“朝中知友”的唱和诗大部分都属于题画诗。于兴宗任绵州刺史的时间是在大中六年。  相似文献   

10.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东汉后期刺史制度伴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而发生嬗变。通过分析其时徐州刺史的籍贯、任职时间、来源及在职事迹,验证了两汉州刺史部由监察区逐渐向行政区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五胡十六国     
中国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公元184年)后,开始从统一走向分裂,当中除西晋的短暂统一(280年至316年)外,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近四百年。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才重新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这段时期我们称之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对这段历史尤其是  相似文献   

12.
元代是滇东北地区政区设置的重要转折时期,它结束了南诏、大理等地方政权与唐、宋王朝对其的分裂与割据.蒙元政权为能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先后在该地建立诸多政区,这显然是时代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刘神之,是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朝廷重臣,官任宰相。垂拱三年(687)被人诬告接受契丹别部首领、归诚州都督孙万荣重金,另外和朝廷同僚、大臣许敬宗之妾有私情,武则天特命地方刺史王本立推鞫其事。以经济问题和生活作风问题对大臣立案,更何况又有武则天的旨令,本应该引起当事者的重视。此时的武则天禀承唐高宗遗诏亲政,临朝称制。  相似文献   

14.
东汉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时期,封建政治,经济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东汉后期,社会却出现了分裂,本文认为东汉后期社会分裂的主要原因是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恶性发展,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使得东汉王朝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但远不如西汉王朝中央集权那样强大,封建国家那样强盛,最终导致东汉后期社会的动荡分裂。  相似文献   

15.
都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项重要的军事制度。它的建立、发展和演变,对当时政治、军事有重要影响。对魏晋时期都督制的研究,学界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仍有值得探讨之处。例如,对于都督制的形成,论者多从建安年间的政治、军事入手,较少注意汉魏易代这一事件与都督制建立的关系;对于都督制的演变,则着眼于西晋末八王之乱都督成为地方分裂割据势力这一点,较少注意八王之乱前这一制度的变化。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不当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16.
州牧乃地方之父母官,职掌一州之军政大事。白鹤梁题刻有不少任官涪陵的涪州牧,钩稽其行迹,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其生平,而且可以管窥其治政,理解其对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历史教学》1979年4、5期连载的赵希鼎先生的《中国历代监察制度的变迁》,对于我国历史上监察制度的源流与演变,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但是,以下几个问题的阐述,与当时的制度和史实不符.一是关于西汉十三刺史的驻地问题.该文说:"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严格控制地方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各派常驻刺史一人".按:汉初,省监御史,系由丞相不定期地派遣到各郡国进行监察,并没有定员.到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才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区(长安附近的三辅、三河、弘农七郡除外),每区派刺史一人,这就是十三刺史.刺史的任务就是《汉官典职仪》所  相似文献   

18.
第四篇講解三国兩晋南北朝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分裂割据狀态的長期持续。虽然中間會經出现过为时三十七年的兩晋統一的局面,但对長达三百七十年这一历史阶段来說,为时却很短暫。構成这一时期历史特征的主要关鍵在于:社会經济基础的演变;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中心綫索是:各族人民的不断斗爭与融合。从东汉以来,在大地主田庄的不断发展中,在鎮压黄巾起义的过程里,軍阀割据局面逐渐形成。大地主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济,形成这一阶段分裂割据的社会經济因素;內迁各族过着不同經济生活的人們大量杂处,是統一国家不能出現的原因。淝水战后,北方又重新分裂,经过長期以来,汉族人民与内迁各族經济上的融合,才使北方的归于統一成为可能;而江南經济的巨大发展,南北經济的交流成为迫切的需求,六世紀后期隋的統一中国,便是适应于这一时期的历史要求。  相似文献   

19.
线索梳理一、线索与特征第三章从公元220年曹魏建立到公元589年隋灭陈,包括三国、西晋、东晋与十六国、南北朝的历史,这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两大鼎盛时期之间的过渡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1.从政治上看。(1)封建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东汉末年,军事集团割据混战,汉政权名存实亡,曹操统一北方后挥兵南下,企图统一全国,但兵败赤壁,三国鼎立局面初现雏  相似文献   

20.
我国历史上,在公元二世纪后期,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黄巾起义,摧垮了推行儒家路线的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客观上为法家路线的推行开辟了道路。接着,一批地主阶级革新派,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实行法家路线,消除了豪强割据和混战局面,建立了鼎足而立的魏、蜀、吴三个国家,使中国从分裂逐步走向重新统一。诸葛亮是出现在这个时期的法家政治家、军事家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