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51-1953年切斯特·鲍尔斯就任驻印大使期间,以他为代表的美国自由主义者,主张对印度一五计划做出积极回应,通过扩大对印援助规模来引导印度经济发展的方向,从经济上遏制共产主义。但关国基于安全考虑,以及当时美国南亚政策正在经历从美巴并重到与巴结盟的转变过程中,美国最终采取了对印有限援助的政策。  相似文献   

2.
1949年通过的NSC48/1等一系列文件反映了杜鲁门政府对日占领政策的战略转变。这一转变对美国的对韩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开始从朝鲜半岛进行战略收缩,对朝鲜的援助也开始以经济援助为主。  相似文献   

3.
1960年日本"安保危机"之后的困局促使美国对日政策从"占领者"心态向"平等伙伴关系"心态转变。艾森豪威尔时期的美日关系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但是,美国对日政策仍带有很强的"占领者"色彩。肯尼迪时期,美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着手调整对日政策,采取了"单边"贸易自由化、美日事前协商框架等政策,开始向"平等伙伴关系"转变,试图重构美日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美国儿童福利对象经历了从家庭受虐儿童到残疾儿童再到处境不利儿童以及每一位儿童的转变;责任主体经历了从民间团体到政府的转变,政府主要通过立法确保福利政策实施;福利手段经历了从以经济援助为主到重视教育支持的转变;福利方式与理念经历了从隔离到融合再到全纳的转变。美国的儿童融合教育正是在其儿童福利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大力发展,我国今后也应把儿童教育纳入到儿童福利中,通过政府切实承担和落实相关的主体责任,在“大融合”的全纳理念下实现儿童福利从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到关注普惠的受教育权的转变,以保证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过程与结果。  相似文献   

5.
以朝鲜战争为界点,美国在冷战前期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先后发生了巨大转变,其根本原因源于美国战略目标以及对国际局势的判断的变更。美国的政策不仅对中国,而且对本国以及美国与西方盟国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对美国是充满了好感和希冀的,毛泽东崇仰华盛顿,他说:“我们需要这样的巨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政策的对华政策一直处在变化之中.抗战初期,美国对日本纵容妥协,企图牺牲中国,祸水北引,挑起日苏战争,继而又采取以华制日态度.随中国形势的转变、国共力量的对比,美国又从单纯的扶蒋抗日政策转变为既扶蒋又联共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就转为支持西欧一体化,是什么原因促使它做出这样的一个政策的转变呢?一是安全因素,对苏联和德国实行双重遏制;二是美国在战后制定的全球战略目标,支持西欧一体化有利于其全球战略的实现;三是美国自建国以来就带有的一种救世主情结。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改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成为美国政府工作的重心之一。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因素深刻影响和限制了美国低收入家庭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这些因素主要是:高校优惠入学政策遇到挑战;州低学费政策面临转变;联邦政府学生资助政策重点有所变化;新形式学生资助项目逐步发展;期望进入高校的学生数量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9.
自冷战以来 ,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 ,尤其是苏联的卫星国家东欧诸国的政策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从遏制政策、解放政策到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和平演变政策”,并最终成为美国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一项基本政策。艾森豪威尔时期处于美国对东欧政策转变的过渡时期 ,由于处于政策产生的发生阶段 ,政策内容的完善和影响还未进一步展开 ,所以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政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美国执行“不偏袒”的调停方针,只注重维系美日关系,对此不愿涉足过深,这本身是对侵略者的最大偏袒.1931年11月,日本攻锦州,美国从所谓“不偏袒”向所谓“不承认主义”转变,但这并不能束缚住日本,日本宣布退出国联,宣告了美国对华对日政策的失败.美国实行这种政策,主要是受国内孤立主义的牵制和美日贸易的影响;是对苏联和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的恐惧;也是为了维护在东北的门户开放政策和挽救南京政府的声望和权利.  相似文献   

11.
直到19世纪70年代,日本官方在各种文件中仍承认独岛为韩国的领土。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在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期间强行将独岛划归日本所有(日本称"竹岛")。二战结束后,朴正熙执政期间,由日方提出的独岛归属问题成为韩日双方争论的焦点。整个冷战期间,由于韩日两国都是美国的重要盟国,每当韩日两国出现岛争问题时,美国表面上总是持中立态度,实际上存在着听信日本一面之词而混淆是非的问题。韩日岛争的问题不只是领土归属问题,也是一个是历史认识问题。同时,韩日岛争不仅是韩日两国间的问题,也应该加上美国因素,在东北亚国际关系的框架下考察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才是恰当的。美国作为调解者,理应选择历史上独岛主权归属韩国的立场,客观公正地解决韩日两国之间的岛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抗日战争对日本陆军主力的牵制,推迟了日本"南进"计划,在太平洋战场为美国赢得了备战时间;中国抗战对日本财力物力的消耗,使日本背着沉重的包袱发动太平洋战争,减轻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中国抗战有力地支援和配合美国对日作战,具有美国国防第一线的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逐步禁运、对华物资援助的分析,认为:美国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其态度有从软弱到强硬的发展过程,但并不存在对日妥协、牺牲中国利益的意图。支援中国的抗战是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的。  相似文献   

14.
卡特的撤军计划是美国在全球进行战略收缩态势的延续。卡特的撤军计划使美韩关系陷入低谷,也在某种程度上切断了日本的生命线,日韩携手反对美国的撤军计划,并炮制了"新韩国条款"。  相似文献   

15.
也谈日本投降的条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还是“无条件投降”进行了分析。以大量史实批驳了日本“有条件投降”的观点。指出,在保留天皇制问题上,盟国与日本的出发点根本不同。日本能够保留天皇制,是战后国际政治的客观形势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里根时期美日贸易摩擦是美国整体对外贸易衰落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美日角遥亚太地区经济霸主的表现;它影响了美固的自由贸易政策和美国的国家安全观;它对双方贸易发展都有好处;在解决摩擦的过程中美日形成了一种相互协调的合作机制,这对以后美日政府进行贸易谈判和磋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战后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出发,在其主导下对日本进行了改革,随着冷战和美苏争霸的全面展开,美国对日政策由抑制改为扶植,减轻对日惩罚,对日改革半途而废,可以说美国的战后政策与日本右翼势力泛起密不可分;日本右翼势力再度泛起,对亚太和平特别是东北亚区域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后,胡适主张:以妥协换取和平,赢得建设的时间;那种无视国力贫弱、军备窳劣的现实,不顾一切地要求全面抗战是不明智的,也是危险的;救国的根本在于改革内政,将中国建设成一个民主的现代化的统一国家。胡适对日主张的主导思想是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中日冲突,冲突的解决绝不能以牺牲主权为代价;与日谋和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的目的还是争取时间徐谋国家的富强和统一。  相似文献   

19.
李冰  姜军 《平原大学学报》2006,23(1):112-114
通过查阅有关中、日、美三个国家学校体育的文献资料,旨在了解现阶段我国与日本、美国的学校体育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和异同,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对外关系是以日美同盟为基轴,日美同盟是美国意图主导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重要平台。冷战后,世界格局被打破,日本致力于构建新世纪的安全战略,一方面不断的增加军费支出,转变其战略思想,重视安全外交,使其成为维护本国和世界和平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加强与美国之间的联系,并依附于美国,以便维系它在亚洲地区的主导权,力求安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